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 证严法师

释证严(1937年5月11日-),俗名王锦云,法名证严,法号慧璋,出家前自号静思,慈济功德会的会众多尊称其为证严上人,又因驻锡在花莲,早期被称为花莲师父。又被称为台湾的德蕾莎。台湾台中市清水区人,慈济基金会创办人,皈依印顺长老為师,秉持师命“为佛教,为众生”,1966年于花莲县创立慈济功德会,此即慈济基金会之前身。

  • 证严法师文章|
  • 证严法师讲解|
  • 证严法师入门|
  • 证严法师问答|
    • 堕落多因贪心重 堕落多因贪心重

      六道是因自我心中的善恶而上下流转不停:心若为善,便是天堂;心若守规矩,就是人的境界;心若起了嗔恨,就是阿修罗;心若起杀、盗、淫的恶念,便容易堕入地狱;起了贪念,就是饿鬼的境界;若乱节无伦常,将来就会落入畜生道。这六种境界都是由心所造,也因此心受外界所转(证严法师)

    • 人若不慎思,往往会被小人利用 人若不慎思,往往会被小人利用

        人若不慎思,往往会被小人利用。有权有力的人,若听信小人谗言而欠缺冷静思考,社会就不得宁静;家庭、团体也是一样,只要有这种喜欢离间、挑拨是非的人,都无法营造和睦的气氛。所以要时时保持内心平静,不论听闻什么,都要用智慧分析,做到“是非止于智者”。(证严法师)

    • 谁是真正的美人 谁是真正的美人

      清净之水 佛陀带着弟子们来到摩伽陀国宣扬佛法,许多人都接受了佛法的教化;包括平民、生意人,乃至高阶层的人士也纷纷来求法。连皇后末利夫人和宫中的采女也虔心求法,并且皈依佛陀座下,成为在家的护法居士。末利夫人非常崇奉教法,甚至在初一、十五都严持斋戒。(证严法师)

    • 人生最有价值的就是爱 人生最有价值的就是爱

      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 不管是爱人或是被爱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待人退一(证严法师)

    •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多增一分真我 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从自我做起 想拥有一个清(证严法师)

    • 信仰虽异爱心皆同 信仰虽异爱心皆同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一起时,难免有彼此知见的差异。佛教徒会排斥佛教以外的宗教信仰者;认为佛陀的圣教超越一切,佛陀的智慧是涵盖宇宙大地的大智慧。而其他的宗教也会排斥佛教,以及其他与自己信仰不同的宗教。像天主教、基督教,他们认为信仰上帝的人一定会得救(证严法师)

    • 一念虔诚因小果大 一念虔诚因小果大

        有一回,佛陀来到全是婆罗门种的一个国城。城主听说佛的摄受力很大,受教化的人很多,内心十分惶恐,害怕婆罗门的教理会因而站不住脚,为了防止这个情况他预先发布命令:「凡是供养佛、接受佛法的人,重罚五百银钱。(证严法师)

    • 生活,淡泊简单就好 生活,淡泊简单就好

      有的人不仅图享受,还追逐时尚流行、虚荣、奢侈,这种人生无不就是为了一个“贪”字。可知道,无明烦恼往往就在日常生活中累积,所以每个人应该自我调整好心态,守持简单淡泊的生活,身心才能清净,也是最健康。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佛典云:“知足之人虽卧地(证严法师)

    • 「孝子」是「孝顺孩子」 「孝子」是「孝顺孩子」

      前一阵子,慈济医院的志工说了一个让人非常感慨的个案:有位七八十岁的老母亲,她有四个子女。但她生病住院时,却很少来看她,一个人十分孤单、落寞。她虽然中风、半身不遂,但头脑还很清楚。照顾她的儿女、媳妇竟然彼此在计较——谁照顾的比较久?谁照顾的比较少?(证严法师)

    上一页 1.. 17 18 19 20 下一页20转到
    • 《四十二章经》讲记 《四十二章经》讲记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证严法师)

