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一定。锡杖在过去,是比丘必备的持用物之一,行走道路时,可以驱赶毒蛇、虫害;或到村落乞食,振动锡杖可以让人知道。到了后世,才成为一种象徵性的法物。如出家人受三坛大戒,一定有一个「传锡杖」的程序,由戒师传授锡杖给戒子。为什么呢?因为出了家以后要行脚、云游,要走山路、要到远处,一根锡杖可以保护自己,让野狗、狼之类的动物不会来侵犯。而且有了锡杖,也显得庄严、威风。
如意,原本是印度古代的爪杖,形状像云朵或手掌,是用来搔背止痒的。到了中国,就成为一般的持物,象徵吉祥。在佛教里,如意演变为法师说法及法会时,拿在手上的法物。手里拿著如意,代表吉祥如意,也代表合掌、代表庄严,表示向对方行礼,手上拿著如意,就代表了恭敬。
地藏菩萨手持锡杖,振开地狱之门,意喻振开众生执著的意思。幽囚、关闭是痛苦的,一旦地狱之门振开,大家就得解脱、得自在了。
自古以来,寺院每于晨昏都会敲钟击鼓,由于早晨先敲钟后击鼓,夜晚先击鼓后叩钟,所以有「晨钟暮鼓」之说。钟响,代表醒来了、觉悟了;暮鼓咚咚,表示偃旗息鼓,大家应该要休息。钟鼓,也就代表早晚作息的意思。现今的寺院,在大殿前的左右两侧多建有钟楼、鼓楼,分别安置钟和鼓,称为「左钟右鼓」。
出家人四处云游行脚,来到深山野外时,总要留意是不是有豺狼虎豹、毒蛇害虫出没。那么,锡杖随身,就可以用来防身,保卫自己。或者外出乞食时,振动锡杖,让施主远远地就知道有人来应供;或者路程遥远,东西拿不动了,锡杖也可以用来挑担;或作为协助年老体弱者行动之用。尤其行脚时,如果在路上看到动物的尸体,还可以利用它来就地掩埋,这也是一种慈悲的体现。所以,锡杖对于一个外出行脚的出家人,是有很大功用的。
金刚杵有降魔的意思。原为古代印度的武器,由于它的质地坚固,能够击破各种物质,因此以「金刚」之名冠之。一般到寺院里,山门口总会供奉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进入山门后,来到四天王殿,则会见到手持金刚杵的韦驮菩萨。这个意思是说,平时我用慈悲来摄受你,但是当你顽强,我不得办法的时候,只有用金刚降魔杵,以力来折服你,这是所谓「爱的摄受,力的折服」之意。
念珠的功能是计数用的。因为有的人初学念佛,还不习惯计数,经常会说:「哎呀!我念佛不晓得念了多少句?」如果有个念珠为依据,那么一天念一百零八句,或是念多少句,就容易记忆了。念珠种类很多,有十二颗、十八颗、二十四颗……,甚至还有一百零八颗。它们各有代表的意义,例如十八颗的念珠,表示十八罗汉;二十四颗的念珠,表示二十四诸天;三十二颗的念珠,表示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四十八颗的念珠,表示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一百零八颗,表示一百零八大愿,度一百零八烦恼等
念珠最早的由来,出自《木子经》里,佛陀教导波流离王「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这里提到以木子做成的串珠,就是佛经里最早记载的念珠。
在法会中,用以领导速度快慢或节奏者,是有关秩序方面的法器。在一个寺院里,大众修行最重要的法器就是大磬。一般课诵或法会进行时,大磬敲打的次数不多,但每敲一次大磬都是一个指示,召示大众这时候要合掌、放掌,应该要快、要慢,应该要停、要起,大磬有很多功用,相当于整个唱诵的领导。
有关「钟」的故事很多,如《缁门崇行录》裡提到,隋代有一位智兴法师,在大庄严寺担任叩钟的职务。由于他叩钟时都虔诚祝祷「愿诸圣贤同入道场」、「愿诸恶趣闻我钟声,俱离苦恼」,而感得地狱道众生脱离恶道之苦。「钟」在佛门的功用,有一首〈叩钟偈〉是这么写的:「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钟声能发人深省,一直以来,晨钟暮鼓不但为修行人所重视,一般社会上的人到了过年,也要撞头钟、敲钟,认为这是「幸福钟」。甚至美国过去独立的时候,也要敲纪念独立的纪念钟,以昭告「我们美国独立
在这片大地里,何处不是生命呢?牛皮已经成为物质,牛也已经不知到何处去,只留下这个骨头、皮,甚至在藏传佛教里,还有很多是以人骨做成念珠或法器法物,他们也没有想到这个是生命,它们到底是从生命而来的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作为有意义的纪念物。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
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一、钟。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佛教寺庙早晚课时,排班两边对面站立。转身向上,一声引罄;问询,一声引罄;完毕,转身对面站立。然后,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再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再一声引罄,一声铃子(或木鱼、或鼓);转身向上。
简单的办法,祈祷你的本尊(你信心最强的佛菩萨),念诵本尊圣号,发愿祈求他法力加持你的法器,本尊瑜伽(念诵本尊圣号或心咒,手结相应手印或但合掌,心观想本尊生起简单的说就是出现,然后放光现瑞,光照耀法器,同时法器也发出相应的光与本尊融合,但是心里要知道如幻如化非为真实,这段要根据本尊仪轨修持)。念诵念珠加持咒3遍或7遍,给法器吹口气。做你相应的课诵,如念诵经文等等。回向发愿,顶礼本尊,结束。
佛教的八大法器其实是指佛教的八种法器,金鱼、宝伞、宝瓶、妙莲、右旋白螺、金刚结、胜幢、金轮就是佛教的八大法器,佛教的八大法器其实是暗喻有关佛教的教义。金鱼是救济众生的教义。宝伞是佛的纯净美德覆盖一切的寓意。宝瓶是盛放灌顶誓水的的瓶子。妙莲是佛教的主要象征,被佛教誉为佛眼。右旋白螺是广及大众的说法,暗喻降魔。金刚结无头无尾,佛教比喻佛之说法无穷无尽,信徒以金刚结象征着接受佛法。胜幢是佛教的一种用以悬挂的装饰品,用珠宝等饰物的是宝幢,用金装饰的事金幢。
