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提要:某一个村庄有一个家庭非常富有,父亲生了两个儿子,两个都很乖巧。过了不久,父亲去世,死前留下几句遗嘱。自那以后,命运不同的两兄弟,哥哥遵循父亲遗嘱,求功德财,最后出家修行;弟弟一心积累世间财富,最终转生为牛,后为哥哥所救,在寺院中得尽天年。(证严法师)
慈济心灯 证严法师 著 目录 缘起 春之卷 夏之卷 秋之卷 冬之卷 缘起 一九八九年,证严上人发表了第一本著作「证严法师静思语第一集,」出版以来,匆匆已经第十个年头,一九九九 (证严法师)
过去要盖花莲慈济医院时,曾有关心的长者问上人,有没有去请教他人如何成功? 证严法师的回答:我没有去请教人如何成功,是去了解人家为何失败。 归纳出两项失败的原因,其一就是尚未看清楚、没有对准方向就横冲直撞,此乃盲目盲从;次为做事「拖拉」,失去时机或准则(证严法师)
世人所认为的孝,都以物质为主,以为在日常活中能供给父母吃饱、穿暖或物质上的享受,就是尽孝了,其实不尽然。 佛陀所说的孝道是:除了物质生活安逸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使父母离愚痴、长智慧得永恒的心灵解脱。 清净的慧命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度化了一千二百人,组(证严法师)
问:世界上什麽人最快乐? 证严法师答:能原谅别人的人最快乐。当你原谅一个人的时候,当下心中的烦苦也同时消失了。(证严法师)
菩萨道遥远漫长,走在这条路上,有时受人感恩、尊重,有时受到嫉妒、毁谤,这一切都必须以清净的智慧与坚强的毅力去面对,否则心随境转,动辄退失道心。恒常保持初发善念时那分单纯与虔诚的心,不受人事是非污染,是修行最重要的事。(证严法师)
战国时代,楚王命令大臣北宫奢铸造一座大铜钟。好的铜钟必定要用七宝合成,敲起来声音才会悠远宏亮。制作铜钟的成本很高,但楚王并没有拨经费给北宫奢,希望他自己劝募做好铜钟。 汇聚点点滴滴的力量 北宫奢只好依命行事,于是在城外立了一座祭坛,并贴出告示,让大(证严法师)
有钱时不必得意,没钱时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财至,福消财散。 今天我们能居住在平安富足的土地上,应庆幸我们有共同的福业,才能共生福地。既然是共同的福报,这福报的来源,应该感谢彼此过去生中所播种的善因,(证严法师)
学佛者,最重要是培养慈悲心。若是失去了慈悲心,就失去佛教的精神。 学佛的人应正视生 死,把握做人的机会,做好人间事,则家庭和乐,社会安宁,人和地吉,免除天灾人祸,达到消灾延寿、福禄绵长的境界。 学佛就是学得心灵上常保欢喜自在,要得欢喜自在,必须行为无过(证严法师)
欢喜心,是我们清净心现前的一种由内感知的一种喜乐,虽欢喜但不迷惑,是一种境界、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舒服感。如何才能保持欢喜心?那就要先息灭贪、瞋、痴。我们会有烦恼、情绪沉浮不定,都是由于不能满足而生起不欢喜的心念。人与人之间,
日月灯明如来 无上大觉圣者 十德大圆满具 修行久远希有 大法殊胜微妙 这就是要跟大家再提醒,佛陀来人间,他就是为了,要使人人可以觉悟,与他平等同圆种智,和他同样那么圆满的智慧。 却是我们众生还是在迷茫,无法了彻觉悟,佛陀不断还是要再用心等待,所以诸菩萨也来助教,希望人人能够了解,佛陀的本怀。 所以文殊菩萨他就说,佛陀不希望只有少数的人,得到佛的真理,佛陀他是希望,多数人人能够得,所以说不能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度之。 想想,我们光是想到这一段,我们就要很感恩佛陀,对众生,
问:念何经可消何种业障?证严法师答:讽诵各部佛经均要诚信,发愿深切,希望好事都甘愿做,果报则欢喜受;如读诵《地藏经》即应有地藏菩萨一样的愿力。读诵《普门品》即需要有观音菩萨一样的慈心悲怀,造福人群。
十二因缘法 我们每天都在想,用什么方法,能够将佛所说的法,很清楚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让人人所接触到的境界,就能够与佛的法会合在一起,所以,既然要听法,我们就要用心取法会理,这样才真正的法入心。 就像佛在世时,在给孤独园,面对着四众弟子,很多人来听法,突然间来了一位,让人看起来感觉到,怎么会有这样的比丘,怎么形态这么邋遢,怎么全身像是没有血色一样,这么没有威严的比丘,怎么这么大方从外面进来,这样到佛的面前,那么恭敬礼拜,退一面坐。 大家看了很怀疑,佛陀知道大家的心,对这位比
暂无简介
证严法师文章
序言 依教奉行 信仰要正信,行道要正行。我们信仰佛法,走入佛法心中,行正菩萨道上,就是要一心一意实行佛陀的教法。佛法中最基础,也是学佛者不可或缺的即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觉
1、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2、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3、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4、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5、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乐,求人痛苦。6、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思、知足、惜福。
