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源于无明。唐朝代宗曾与不空三藏国师讨论佛法,在座的丞相鱼朝恩问国师:“佛说一切众生都原有佛性,那么无明从何而起?”不空三藏说:“你不配问这个问题!”鱼朝恩听了大为不悦,可是在皇帝的面前只好忍着,满脸气愤,不空三藏缓缓地说:“无明即从此而起。”然而有佛法就有办法。以佛为师,知苦修道,渐除无明,即可转烦恼为菩
如果说一个人精明,那你会联想到什么?计较、贪小便宜,处处费尽心思为自己去把利益最大化?但其实,“最精明”的,是那些懂得不计较、不比较的人。《法句经》中说:“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意思是,小辩才、小聪明是不可靠的。只有待人厚道,才会心得安乐,有大成就。
中国人经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这个“缘”用我们现代话的解释就是“条件”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条件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我们要等待时机成熟之后再去进行努力。
我们在与人发生争执时,经常会因为情绪波动,说了伤害对方的话,为表歉意,我们也许会说:“对不起,我无心讲的,请你不要介意”,但这句话其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所谓“无心”应该是指自己并非有意说出这话的,即是“无意”而说。
世间有八种风普通人无法抵御,除非是修行人,那就是佛所说的世间八风,何谓八风?就是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这八种风,能吹得没有定力的人,昏头转向,不知东西南北。在八风吹动的时候,人心会有种种心念产生,其中一种能轻易毁灭人百千劫积累的善业功德,那就是嗔心。
善士问:阿弥陀佛,师父好。弟子听了8月8日(观音菩萨成道日)您对大众的开示,到最后的时候,真有些临命终的感觉:孩子们的哭闹、母亲的心理波动、持续不断的佛号……这是清醒的时候,若真命终,心神恍惚,声音嘈杂,若一秒没在念佛忆佛上,这辈子真就了脱生死无望了。观想念佛和念佛忆佛差的是否是一个迫切的心?我们平时可以佛的三十二相为导引观想佛陀,可是平时怎么培训自己的迫切心呢?请师父开示,阿弥陀佛。
善士疑问:请问怎么才能真正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没学佛以前觉得脾气不好是性子直,学佛以后觉得这是修养不够。感谢师父开示!恒传法师答疑:脾气性格,很多都是宿世的业力牵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性格,他也不是不想做好,而是他宿世的业力、习气的牵引,导致他脾气比较坏。
不是常说知足常乐吗?乐什么,就是乐我们的心富,虽没有多少财产,收入也没有在职的高,但我们心无牵挂。人是有思想的,思想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世人遭遇的种种“苦”,其形成的原因,不外“我”与物、“我”与人、“我”与身、“我”与心、“我”与欲、“我”与见、“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这一切都起因于我们心中有了种种分别、执着、妄想,因此才会迷惑颠倒、烦恼重重。
每个众生都有佛性,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正得,所以学佛就是学觉悟,学放下妄想执着。觉悟就要有觉悟的样子,要让自己的心放光,把烦恼、纠结、郁闷、不公平、抱怨、发牢骚从心上清理干净,清理干净了自己的心就是放光。心放进光明,让自己的心亮堂起来。
修行人从哪里能够看得出他的修行“功夫”来?从相貌上看,从体质上看。特别是念佛功夫得力,相貌就改变了,这是真的,是历来证明了的。
弟子问:法师,阿弥陀佛!寺院里来的动物,我们应该怎么样的一个心态对待他?一如法师答:至于说来我们寺院的虫子蚂蚁啊,蛇啊,这些虫子蚂蚁啊不要伤他,他们也是众生之一,说不定到你身边来的都是你前生的父母、师长、冤亲债主,都是你的家亲眷属,只是他得不到人生,变成这样的一个畜生道的众生到你身边来了,所以要悲悯他。对这些众生你不要伤他,如果你觉得老鼠蟑螂很烦,把它抓出去,扫到外面去就好了。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地藏长咒的功德 地藏长咒的真实名称是《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记明咒总持章句》。这个由地藏王菩萨亲口宣说的咒语出自《大集地藏十轮经》,这样殊胜的咒语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念诵地藏咒能增长身体、增长健
为人:有人缘则有福,结好人缘就是最大的修行。发脾气是无能的表现,不生气就能消业障。君子为目标,小人为目的。知缘惜再造善缘。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多一次原谅,就多一次造福:把量放大,福就大。欣赏别人,就是庄严自已。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已。
