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经论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问题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里列出一些论师的不同观点,那么这些论师都是经过亲证才写的论吗?还是推理?如何对待各种分歧呢?

  • 略述《百论》要义

    所谓“百论”者,是因为此论有一百个偈颂而名为“百论”。所以是以“偈”而得名,也叫依“法”得名。这里要说明一点,“偈颂”相当于中国的诗歌,是一种文章体裁,也是佛教十二部经中的一部,即“重颂”。

  • 入菩萨行论译本

    异哉何故此中狞恶阎摩狱卒雕芰皆惧慑 黑暗尽除悉生安乐是谁神力具此大威能 翘首仰观瞻见空中持金刚手威光赫然住 生大欢喜由斯势力离诸罪垢随彼愿往生

  • 再读《往生论注》

      净土宗的判教理论:二道二力说,源于龙树《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

  • 《次第禅门》与《清净道论》禅学观点释疑

      《次第禅门》与《清净道论》禅学观点释疑  ——答闽南佛学院悟尊法师  (编者按)本文之六项问题,为闽南佛学院悟尊法师所提出,并由在闽院兼课的上海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雷泉教授代转给李元松老师。

  • 唐仲容: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品

    “诸凡夫覆真”者,此言凡夫心中有无始无明,于境无知故,起增益损减二执,谓实我法执覆蔽其心,能使真如于心不见。故体虽常露,性虽清净,由无真智,不得证受,而成在缠,故名“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者,即为二执所覆故,恒时处于颠倒梦想中。

  • 菩萨念佛三昧经教您如何思维修习入念佛三昧

      菩萨念佛三昧经教您如何思维修习入念佛三昧  愿与大家一起分享思维速证念佛三昧修习方法  日出居士  1、若诸菩萨摩诃萨具足三法,即能入此念佛三昧。何等为三?一者、具足不贪善根,二者、具足不嗔善根

  •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 第三卷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 第三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观察品第六之二  又诸如来。色无漏故受亦无漏。乃至行识亦无漏。又诸如来戒亦无漏。所有三昧智慧亦无漏。乃至解脱解脱知见亦无漏。如是乃至诸如来

  • 从道生“佛性论”到惠能“见性成佛”沦之探析

      从道生佛性论到惠能见性成佛沦之探析  引 言  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入我国,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众多僧人的翻译与弘传,在不断与本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相互斗争、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渐

  • 从《开元释教录》等经录的伪经录中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斗争与融合

    南北朝时期佛教与儒道的斗争与融合,是佛教适应中国本土文化、渗入中国本土文化,得以在中国扎根,并形成此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鼎立格局的关键时期。

  • 《般舟三昧经》的念佛禅观启示

    《般舟三昧经》是传译到中国最早的经土典,若要探究中国念佛禅观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则对《般舟三昧经》的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必须作深入的了解。

  • 入行论智慧品略释

      前面所说佛子行的修持――布施等一切支分或者因资粮,悉是能仁一切智为了令生起证空的般若,圆满断尽所知障的智慧威力而宣说的。   不仅如此,即便为了自利,仅仅想证得解脱,若没有证空慧,亦是不可以的。是故,欲求寂灭自他一切轮回痛苦的行者,定应在自己的内心上生起证空的般若慧。

上一页 1.. 4 5 6 ..9 下一页9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