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诵佛经,一定得至诚恭敬,如是方可消业障、开智慧。如果漫不经心,甚或污手翘腿等不敬,不唯难获利益,而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是故,诵经前,宜将经文的生字查找认熟,然后,宁静片刻,徐徐读诵,念兹在兹,心不旁骛。如是诵经,庶可获致法益。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一)高声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即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念到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若长用高声,恐伤元气,致喉痛音哑,不宜久行。
念经或念佛本无标准仪轨,为解决初学者的困惑,特整理基本仪轨,仅供参考。准备:先在佛前供净水,花、果、灯、香,一、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3遍)
佛法的三大使用误区,误区一:痛苦了才用得上佛法,只需运用佛法重点对治生活中痛苦、阴暗的层面,在遇到困难或倒霉的时候求助于佛法,请佛菩萨帮忙渡过难关就可以了。佛法讲离苦得乐,痛苦了才用得上佛法呀,而无灾无病、春风得意时,只宜尽情享受生活,才不愧到人间潇洒走一回。
佛以释迦为氏,今为佛子者,宜从佛之氏,即姓释。佛教初来东土,到汉地传法的多是外国僧人,人们按照中土习惯,并为方便称呼,往往要给他们起个简化的音译汉姓。开始的时候,人们多用这些外来僧人本国或地区名称中的字作姓。
就是要尊重戒律。戒律是成佛之根本,所讲要成佛必先学戒,戒能生诸功德,由戒生定,以定发慧,戒定慧三学,以戒为首,犹如阶梯,次第而进,不可超越,三学包括了整个佛法的三藏十二部,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受戒后要懂得开、遮、持、犯,什么事该做与不该做,才不会增加过失,损害智慧。戒分有根本清净与方便轻遮,经文所说:「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是根本清净戒,指四重戒之杀、盗、淫、妄,又名性戒,原则上是绝对不能犯的。经文「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这段是方便轻遮戒。
上香是上一支还是上三支香?几乎所有的刚刚入佛门的人都会遇到。其实这只是一种形式,对于这种事相没有必要执着。上香到底是上一根还是三根?就看你的因缘,三根也行,一根也行,表法。有的地方上四根了也可以,也讲得通。关于这个问题我讲过,如果上一根,我们可以叫做一心一意修行佛法,也可以全心全意供养佛菩萨。
你天生具有如是的感觉,我们随喜你的功德,这也有可能是前世做好事的因缘结果,我们凡夫俗子没有办法看清因果,但是,我们对佛法具有非常坚定的信心,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果没有前世丰厚的善事或资粮,是不可能此世遇见佛法的,更没有办法修炼佛法。
当你对佛教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读诵了一些基础的佛经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打坐了。打坐就是让你的身体、思维和心灵都能安静下来,这既是一种养生保健方法,又是学佛修行之人的基本修练方式。其基本动作就是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断除妄想,让你的心安静下来,以洞察到平时不能发现和思考到的一些东西。
现代人都想知道怎么开光,但却不知开光重在一种念力,开众生心眼,开内在般若智慧。佩戴供奉者经常与开光圣品相处,自然与圣品磁场相应,获圣品庇佑。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开光,也不知道怎么开光。要问怎么开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开光。其实开光就是指皈依佛门的师傅通过持印诵咒,赋予佛像或佛教用品特殊的灵力,成为可以护佑自己的圣品。
怎么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仪节,在佛陀的当世,因为受皈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着什么仪节。比如释迦世尊的第一个三皈弟子,耶输伽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皈依。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陀是什么?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
戒,是指防止身、口、意三业犯有过失的禁制,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所以,佛教徒出家都要受戒。佛教的戒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出家和在家弟子都必须遵守受的。十戒是在五戒之外加上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浴佛节这一天,信徒从四面八方涌进寺院,先进行诵经法会,然后鱼贯来到太子佛前浴佛。所谓太子佛,是佛陀初生时的形象,为童子,站立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有的太子佛像全身赤裸,有的则以小布围腹。浴佛后,常有放生仪式,放生物多为鸟、鱼,还有乌龟,据说这些动物很有灵性,有知恩报恩的传统。
三论宗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部著书立说。此宗的学统在印度的初祖是龙树,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此宗印度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其《中论》《十二门论》等,发挥缘起性空的学说,为大乘佛学建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龙树将其学说传给弟子提婆,提婆深得其要领,辩才无碍,著有《百论》等,大大发扬了龙树学
佛教中有“三世佛”的说法,“世”指时间的意思,三世就是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常说的横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燃灯佛是过去世释迦菩萨(释迦牟尼成佛前称菩萨)授记的佛陀。因出生时周围一片光亮而得名,燃灯还喻传续佛法,照亮无明黑夜。
舍利弗是佛陀的首座弟子,因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故有“智慧第一”的美誉。他出身婆罗门贵族,父亲是印度著名论师,母亲怀他时就如有神异智慧,所以舍利弗从小就有惊人才智,善于辩论。他最开始师从外道(佛教对当时印度其他信仰派别的称呼)出家,后来听闻“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佛教缘起论,就与好友目犍连率众皈依了佛陀。舍利弗比佛陀还年长,他曾做过佛陀的侍从长达20年,被佛赞为“众生的生母”,也是凝聚僧团的重要
具足戒,意即具备充足之戒。此戒为出家之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规,戒品具足,不似沙弥所受十戒等不具足,所以也叫作大戒。受具足戒之后,就可以取得僧尼的正式资格,成为僧伽组织的正式成员。具足戒比丘要受持二百五十条戒,而比丘尼要受持三百四十八条戒。比丘戒的要求很严格,不允许破戒,否则重的逐出教门,轻的予以惩罚,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如生病等,否则不允许破例开戒。
五戒、十善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和修行内容。五戒,是对在家信徒提出受持的五种规范,也称为“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将身、口、意三业分为十种。五戒的内容分别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念佛是大乘佛教的一种修行法门。小乘虽然也有念佛的形式,但只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对释迦尼佛的思念,与大乘佛教念佛迥然不同。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有诸佛所居的无量净土。如果众生一心念佛,可以除去无数世积累的生死罪业,生时可以见到诸佛的相好功德,死后可以转生到极乐世界庄严佛
玄奘(600一664)是中国法相宗的开山祖师。玄奘对中国佛教有多重贡献,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佛教诸宗初备,呈现立宗的趋势,但是各宗学说莫衷一是甚至相互矛盾,玄奘想解决这些分歧,于是西行求法,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玄奘带回并翻译大量经典,倡导法相唯识理论,并创立了法相
据说,婆罗奈城的长者俱梨迦有个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成为佛陀的弟子。这时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启示后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无人管理。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便收他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即居家修道的居士。佛陀又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汉译“女居士”。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