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经论
  • 《百论》初探

    迦那提婆(Kana—deva)意译独目大。南天竺婆罗门种姓出身,博览群籍,辩才无碍。失去一目的原因,一说尝挖大自在天金像之眼,以验明神之无灵。後复自挖取一目,回施大自在天神y另说提婆乞食时,有一女人於提婆眼,生爱染心,提婆即取而与之。女人惊怖但见不净,无可爱处,因发菩提心。

  • 金光明经照解

    书肆来曰请点此书余开而见之则石芝晓公金光明疏也门分十段悉解经文至第九段设三十六问答虽但解光明义实通诸经余不耐踊跃三余之暇正乌焉误加倭训而刊行石芝所撰四明教行录乐[邱-丘+(看-目)]文类施食通览等曩既行于世今亦此书出于戏晓公为人之意其不泯者也欤。

  • 玛欣德尊者解答关于佛陀讲解阿毗达摩的疑问

    在《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的导读里说佛陀在天界开示阿毗达摩的原因是由于完整讲解阿毗达摩必须三个月的时间,而只有天神、梵天神才能毫无间断的听完它。

  • 集量论笔记--佛教的知识论

    本文以宗喀巴大师著,杨化群先生译的《因明七论入门》[5]为中心,结合其它经论及讲义,侧重对集量论进行一些整理与思考。错漏之处,恳请指正!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修行次第与弥勒法门

    太虚大师曾于1932年12月在闽南佛学院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对于此经推崇备至。并举出题旨明晰、译史明确、法义丰富与时机合宜等四项特质。其中,在‘法义丰富 ’条下,列出了‘法备五乘,义周十宗 ’的义涵,彰显此经的殊胜价值。

  • 《释量论·成量品》简说

      佛教最初把学问分成五类,称为五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因明、声明。内明就是指佛教,其他四明是指非佛教,有时候也把其他四明总称为外明。也就是说,佛教的内涵是不大的,但到后来,佛教内涵渐渐地被扩展:“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

  • 集量论颂

      集量论颂  陈那著 法尊译  编者按:陈那(Dinnaga,意译为大域龙),古印度人,约生于五、六世纪间,是印度佛教瑜伽学派唯识今学的代表人物。我国藏文佛教史料说他是世亲论师的门人;汉文资料,如《大唐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般舟三昧经讲记

  • 《集量论》略解

    《集量论》略解

  • 智顗大师的佛性论思想

    谈判教标准,首先涉及到佛性论问题。佛性论问题是

  • 天台宗智顗的佛性论思想

     佛性论问题是中国佛教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这是有关中国佛教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它也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从南北朝至隋唐,从般若学到?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明确、建立起来的价值观。智yǐ@①的佛性论思想,又是他的独具特色的天台宗判教的价值标准。智yǐ@①的天台宗判教,是其建立宗派教理体系过程中作为认识形式和判断规范的思想结构。

  • 姚维:魏晋佛性论

      佛性理论问题是整个佛教的中心问题,其涉及宗教信仰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一是宗教哲学的形而上问题,即探索一切现象背后的依据,回答世界究竟是什么。其二是宗教实践问题,即探索佛徒修习的最高境界和修习成佛的内在依据或可能性,回答如何才能成佛。

上一页 1.. 5 6 7 ..9 下一页9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