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 证严法师

释证严(1937年5月11日-),俗名王锦云,法名证严,法号慧璋,出家前自号静思,慈济功德会的会众多尊称其为证严上人,又因驻锡在花莲,早期被称为花莲师父。又被称为台湾的德蕾莎。台湾台中市清水区人,慈济基金会创办人,皈依印顺长老為师,秉持师命“为佛教,为众生”,1966年于花莲县创立慈济功德会,此即慈济基金会之前身。

  • 证严法师文章|
  • 证严法师讲解|
  • 证严法师入门|
  • 证严法师问答|
    • 一匹马带来的慈悲与忏悔 一匹马带来的慈悲与忏悔

      证严上人说故事:一匹马带来的慈悲与忏悔 阿拉伯有位甲生意人,他有一匹非常健壮的马,一天当中,这匹马可以来回跑上千里,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因此主人非常爱护牠。另外还有一位乙生意人,他每天赶着一群骆驼到各处载运货物,他看到甲生意人骑着马,一天之内就可来回(证严法师)

    • 幸与不幸,完全由自己而定 幸与不幸,完全由自己而定

        人生才几十年,生活上如果物质欠缺,却能知足、守本分,有余力则付出;如此虽物质贫困,但心灵世界却很丰富。如果生活过得富裕,就更应将物质化为爱的力量去助人,如此心中充满光明、幸福,将是多美的人生! (证严法师)

    • 何谓『包容』? 何谓『包容』?

      问:何谓『包容』? 证严法师答:就是不要排斥别人。(证严法师)

    • 证严法师:普天三无 证严法师:普天三无

      明理者要有宽大的度量,来容纳世间的人事,不可得理不饶人! 人人皆有佛性,也有相异的习性。此乃众生之习气染浊所致。 处处「理直气壮」,好胜、争赢,则过于刚强,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若能不执着于自己的理上,时时为对方着想,则「理直气和」,自然能以柔和善顺(证严法师)

    • 安住初心 成就宏愿 安住初心 成就宏愿

        人心不存道理,无法自制自律,心境迷迷茫茫,经常走错路,使社会难以平静。慈济人以身作则,带动‘行善、行孝不能等’的观念,就是为了重建道德伦理,让失序的人间重回正轨。  与嘉义慈济人座谈(证严法师)

    • 对父母尽孝是人生最大福气 对父母尽孝是人生最大福气

        陪父母要欢喜,而不是烦。  《静思语》:对父母尽孝,是人生最大的福气。陪父母要欢喜,而不是烦。为人子女者要善体亲心、要自爱,才能真正回报父母恩。(证严法师)

    • 刁难佛陀的年轻人 刁难佛陀的年轻人

      佛陀成道初期,他不断地到处教化,有段时间到舍卫城的郊外,建了一座简单的精舍。一些好乐佛法的年轻人纷纷前去听闻教法。 当时有些人认为:印度的传统宗教是崇高的婆罗门教,全国百姓都必须虔诚信仰才对;现在又多了一个佛教,以及创教者──佛陀,实在令人难以接受(证严法师)

    • 哑和尚悲心掘井除干旱 哑和尚悲心掘井除干旱

      安徽省有一个地方做采石矶(位在当涂县西北),得名的来源有一段很感人的故事 。 传说采石矶曾经有好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下雨,八个月至一年当中,连续艳阳照的炎热天气。所有的井都陆续干涸,连原本滚滚而来、浩荡充沛的长江水,也变成细长的水线。 八个月滴雨未下 长(证严法师)

    • 证严法师:最健康的人生 证严法师:最健康的人生

      所谓四大不调即是病,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身体若稍受风寒,或体温太高即不调和,这是对物质、身体的不调;而人的心理也有不调适的烦恼。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证严法师)

    上一页 1.. 13 14 15 ..20 下一页20转到
    • 《四十二章经》讲记 《四十二章经》讲记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证严法师)

