有一天,一个僧人问普愿禅师:“祖师代代相传的事,究竟是什么事?”普愿禅师答:“一二三四五。”僧人听不明白,又问:“什么是古人的圣训?”禅师道:“等有了再说。”僧人一脸不高兴,说:“和尚您为什么胡说?”禅师平静地回答:“我不胡说,六祖慧能才胡说。”
布袋和尚,体形肥胖,大额头,胖肚子。梁贞明三年(917)3月,布袋和尚将示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褩石,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入寂,世人以其为弥勒佛化身,多塑其形象,供于庙中。又传至日本国,叫七福神,民间多祭祀。有人在其供像左右书写名联:
有一位僧人这样提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省念禅师回答:“得者就是失者。”那一位僧人又问:“那么不得者又怎么样呢?”禅师反问:“你说珠在哪里啊?”得者失。一千年前的省念禅师明确地提出并论证了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得珠,当然,是一大收获。如果他沾沾自喜于此珠,而荒废了继续向上的进取心,或泯灭了其他方向的追求,他岂不是“失”了。“得”是达到了“目标”,“失”是失去了“目标”。不得者没有失去目标。珠在哪里?“珠”就是前面那一个又一个的
一天,从谂禅师问一僧人:“你一天看多少经书?”僧人答道:“有时七八卷,有时十卷。”从谂说:“你不会看经。”僧人问:“和尚你一天看多少?”从谂说:“老僧一天只看一个字。”看书不在数量,而在质量。有的人看书不少,但心无所得,等于白看。陶渊明称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的“不求甚解”,指的是不为文字所拘,而是悟其意旨。从谂“一天只看一个字”,也是指深刻理解书的内容。这才是正确的读书
有个僧人问:“怎样才能投生在如来佛的家里?”善静禅师回答:“披起衣服盼望晨晚,等上多久天也不亮。”“那天亮以后又怎样呢?”禅师答:“一句话也说不出。”投生在如来佛家里,意谓修悟成佛。禅师认为,这是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如同黑夜过去,自然天亮。不遵从这一规律,试图超越自
修行,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祥和。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毕竟很少,你若计较,没有一样让你满意。
水的清澈, 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 而是在于懂得沉淀; 心的通透, 不是因为没有杂念, 而是在于明白取舍。
有僧人问:“学生有疑,该怎么办?”从谂禅师说:“大宜呢,还是小宜?(即大便呢,还是小便。此处禅师利用‘疑’‘宜’同音换了字。)”僧人说:“大疑。”禅师说:“大宜去寺院东北角上,小宜就在僧堂后面。”禅师与僧人开了个玩笑,不过,这个玩笑却有认真的成分在。有了疑问,正需要自己去穷思细想破疑,直到“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如果去向别人讨教,就会生出分别之心,失却心中的智慧之光。此则故事体现了禅宗自修自悟的主张,修禅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如同大便小便,别人不能代替
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我们要学会和外界独处,和生命独处,和自己独处。学会独处的人,心胸才能够豁达;学会独处的人,心智才能够成熟;学会独处的人,才能领悟到生活的深邃。
从谂禅师扫地的时候,有个僧人问:“和尚是禅法大师,为什么还要扫地?”禅师回答:“灰尘从外而来。”僧人又问:“既然是清净寺院,为什么有灰尘?”禅师说:“又是一粒灰尘!”从僧人的发问,可看出其未脱离凡心,所以禅师说他“又是一粒灰尘!”
与其抱怨命运不如改变命运,与其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当你停止抱怨的时候,生活就慢慢变好了。命运从来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埋怨,只是一种懦弱表现;努力,才是人生态度。
世界上最厉害的本领是什么?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世界上最无辜的过失是什么?在情绪中用言语伤人,恶语伤人六月寒。
1、读经就如照镜子一样检查自己身口意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改变过来就是觉悟。 2、嘴好心不好烦恼断不了。 3、灿烂的阳光来自于太阳本体作用。觉悟智慧源自于真心本性的作用。 4、常算计别人的人其实
当一个人的心真能沉淀下来、安静下来、纯净起来的时候,便会觉得天空格外蔚蓝、阳光格外明媚;便会感悟到拥有生命的美丽与快乐;便会觉悟出明天、未来的光明灿烂;便会拥有一颗唯美、善良、健康的心灵!当一个人能摒弃外物的诱惑,回归本我的空明静寂、感悟出人世间美与善的存在时,快乐与幸福的感觉便会悄然而至,萦绕心间!
我们今生所有遇到的人和事,前世已注定;我们来世所有遇到的人和事,今生已注定。生命中的一切,我们都无需拒绝,笑着面对,不去埋怨。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轮回路上,就让
佛家妙语,精诚之言,给我们凡夫俗子多少可贵的启示呀!归纳起来说,便是拥有健康、抛弃嫉妒、战胜自己、脚踏实地。这样做人,便不会有烦恼,不会疾病滋生。人的疾病,既有病理方面,也有心理方面的,后者对人的健康更为重要。
我们通常都会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的存在,实则不然。《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每天无非是生活在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分别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闻到的、舌头所尝到的、身体所触碰到的各种好坏、顺逆。我们的“心
修行的境界越提升,也就是放下的越彻底,魔障显现得就越猛烈。这时所谓的魔障就是所恋慕或贪求的人或物会层出不穷、变着花样来诱惑你,令你在财色名利和安贫乐道之间出现动摇,欲罢还迎甚至迷失本性。这是魔鬼的侵扰也是佛菩萨的考验。此时只有坚守道心,止欲观幻,才会更上一层楼,否则极易被打回原形。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首先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我们都生活在这娑婆世界里,需要慢慢的学会成长。在孤独的时候,是否能给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时候,能不能给自己温暖,是否学会独立,告别依赖,对软弱的自己说再见。
一生庸庸碌碌的人不会给世人留下任何有益的启示,也不会取得任何成就。只有在逆境中不停地行走,把磨难当成是自己人生的一笔财富,他们的脚印才能深刻地留在自己所走过的路上,他们的脚印才能成为其价值的体现。
及时转念,改正错误,是心智运作历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找借口,从而逃避现实的挑战,或者规避应负的责任,就可能产生消极的意识,甚至生病。但是,如果及时转念,不让消极或错误的想法继续为害,则如枯木逢春。
弥陀一心念,临终往西方,亲睹无量寿,常瞻玉毫光;宝树成行列,莲池九品香,补处位不退,十方做道场。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菩萨各随各的因缘行菩萨道,于方便上有共有别。共住持佛法念佛行大悲,别随大众各别因缘而说法。我们应以念大悲心去应菩萨的慈悲,不应以不舍心或是不变心,去固化所听到或是看到的种种因缘。因为菩萨各随各的因缘行菩萨道,若是真的不明白就在念顺向的慈悲中念大悲,若是有所感就念随缘应身说法。自要求念大悲,他所看皆生慈悲,虽说有些强调,但是方便却是我们必要和适应的因缘。能有新的知见也是大悲所成就的,入大悲而行一切也必然要做最后的无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