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因果
佛与人生
  • 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弘一法师《格言别录》弘一法师有一句著名的偈语:“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大师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条人生至理。

  • 忍耐是一种人生的修行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弘一法师《格言别录》什么是忍?中国人对于“忍”有特殊的理解,通常认为,所谓的“忍”是“忍辱”。我们常说忍辱负重,没有忍辱,就不能负重,没有忍耐,就做不成事。

  • 劳动是上天赐予的生活方式

      “习”是练习,“劳”是劳动。现在讲讲习劳的事情: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它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的。换句话说: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康健。

  • 咸有咸的滋味,淡有淡的好处

      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一切都好。白衲衣、破卷席和旧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和白开水同样好。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能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情观照出人生的本来面目,这种自在的心性,宛如一轮皓月,大师的内心是何等空灵的境界啊!

  • 知足的人生最富足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弘一法师《格言别录》持戒严谨,淡泊无求,一双破布鞋,一条旧毛巾,一领衲衣,补丁200多处,青白相间,褴褛不堪,还视为珍物。

  •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弘一法师《格言别录》“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是由人,“知止”由自己。

  • 安禅何必须山水

      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弘一法师《晚晴集》弘一法师在《晚晴集》中抄录过莲池大师写的这样一段话:“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

  • 恬淡是养心的第一法

      恬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恬静淡泊。古人认为:“恬静养神,弗役于物。”意思就是说,恬静可以养神,使人不拘于外物。恬静讲的就是一种“退”的处世态度,万事不萦于怀,保持这种心境的人,在养心方面必然可以做得很好。

  • 佛说人体的构成

      五蕴是佛教教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时也指一般的物质和精神现象,但主要还是有关人或人的身心现象构成要素的一种理论。

  • 佛说世界的起源和缘起的十二个阶段

      缘起论可以说是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它所回答的是有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怎样形成和变化的问题。具体到人生过程是如何形成和变化的问题上时,缘起论也会相应地转变为十二因缘论。

  • 常怀惭念能生善,常具愧心可止恶 常怀惭念能生善,常具愧心可止恶

      印祖有一笔名“常惭”,一生自称“常惭愧僧”。常思己过,对不起自己叫惭,对不起别人叫愧。印祖说,“抱着惭愧二字,可作入圣阶梯。”为什么呢?常怀惭念能生善,常具愧心可止恶。故能“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

  • 怎么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大福报? 怎么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大福报?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如何知道一个人有大福报?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福有三种:持戒福,布施福和修定福。这三点都具备了,说明福报深厚。哪怕是具足其中一点,也证明很有福报。可以从当前的状态看得出。

上一页 1.. 11 12 13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