    • 《八大人觉经》讲义 《八大人觉经》讲义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句话,『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大意是说:一个吃饱饭没事做的人,一定不快乐,日子过得毫无意义。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又有谁会是闲人呢?每个人每天总是匆匆忙忙,一副忙碌状,而他们忙得快乐吗?我看不尽然吧!他们每天放著正事不做,却忙著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我想,这种忙一定会使他们在饱乐之后,感到疲倦与空虚。(证严法师)

    • 证严法师《四十二章经》 证严法师《四十二章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证严法师)

    • 宣说《药师经》 宣说《药师经》

      证严上人:宣说《药师经》 「自古以來,许多教內大德都很重视《药师经》,广为弘扬药师法门。」 「天灾人祸不断,起因于人心不调和,药师法门就在对治人心病态。听经并非就能消灾解厄,重要的是听经之后,要反(证严法师)

    • 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 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

      暂无简介(证严法师)

    • 证严法师《八大人觉经》 证严法师《八大人觉经》

      上人序 八大人觉警世纷,常人随波逐流,在变动不停的环境与不断消逝的时间中,随着境界牵引,不知不觉追逐于名利欲乐,却不曾静心思考生命之意义何在。等到垂垂迟暮、死之将至,蓦然回首,才惊觉空过了一生,到头来,再后悔又奈何呢? 圣人之所以超越凡俗,在其心镜清净(证严法师)

    • 静思晨语 静思晨语

      暂无简介(证严法师)

    • 人有二十难 人有二十难

      暂无简介(证严法师)

    • 你我都是活菩萨 你我都是活菩萨

      证严法师 有许多人问我:「师父,您出过国吗?」我答:「没有啊!」于是,他们就会把在世界各地见到的风光告诉我。有人说:「师父,其他地方不去没关系!但是尼加拉瓜的大瀑布,您一定要去看、要去听。」我问:「尼加拉瓜的瀑布是什么样子呢?」他就描述一番,尽其所能地(证严法师)

    • 佛陀的眼睛为什么往下垂? 佛陀的眼睛为什么往下垂?

        “佛陀垂目,是慈眼视众生,体察世间悲苦。另一层意思是:佛陀的眼睛总是往下垂,不会往上看,物质环境往下比,修养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是人生啊!”听了这一席话,我才懂得了佛门弟子见了人垂首敛目的原因了,原来他们这也是随时随地的修行啊!由此,我又记起了证严法师多次强调“佛陀要我们懂得惜福”的教诲。在《静思语》中,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享福,惜福,造福”的关系,劝告世人不可放纵贪欲,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证严法师)

    • 欢喜心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保持欢喜心? 欢喜心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保持欢喜心?

      欢喜心,是我们清净心现前的一种由内感知的一种喜乐,虽欢喜但不迷惑,是一种境界、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舒服感。如何才能保持欢喜心?那就要先息灭贪、瞋、痴。我们会有烦恼、情绪沉浮不定,都是由于不能满足而生起不欢喜的心念。人与人之间,(证严法师)

    • 发愿行菩萨道便要谨防五种心魔 发愿行菩萨道便要谨防五种心魔

        人与人之间慧性平等。身外境界的好坏是由分别智来判断,若能融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观念,则是平等慧,智与慧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大慈悲。慈悲之行,须以智慧来推动,才能精确无偏。  除了慈悲、大爱,(证严法师)

    • 如何才能开智慧? 如何才能开智慧?

      问:如何才能开智慧? 证严法师答:只要你放掉烦恼,心无杂念,自然就会启发智慧。(证严法师)

    • 什么是经?为何要念经? 什么是经?为何要念经?

        善士问:什么是经,为何要念经?证严法师答:“‘经’,即是‘道’,‘道’即是‘路’。念经就好比看地图,记下了地图中的名称、方向,按图索骥,我们才知道应该遵循的方向。”(证严法师)

    • 心存善念不求回报,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净之爱” 心存善念不求回报,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净之爱”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份很清净的本性,这也是佛陀所说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只不过被社会不良环境所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心念来支配时间。有心利用时间,就会将分分秒秒运用得很踏实;若不用心支配时间,任凭时日空过,就无法精进。(证严法师)

    • 佛教四正勤是什么? 佛教四正勤是什么?

