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作为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业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配合缘起论与无始无明化世界。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其中,善业、恶业分别由不同行为构成,比较容易理解。 《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其作为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业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配合缘起论与无始无明化世界。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其中,善业、恶业分别由不同行为构成,比较容易理解。 《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一种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在道德上所产生的结果会影响其未来命运的学说。
“办事”--- 僧团按照戒律的规定,处理僧侣个人或僧团事物的各种活动,如受戒羯磨、忏悔羯磨等。
(* 印度传统宗教包括印度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都有业力的观念,
梵语,梵文,它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的一种语言,也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和拉丁语一样,梵语已经成为一种属于学术和宗教性质的专门用语。)
《十善业道经》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所谓定业是受报时间及轻重皆已决定,反之则是不定业。如何判断某一业力属于定业或不定业呢?主要通过两点。首先,根据行为动机判断,考量这一行为是否故意造作。若是有心为之,便属于定业。若是无心造作,如无意间伤害到其他众生,虽也造下业力,多属不定业,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可能报得重,也可能报得轻。
其次,根据对治情况判断。若是我们造业之后立即以忏悔进行对治,即使所造是定业,也可能因此产生变化,成为不定业。就像我们做了错事之后,若能诚恳地向对方道歉并补偿,可能扭转原有矛盾,化解原有问题。反之,非但不求忏悔,甚至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自鸣得意,可能加深对方的仇视,加重未来的报应。佛教特别提倡忏悔法门,以此消除业障和违缘。
所谓共业,指相同行为形成的业因,将会感得同样的果报。比如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面临着同样的空气污染、交通拥挤、气候冷热。所谓别业,是指个别不同的业因。对于每个人来说,身体有强健、衰弱的不同,容貌有端庄、丑陋的不同,生活条件有富裕、贫困的不同,这些都属于别业所感。共业,取决于众生共同的行为,或是有共同利害关系的行为。比如同在屠宰场工作,并不是每个人都直接参与宰杀。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担任财会、后勤等工作。虽然他们没有直接造作杀业,但只要处在这个利益集团中,收入中包含因屠宰而产生的利润,就不能脱离与杀业的关系。将来招感果报时,自然也要承担相应的罪业。就像法律在惩处犯罪集团时,其中某些人虽然未直接参与杀人、抢劫或诈骗,身处犯罪集团,参与其他相关事务,并从犯罪所得中获利,那么,同样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我们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都是共业所感。我到过澳洲多次,那里风调雨顺,少有灾害,环境非常和谐。生活其间的人,对自然怀有真诚的关爱之心,不会随意践踏一草一木,更不会随意伤害动物,哪怕是微小的动物。所以,大自然也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让人们在它的怀抱中得到滋养。反之,如果不懂得保护自然、尊重生命,只是不计后果地盲目开发,将生态环境破坏殆尽,那么,最终的受害者还是人类自己。
别业,则取决于个体行为,由此招感属于个人的业报。比如在普遍富裕的国家中,也存在一无所有的赤贫者;在普遍贫穷的地区里,也存在应有尽有的富贵者。又比如,常人所看到的景象,在色盲者眼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常人所听到的音声,在重听患者的耳中,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别业所感,是由不同业力招感的个别果报。
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续过程中,是上升天道、继续做人,或是堕落地狱、沦为畜生,皆由引业决定。引业牵引我们投胎,其作用,就像火箭推动卫星上天。假若没有引业作为动力,生死也就随之结束了。《唯识三十论》中,有这样两句话:“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前面的业力结束,新一轮的业力又继续产生,然后再次结束、产生。无始以来,众生不断造业,所以,没完没了地流转生死,循环往复。所谓业力无尽,生死无穷。
所谓满业是业力招感的差别果报。比如同样生而为人,有长寿和短命的不同,有贫穷和富贵的不同,有庄严和丑陋的不同。同样沦为畜生,有的流落街头,只能从垃圾中觅食充饥,还要随时面临被宰杀、残害的恐惧。而有的却被主人百般宠爱,精心照料,生活水准甚至超过许多普通百姓。所有这些差别,正是由不同的满业所决定。
从造业到招感果报,还需要缘的成就。如果说业力就像播下的种子,那么,还须同时具足水分、阳光、泥土等条件,才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些果报,根据因缘的不同,又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之分。有些业力造下后,现世即能招感果报,为现报;有些业力须待来生方能受报,为生报;还有些业力则须多生后才能受报,为后报;至于前面所说的不定业,招感果报尚未决定,为不定报。比如某人犯罪后,可能立即被公安部门逮捕归案,也可能在几个月或一年后才被捉拿,还可能在几十年后才落入法网,这完全取决于各种因缘的成熟。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由于每个人造作业力的不同,才会在“诸趣”中流转不休。“诸趣”,指五趣或六趣。趣,为趣向之义。众生所以受报,皆是由因趣果,故名。五趣,为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是五种不同的生命处境。六趣,则在天道和人道之间增加阿修罗道。其中,以天道众生福报最大,生活环境也最为优越。而我们所处的人道,则是有苦有乐。至于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环境,则一道苦于一道。尤其是地狱,其痛苦之惨烈,难以名状。从根本上说,五趣的差别,正是取决于“心想异故”。因为众生的观念、想法不同,故造作种种善恶业力,导致“诸趣轮转”的结果。如果说生死轮回根源于心,世间万物也根源于心,那么,是否和西方哲学所说的唯心论相当呢?其实不然。唯心论所说的心,是作为第一性的存在,乃永恒且固定不变的精神实体。而佛法所说的心并不具有永恒性,更非固定不变的实体。此外,唯心论所说的心,能派生万物,而不从他物所生。而佛教则认为,心是缘起的,不是独立、单一的存在。唯识宗认为,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意识五缘生,说明心是相互依赖地存在,与唯心论具有不同的性质。