    • 《八大人觉经》讲义 《八大人觉经》讲义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句话,『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大意是说:一个吃饱饭没事做的人,一定不快乐,日子过得毫无意义。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又有谁会是闲人呢?每个人每天总是匆匆忙忙,一副忙碌状,而他们忙得快乐吗?我看不尽然吧!他们每天放著正事不做,却忙著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我想,这种忙一定会使他们在饱乐之后,感到疲倦与空虚。(证严法师)

    • 证严法师《四十二章经》 证严法师《四十二章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证严法师)

    • 宣说《药师经》 宣说《药师经》

      证严上人:宣说《药师经》 「自古以來,许多教內大德都很重视《药师经》,广为弘扬药师法门。」 「天灾人祸不断,起因于人心不调和,药师法门就在对治人心病态。听经并非就能消灾解厄,重要的是听经之后,要反(证严法师)

    • 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 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

      暂无简介(证严法师)

    • 证严法师《八大人觉经》 证严法师《八大人觉经》

      上人序 八大人觉警世纷,常人随波逐流,在变动不停的环境与不断消逝的时间中,随着境界牵引,不知不觉追逐于名利欲乐,却不曾静心思考生命之意义何在。等到垂垂迟暮、死之将至,蓦然回首,才惊觉空过了一生,到头来,再后悔又奈何呢? 圣人之所以超越凡俗,在其心镜清净(证严法师)

    • 静思晨语 静思晨语

      暂无简介(证严法师)

    • 人有二十难 人有二十难

      暂无简介(证严法师)

    • 你我都是活菩萨 你我都是活菩萨

      证严法师 有许多人问我:「师父,您出过国吗?」我答:「没有啊!」于是,他们就会把在世界各地见到的风光告诉我。有人说:「师父,其他地方不去没关系!但是尼加拉瓜的大瀑布,您一定要去看、要去听。」我问:「尼加拉瓜的瀑布是什么样子呢?」他就描述一番,尽其所能地(证严法师)

    • 佛陀的眼睛为什么往下垂? 佛陀的眼睛为什么往下垂?

        “佛陀垂目,是慈眼视众生,体察世间悲苦。另一层意思是:佛陀的眼睛总是往下垂,不会往上看,物质环境往下比,修养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是人生啊!”听了这一席话,我才懂得了佛门弟子见了人垂首敛目的原因了,原来他们这也是随时随地的修行啊!由此,我又记起了证严法师多次强调“佛陀要我们懂得惜福”的教诲。在《静思语》中,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享福,惜福,造福”的关系,劝告世人不可放纵贪欲,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证严法师)

    • 欢喜心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保持欢喜心? 欢喜心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保持欢喜心?

      欢喜心,是我们清净心现前的一种由内感知的一种喜乐,虽欢喜但不迷惑,是一种境界、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舒服感。如何才能保持欢喜心?那就要先息灭贪、瞋、痴。我们会有烦恼、情绪沉浮不定,都是由于不能满足而生起不欢喜的心念。人与人之间,(证严法师)

    • 发愿行菩萨道便要谨防五种心魔 发愿行菩萨道便要谨防五种心魔

        人与人之间慧性平等。身外境界的好坏是由分别智来判断,若能融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观念,则是平等慧,智与慧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大慈悲。慈悲之行,须以智慧来推动,才能精确无偏。  除了慈悲、大爱,(证严法师)

    • 如何才能开智慧? 如何才能开智慧?

      问:如何才能开智慧? 证严法师答:只要你放掉烦恼,心无杂念,自然就会启发智慧。(证严法师)

    • 什么是经?为何要念经? 什么是经?为何要念经?

        善士问:什么是经,为何要念经?证严法师答:“‘经’,即是‘道’,‘道’即是‘路’。念经就好比看地图,记下了地图中的名称、方向,按图索骥,我们才知道应该遵循的方向。”(证严法师)

    • 心存善念不求回报,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净之爱” 心存善念不求回报,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净之爱”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份很清净的本性,这也是佛陀所说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只不过被社会不良环境所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心念来支配时间。有心利用时间,就会将分分秒秒运用得很踏实;若不用心支配时间,任凭时日空过,就无法精进。(证严法师)

    • 佛教四正勤是什么? 佛教四正勤是什么?