        已生恶令永断:学佛之前虽然糊里糊涂,心中时常起恶念;但是学佛之后就要赶紧下工夫,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殷“勤”地精进用功。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自己的心态,若心生恶念,就要立即断除。日常生活,不离人与事,对待别人一定要有一份平常心、平等爱。人与人相处,都是以声色来相待:讲话就是声,态度就是色。我们与人讲话(声)要轻声细语;对待人的态度(色)要微笑宽柔。当然,有时候难免有些人对我们粗(证严法师)

    • 要能转苦为乐,才能时时自在 要能转苦为乐,才能时时自在

        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  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里能够做得到?要原谅敌对的人似(证严法师)

    • 世间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开 世间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开

        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里能够做得到?”要原谅敌对的人似乎很困难。但是,有一位八岁的孩子来精舍听到我说(证严法师)

    • 念何经可消何种业障? 念何经可消何种业障?

        问:念何经可消何种业障?证严法师答:讽诵各部佛经均要诚信,发愿深切,希望好事都甘愿做,果报则欢喜受;如读诵《地藏经》即应有地藏菩萨一样的愿力。读诵《普门品》即需要有观音菩萨一样的慈心悲怀,造福人群。(证严法师)

    • 睡觉前不能念佛吗 睡觉前不能念佛吗

      问:有人说睡觉前不能念佛,可有此事? 证严法师答:「阿弥陀佛」是文字相,是一句佛号,其实佛就是人,因为他慈悲又有智慧,故称为佛。念佛是为了警惕自己,让自己有如佛一样的慈悲,和像佛一样有超越的人生,所以要时时念佛,与佛同(证严法师)

    • 一生病苦连连,怎样才能解脱痛苦? 一生病苦连连,怎样才能解脱痛苦?

        问:我这一生病苦连连,大小手术不断,现在得了癌症,还得接受放射治疗,实在烦不胜烦。最近又经常失眠,而倍感痛苦。请问师父,您有什么良方,可以解除我的痛苦?  证严法师答:凡事靠一念信心,最好的治(证严法师)

    • 孩子不乖、不读书,怎么办? 孩子不乖、不读书,怎么办?

      问: 孩子不乖、不读书,怎么办? 证严法师答:父母对孩子只有尽责任,而没有限制其发展的权利,要多为孩子种福,以母亲的心怀来爱众生;以菩萨的智慧来教育子女,不要太为子女操心,否则,无形中会加重他的业。(证严法师)

    • 谈“情爱” 谈“情爱”

        情实难断。菩萨道是觉有情,未尝断情;佛陀的爱透彻无比,亦未尝断情——私情私欲,使众生痛苦;只有大爱长情,才能使众生超脱痛苦。(证严法师)

    • 做事容易分心,怎样才能让自己用心 做事容易分心,怎样才能让自己用心

      知道利用时间、能够把握当下、此刻,就是用心。做事要专注,心怀要如海天般宽广。好比大鹏鸟,专注地蓄势待发,一阵风来,即全力冲飞,气势磅礴。用心是自然而然,并非刻意造作的。(证严法师)

    • 慈济是否以《无量义经》做为中心思想一门深入? 慈济是否以《无量义经》做为中心思想一门深入?

      问: 慈济是否以《无量义经》做为中心思想一门深入? 证严法师答:《无量义经》的思想是,无量为一,一为无量。我常常说「合抱之树,始于毫芒」,普天之下,只要有心,这个「心」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却可以成就无量事。《无量义经》对这些说的非常清楚,慈济的精神就(证严法师)

    • 请师父看因果!? 请师父看因果!?

      有一位会员,一坐定即说:请师父看因果!? 证严法师答:我不会看因果,但我们会注意因果。(证严法师)

    • 应如何修行? 应如何修行?

      问:应如何修行? 证严法师答:注意外境来时的一念之间。(证严法师)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