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启示:“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众生的心。因为“心想异故”,所以造下善或不善的业力,由此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有情造业的渠道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身体的行为(身业)、语言的行为(语业)、思想的行为(意业)。通常,能够表达出来,并能直接利益或伤害他人的,主要是身业和语业。比如为他人提供帮助或制造障碍,又如对他人进行赞叹或肆意辱骂,都是通过行为和语言进行表达。但意业却不然,如果内心充满嗔恨,表面却伪装得仁慈和善,就很容易迷惑他人,须行之于身口,才会对他人构成直接伤害。不过,如果经由某些特殊训练,心力特别强健,也能以意念直接杀人。《唯识二十论》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位国王,得罪了仙人,令其嗔心大起。仙人一怒之下,以意念下了场冰雹,令国王所在的城市毁于一旦。可见,意念同样具有杀伤力。作为修行人应特别注意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绝不可随意生起不善心念。因为身、语、意三业都能造作善或不善的业力。
总之,由众生心念的差别,导致行为的差别,进而导致世界的差别。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你有多大的业力,就一定要培多大的功德福报。师父只是助缘,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自己,看自己的业力、看自己的福报、看自己的心念……诸佛菩萨不代众生背业,师父亦不可能去代大家背业。
“业”的梵文karma,原意是“造作”。“业”有三种意义,即作用、持法式和分别果。“作用”即是指其原意“造作”的意思;“持法式”是指仪式的进行。法式就是仪式,各式各样宗教仪式的进行就称做“持法式”,如皈依受戒时仪式的进行;“分别果”就是受报。造了业就有业力的存在,因缘成熟就会受报,所受的报和造作的业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称为“分别
我们的业力是由于我们过去的行为造作以后,把这种心念存储第八意识当中,然后第八意识它是可以带过来。就像我们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有些人的脾气很温顺,有些人的脾气很暴躁,每个孩子喜欢的都不一样。所以这就告诉我们每个人来到今生,他不是从今生才开始的,我们要承载过去的一些数据。有些人善业多,他来到这里一生当中就会比较顺畅;有些人过去如果恶业多,一生当中磨难、恶缘就特别多。但是我们人不可能去改变过去,很重要的是回归到当
居士问:请问师父:我们能转众生的业吗?比如地藏菩萨把母亲从地狱救出,算是帮她转业吗?什么业能转,什么业不能转?如琉璃王灭释迦族,佛就帮不上忙。顶礼感恩师父!一如法师解答:这是一个业力的问题,转业的问题,业力问题就是因果的问题。
你所面对的一切不堪和阻碍都是业力所推动的,更是宿业的堆迭。为了超越我见的束缚和欲求,必须面对自己要超越的。可能在大的事情上受到了束缚和阻碍很难超越,这都是因缘努力就好、随缘努力建立不执着、努力也随缘,若遇放下也随缘。但回到面对自己爱着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此是苦,一定要超越,一定要此生了办、不再颠倒自我幻想种种对策的寻求。在面对所面对的就是念佛时,这份面对也是必然要面对的,因为这是业力的堆迭,恰恰就因为这些束缚阻碍,才使得此生了办的心成为念佛的主要信心,才想超越自己而完成生命的价值。
共业就是大家共同造的业,但是在共同造的业当中,又有我们个别的业,那个叫别业。那当然这个业当中它有善业,有恶业。我们要明白共业会影响别业,当然别业就会形成共业,它是不可分割的。我们都知道三十三天,它这个善业是怎么成就的?当时在迦叶佛的时候,帝释天原来是一
业力的影响体现在身心上,我们通常只注重身以及跟身有关系的是否安住、也通常注重在身体的健康、经济的有无和再生价值,但是,心受业力的影响通常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的,就算是注重也是把心的影响的因,都放在身的和身有关的种种依托保障和建立上。
时常思过去 所做业不亡 看似困于此 实是不知妄 业由何所做 妄在那里藏 只知忙所累 不理真实相 弥陀念的勤 自问又何想 生与不生者 直下且承当 不做替死鬼 亦不发宝藏 就地归本处 此后愿莲邦
众生有贪瞋痴等无明烦恼,依烦恼而造作善恶之业,依善恶之业而感三界的苦乐。这些苦乐的感受都是由于业力所感召的,一切众生都被业力所牵引,没有半点自由。比如你想生到天上去、想再得人身、想大富大贵等,这些不一定能随自己的意愿而满足,都是随业而成就的。善的业因就得乐果,恶的业因就得苦果。不仅如此,众生在受苦受乐时又造起烦恼之业,又会依业受报,这就是随业流转的过程,一般称“惑业苦”。
在佛教中,修行的最终目的是涅槃,涅槃分有余和无余两种。有余涅槃是指活着的时候就证到涅槃的境界,虽达到涅槃但肉身还在;无余涅槃则是在圆寂时证到了涅槃境界,达到涅槃的同时肉身也没有了。般若是一种不二法门,人都会有分别心,不二就是要消除因为人的分别心而产生的事物之间的对立,从而没有是非、黑白、美丑、好坏,事物与我的对立。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超越一切对立达到究竟涅槃的如如境界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当今社会人事繁杂,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处事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1 遇事不抱怨。世间之事终究不离业力与因果,明白这一点,遇事就不会抱怨,且能随顺因缘,顺势而转。2 办事不讨好。为大众做事,不存私心,不为取悦,这样才能坚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