简单是福。众生之苦,苦于繁忙。忙财富、忙名利、忙着争抢,忙于计较得失荣辱。争来抢去终是空。简单的人,勤劳节俭,一切随缘而安。不需要为挣不尽的财富焦头烂额。也不会为柴米油盐而忧愁。不争,自然从容;不计较,所以常快乐。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想找到一句话,它能让高兴的人听了难过,难过的人听了高兴。但他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直到有一天夜里,他梦见智者对他说了一句话,正是自己想找的。这句史上最神奇的话就是: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佛教认为,世间万事皆有因果,走好运有因果,走背运同样有因有果。《太上感应篇》也说过:“福祸无门,惟人自召。”我们走好运和背运,都是自己招来的,人走好运,一定是过去积累了很多福报,而人走背运,往往是以下三种情况导致的,看看你有没有遇到过?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 5亿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发病率约11%,重症患者中有15%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三分之二的患者有过自杀念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估计高达100万。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压力大,和爱人关系紧张,得了抑郁症,每天精神恍惚,夜不能寐,甚至想割脉自杀。我给她讲弥陀的救度,让她看净宗法师讲法视频,告诉她多念佛自然会好。
社会上许多人,在自己运气欠佳时候,就抱怨自己的命不好。都是在找客观原因。没有往内看自己所思所想所做是否合乎天道。是否触犯了因果!人走背运主要有: 一、邪淫心重的人。 第一个消减的是福禄。官
世人一生中最大的过失,就是喜欢批评、攻击别人的短处,这是最损阴德的。造口业时,只图一时快意,没有想到将来果报之惨烈。《地藏经》说的拔舌地狱、火镬地狱,就是这类罪业的果报。但现代人往往随顺自己的
有人问:“师父,您活的累不累?”接着,他说:“活着太累太苦了,那么多麻烦事!”我说:“苦难就是人生的老师嘛!如果你转个心念,把经历过的苦难,都当成通向觉悟的历练,就会变成一种感恩。况且,‘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其实你在台上,台下什么人都有。有人羡慕你,也有人想跟你抢位置,想挑战你、妒忌你、贬低你。见到不同的人,你还能一心不动吗?这也要有很多年的修养啊!要不然很容易就被别人所动,人家一个眼色你就动了,表示你在心性的修行上,功夫还不够。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涅槃前,弟子问佛陀四事。其中一问:“佛在世,我等依佛为师。佛灭后,我等依谁为师?”佛陀只说了四个字:“以戒为师。”这就是说,要善于用制度管人、律己。可以说,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进入“法制时代”,用戒定慧来对治贪嗔痴,用戒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涅槃前,弟子问佛陀四事。其中一问:“佛在世,我等依佛为师。佛灭后,我等依谁为师?”佛陀只说了四个字:“以戒为师。”这就是说,要善于用制度管人、律己。可以说,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进入“法制时代”,用戒定慧来对治贪嗔痴,用戒
现在的新新人类,一头栽进时代潮流中。以为只有求新、求变,才是好的。任何过时的传统,都必须加以扬弃。如果有任何人,还把持著旧观念,都会被同侪嘲笑。然而,事情的真相真是这样吗?同样,作为传统的佛法。在面临新科技时代的挑战下,也遭到相同的命运。
消灾免难消去顺逆境带来的灾,顺境容易以自我为主,而我所生怨心而造种种因境,顺我执自我为本的种种业。逆境不知忏悔,而因现前受自造业的种种反扑而烦恼,更以苦舍苦,更造苦因,而苦上加苦,未来苦轮转不息。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当今社会人事繁杂,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处事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1 遇事不抱怨。世间之事终究不离业力与因果,明白这一点,遇事就不会抱怨,且能随顺因缘,顺势而转。2 办事不讨好。为大众做事,不存私心,不为取悦,这样才能坚持
一切都是心法。我们刚开始接触佛法,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一定要去拜佛。我要拜释迦牟尼佛,去全国最有名的寺院、找最庄严的佛像、皈依最好的法师,我要在这样的地方学习佛法,在这样的地方成就,是不是这样啊?
人这一生,能活个八九十岁。而小的生物,像微生物那更短,一天几十遍,一天几十代就过去了。所以众生寿命有长短,心长天也长,心短天也短,心善世界也善。所以有人抢这抢那,抢来抢去,两眼一闭,抢来的东西是谁的?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谁的!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