包括引磬在内的种种法器,想要学习时需要具备恭敬的态度。因为法器是龙天耳目,如同军中号令,护法龙天会依号令行事。因此,一般道场初学练习法器时都会在旁边贴一纸说明以示尊重:佛弟子练习法器,请护法龙天勿听。
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板,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不同。在《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木鱼条中说:“斋粥二时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普请行者二通。”由此可知,古代的木鱼主要用来作为集合僧众的讯号。至于为何而做鱼形,《释氏要览》中说:“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创鱼像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蒲牢为之大鸣也。”《敕修百丈清规》中说,作鱼形是昼夜精进义:“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的资具,即为法器。
一、钟: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佛教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二、鼓: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自古以来,寺院每于晨昏都会敲钟击鼓,由于早晨先敲钟后击鼓,夜晚先击鼓后叩钟,所以有「晨钟暮鼓」之说。钟响,代表醒来了、觉悟了;暮鼓咚咚,表示偃旗息鼓,大家应该要休息。钟鼓,也就代表早晚作息的意思。现今的寺院,在大殿前的左右两侧多建有钟楼、鼓楼,分别安置钟和鼓,称为「左钟右鼓」。
“法器”一语,有两种含义,一种用来指符合修行佛道的条件、能够胜任佛教事业的人,此“器”,即“器量”之义;更多是用来指修行或进行佛事活动的器具、器物,这种概念上的法器,亦称道具、佛具、佛器。广义的法器泛指一切生活用具用物和修道行法的器具用物。狭义的法器仅指用来修道和做佛事活动的器具器物,尤指修法用的
具,就是尼师坛,是卧具,这是法师们有法会或者有活动,或者要作法的时候用的展具。古时候生活比较简单,物品也比较少。印度是热带,所以他就用一块具铺在地上打坐或者睡觉,或者铺在床铺上。这一个是为了保护衣服别弄脏,一个是当床用,当坐垫用。
为什么钵要叫应量器?因为在古代,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人拿的钵有大中小三个号码。假如食量比较大的人,他就要拿一个大钵。食量小的人,就拿一个小钵。然后食量中等的,就拿一个中等的钵。所以这个钵它叫应量器,就是应大家食量的大小自己选择一个饭碗。
出家人按照佛的戒律要求,出门的时候手里都要拿一根锡杖,那现在的出家人基本不拿锡杖,这是为什么啦?这其中是有很多原因的。在古时候锡杖它有很多用处。第一个用处,就是要测水里面的浅深。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那边恒河等等河流非常多,然后基本上印度的出家人,还有老百姓都是生活在河的两岸,所以每天跟河水接触的频率是非常高的,那要过河的
钟在佛门中具有断烦恼、长智慧、增福寿、脱轮回、成正觉的功效。千佛山有幅对联,其中有“晨钟暮鼓”。我们早上撞钟的时候,还唱诵《叩钟偈》:“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晚上撞钟则诵“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念这个偈。
有关钵的故事,最脍炙人口的就是金碧峰禅师与玉钵的故事。金碧峰禅师是一位道行高深的行者,他对世间一切都不贪爱,唯独对一只玉钵爱不释手,每回他都会先将玉钵收好,才能安心进入禅定。禅师一入定就是很长的时间,因此在他寿命将尽,阎罗王派遣阴差小鬼前来捉拿的时候,即使小鬼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找寻,
金刚杵有降魔的意思。原为古代印度的武器,由于它的质地坚固,能够击破各种物质,因此以「金刚」之名冠之。一般到寺院里,山门口总会供奉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进入山门后,来到四天王殿,则会见到手持金刚杵的韦驮菩萨。这个意思是说,平时我用慈悲来摄受你,但是当你顽强,我不得办法的时候,只有用金刚降魔杵,以力来折服你,这是所谓「爱的摄受,力的折服」之意。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
‘蒲团’是用蒲草所编造的一种坐具。禅林象器笺说:‘坐物,以蒲编造。其形团圆,故言蒲团’。因为它的形状扁平而圆,所以也叫做‘圆座’。‘蒲’是一种水草,它的品质柔暖,最适合于敷坐之用。埤雅(初名物性门类,宋陆佃撰,共二十卷)中说:‘蒲:水草也,似莞而褊有脊。生于水厔,柔滑而温,可以为席’。
‘香’是佛教的供养仪物之一,它具有流布芬芳、消除秽气,驱逐蚊蚋、正念清神、表伸诚敬等作用。—僧史略云:‘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香为信心之使也’。‘香’有‘末香’、‘线香’、‘瓣香’等多种。‘末香’就是香木的粉末。香末可以点燃熏嗅,也可以加入油料,涂抹人身袒露之处,以防虫咬。所以也叫做‘涂香’。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