        已生恶令永断:学佛之前虽然糊里糊涂,心中时常起恶念;但是学佛之后就要赶紧下工夫,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殷“勤”地精进用功。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自己的心态,若心生恶念,就要立即断除。日常生活,不离人与事,对待别人一定要有一份平常心、平等爱。人与人相处,都是以声色来相待:讲话就是声,态度就是色。我们与人讲话(声)要轻声细语;对待人的态度(色)要微笑宽柔。当然,有时候难免有些人对我们粗(证严法师)

    • 要能转苦为乐,才能时时自在 要能转苦为乐,才能时时自在

        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  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里能够做得到?要原谅敌对的人似(证严法师)

    • 世间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开 世间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开

        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里能够做得到?”要原谅敌对的人似乎很困难。但是,有一位八岁的孩子来精舍听到我说(证严法师)

    • 念何经可消何种业障? 念何经可消何种业障?

        问:念何经可消何种业障?证严法师答:讽诵各部佛经均要诚信,发愿深切,希望好事都甘愿做,果报则欢喜受;如读诵《地藏经》即应有地藏菩萨一样的愿力。读诵《普门品》即需要有观音菩萨一样的慈心悲怀,造福人群。(证严法师)

    • 睡觉前不能念佛吗 睡觉前不能念佛吗

      问:有人说睡觉前不能念佛,可有此事? 证严法师答:「阿弥陀佛」是文字相,是一句佛号,其实佛就是人,因为他慈悲又有智慧,故称为佛。念佛是为了警惕自己,让自己有如佛一样的慈悲,和像佛一样有超越的人生,所以要时时念佛,与佛同(证严法师)

    • 一生病苦连连,怎样才能解脱痛苦? 一生病苦连连,怎样才能解脱痛苦?

        问:我这一生病苦连连,大小手术不断,现在得了癌症,还得接受放射治疗,实在烦不胜烦。最近又经常失眠,而倍感痛苦。请问师父,您有什么良方,可以解除我的痛苦?  证严法师答:凡事靠一念信心,最好的治(证严法师)

    • 孩子不乖、不读书,怎么办? 孩子不乖、不读书,怎么办?

      问: 孩子不乖、不读书,怎么办? 证严法师答:父母对孩子只有尽责任,而没有限制其发展的权利,要多为孩子种福,以母亲的心怀来爱众生;以菩萨的智慧来教育子女,不要太为子女操心,否则,无形中会加重他的业。(证严法师)

    • 谈“情爱” 谈“情爱”

        情实难断。菩萨道是觉有情,未尝断情;佛陀的爱透彻无比,亦未尝断情——私情私欲,使众生痛苦;只有大爱长情,才能使众生超脱痛苦。(证严法师)

    • 做事容易分心,怎样才能让自己用心 做事容易分心,怎样才能让自己用心

      知道利用时间、能够把握当下、此刻,就是用心。做事要专注,心怀要如海天般宽广。好比大鹏鸟,专注地蓄势待发,一阵风来,即全力冲飞,气势磅礴。用心是自然而然,并非刻意造作的。(证严法师)

    • 慈济是否以《无量义经》做为中心思想一门深入? 慈济是否以《无量义经》做为中心思想一门深入?

      问: 慈济是否以《无量义经》做为中心思想一门深入? 证严法师答:《无量义经》的思想是,无量为一,一为无量。我常常说「合抱之树,始于毫芒」,普天之下,只要有心,这个「心」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却可以成就无量事。《无量义经》对这些说的非常清楚,慈济的精神就(证严法师)

    • 请师父看因果!? 请师父看因果!?

      有一位会员,一坐定即说:请师父看因果!? 证严法师答:我不会看因果,但我们会注意因果。(证严法师)

    • 应如何修行? 应如何修行?

      问:应如何修行? 证严法师答:注意外境来时的一念之间。(证严法师)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