证严法师讲解
释证严(1937年5月11日-),俗名王锦云,法名证严,法号慧璋,出家前自号静思,慈济功德会的会众多尊称其为证严上人,又因驻锡在花莲,早期被称为花莲师父。又被称为台湾的德蕾莎。
「仰头向天说忏悔,低头对地道感恩」,其实不只对天地,也要在与人互动时抱持著感恩、尊重的态度,若是曾经与人起摩擦,要真诚忏悔,宽心以对。虽然难免还会记著对方曾经如何为难自己,为了修行,仍然要忍耐,并且克服心理障碍,真诚感恩对方用逆境考验自己,让自
有些人整日忙忙碌碌,想求明心见性,其实人人本具佛性,并非向外求得;可是许多人都不觉察自己内在的本来人,仍然向外寻找,结果徒劳往返,浪费了宝贵的人生与所有的心力。人世间有许多外境事相、人我是非,我们要藉境、藉人、藉事,好好锻炼自己的心
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里能够做得到?”要原谅敌对的人似乎很困难。但是,有一位八岁的孩子来精舍听到我说
佛陀时代,每位弟子对佛陀都很敬仰和尊重,偏偏有位提婆达多常常在僧团中搬弄是非,他虽然出家但对佛陀却有嫉妒的心理,所以常故意制造是非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分离,甚至诽谤佛陀的言语举动,若听到有人赞叹佛陀时,他就想尽办法挑拨离间,这就是提婆达多的习气。
佛陀说:「当知瞋心,甚于猛火。」人时常因为瞋怒而乱了行为,一发脾气就六亲不认,损人又害己。如果希望自己不论遇到什么状况都不会动怒,时时与人亲切和蔼的感觉,则必须拥有非常柔和的心念,而柔和的心源
有位委员,端出一杯茶,杯子稍有缺口,她说道:师父真是抱歉,这杯子缺了—角…… 师言:除了那微小的一角之外,整个杯口不都还是圆的?每个人都有缺点,若不去计较缺点,则这个人就是很好的人。 有人
离垢地就是很清净的境界。何谓垢?也就是垢秽——对人我有分别心,自以为了不起,总是认为:我的学历比你高,什么都比你强,愈比愈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像这样,心就会常常有垢秽染着。心地若能净化,去除这杂
佛陀在弘法时,须面对芸芸众生,以及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不断地为人解惑。若有人提出问题,佛陀就为他们详细解释说明。佛陀提倡涅槃寂静的境界,也教导弟子们如何进入涅槃寂静的心境,凡是佛陀的弟子都很
在佛世时,舍卫国有一条河,河的彼岸有一座小村庄,村里有五百位女众修行者住在小山丘下。 这五百位修行者,所修行的是外道的教法。她们体会到人生之苦、生命的短暂,尤其生为女身,事事不得自由,因此她
近年来有少数居士提到,打算模仿日本佛教,创立在家僧团,并且强调,梵文「僧伽」(Sa?gha)的原义,没有出家和在家之别,凡是多人的组合,皆可名为僧伽。这是似是而非的说法,也容易产生鱼目混珠的现象。故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在生活的轨道里转开了:上学、考试、升学。就业、婚配、生儿育女,一环接一环,没有喘息的机会,总是要你往前走,总是要选择,或者这样或者那样。
未来在哪里?我们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最后稀里糊涂地离开——这就是多数人的现实。我们不知道,一旦错失今生,接着又是长劫轮回,很难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佛,就是帮助我们把握这一难得易失的宝贵人身,通过对自身的认识,来改造它,升华它
一般人常以为,佛法要我们什么都不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佛法虽然教我们不要“贪求”,但却教我们要“求愿”,如此一来,个人不会失去奋斗的目标,社会也才有继续进步的动力。
学习佛法的人,就是开始把种子种到地下去。种子种下后,能不能生出?还要看各种的缘。诸缘具足了,种子就能顺利地出生;假若各方面助缘不圆满,就有可能变成焦芽败种。这也就是看我们发菩提心,种菩提种子时,种得够不够深?坚固不坚固?
在佛教寺院的佛事活动中,木鱼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法器之一,不管是诵经礼忏,还是念佛上殿,都要用到木鱼。很多人不仅要问:寺院里面念经为何总要用木鱼呢?因为即使在晚上,鱼在水里也不会闭眼睡觉,为了勤修道业,用木鱼来警策大众要抓紧时间来用功办道。
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我觉得信仰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
佛法说有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那个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这是错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这个世界。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都是在这个世界救渡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