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圣严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圣严法师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
虚云禅师(1840--1959),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虚云禅师,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院心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
在《八大人觉经十讲》里,我要讲说的都已讲过了,这里就略述出版的因缘吧﹗一九五五年冬十月,我在宜兰讲说《八大人觉经》,每天皆会发讲义给听讲者参考,大家对此经都听得颇有兴趣,记得那次还有很多人参加心得考试。一九五六年五、六月间,我在高雄市立图书馆也讲过此经,由宜兰慈庄负责油印讲义,高雄慈华用打字印刷分送给听讲者。(星云大师)
因果是宇宙之间颠扑不破的定律,以植物而言,不同的种子,生长出不同的花果树木。变种花木也要有另一层的「因」与不同的「缘」,才能得到不同的「果」。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报应在宇宙之间无可逃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果报应在生命的轮迴中,是重要的引力,并非相信的人才有,纵然否定因果者,也难逃因缘果报的律则。(星云大师)
如果是不认识这个字而念错,不是有意的,这并不严重。在这一点我可以有一个证明,当我们诵念《金刚经》结束之后,有一段〈补阙真言〉,它的用意就是提醒我们在诵念中,万一有哪个字念错或缺漏,加诵〈补阙真言〉就可以圆满如法,说明诵经即使有一点差错,可是诵的人心意没有错,还是有补救的办法。(星云大师)
双溪布衲禅师和佛日契嵩禅师二人,是真正以禅接心的投契好友。有一天,契嵩禅师戏作了一首诗,送给还活着的布衲禅师,大意是追悼布衲禅师的德风。诗的前四句:“继祖当吾代,生缘行可规;终身常在道,识病懒寻医。”这四句话的意思是,继承您宗风的我,将您在世间的一切生缘行为当作我的规范。(星云大师)
人都希望自己样样“第一”,然而你也第一,他也第一,谁来做第二呢?其实,人不一定要在财富、事业、功名上争第一;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在自我要求,以及在精神、道德方面,努力发展自己的第一才是重要,所以有四点“人生的第一”提供参考。(星云大师)
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法门,称为「六度波罗蜜多」,简称「六度」。此六个法门可以度人,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人。也可以说,度人就是度己,度己也就是度人。所谓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不光是叫人要布施,叫人要持戒,主要是鼓励我们自己要布施、持戒。(星云大师)
人到了迷惘的时候,就会想要算命卜卦,求神问行藏。神明有否管人间的穷通得失?算命卜卦真能卜出吉凶祸福吗?甚至神庙裡的求签,有所谓的上上签与下下签;神签真的能为迷惘的人提供出路吗?明朝憨山德清禅师说:「抛却身心见法王,前程不必问行藏;若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人生,要交代给因果,交代给自己;不要交给神明,不要让神明来定自己的吉凶,不要请神明来做自家的顾问。(星云大师)
「观世音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闚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是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的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菩萨于理事无碍的境界,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星云大师)
女人问男人:“有朵花长在悬崖上,去摘的人有摔死的危险,你肯不肯去摘给我?”男人想了想,说明天告诉她答案。女人的脸顿时有些阴了。第二天,女人看见男人留的一张字条:“我不会冒险去摘那朵花。因为你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我要留着双脚跑来给你开门;(星云大师)
根据统计,目前不少国家都有自杀人数逐年攀升的隐忧,尤其在台湾更经常发生父母强带儿女一同自杀的案件。请问大师,佛教对自杀行为与道德问题有何看法?星云大师答:中国人说:“好死不如歹活”,但是有些人觉得自己活得没有意思,所以想要自我了断。
问:过去一些印度学人请问佛陀一些哲学问题,诸如宇宙有界限吗?佛陀涅槃后去了哪里?佛陀大多是一言不发,请问大师这是为什么? 答:你这个问题连佛陀都不回答,却叫我来代他回答,这是给我为难嘛!(笑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这个题目不容易加以说明,因为如果我告诉各位人死亡之后很痛苦,大家可能会生起怖畏的念头,担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惨的境遇,如此一来反而不能认清死亡这个必然的实相。如果我说死亡之后安祥宁静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这是我们最常念诵的《普贤行愿品》里的一句,但是,关于普贤菩萨发下的十大愿行,也许我们并不了解。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是有名的大愿王,也称“普贤萨埵”、“普贤大士”、“普贤如来”、“遍吉士”等,是毗卢遮那佛的胁侍。
暂无简介
星云大师问答
阿赖耶识的意思: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我们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
星云大师对于经、律等佛教经典中教义的解释以及重要思想的阐述。以普渡众生为己任,将佛法发扬光大,让广大佛友受益!从中学习更多的善知识!
星云大师文章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明.憨山德清 这是明末憨山大师〈醒世歌〉里的一首偈语。 「红尘白浪两茫茫」,说明一个人生存在娑婆世间,就像红尘白浪似地前途茫茫,真是今日不知明日事。我们要如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呢?「忍辱柔和是妙方」,我曾说过:要想创造一番事业,要想圆满地将人际关系处理好,必须常常赞美人、鼓励人,此外另有妙法,就是忍辱与柔和。 凡事忍让,不与人斤斤计较,即使受到委屈,遇到不如意也得承受下来。「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
说到涅槃,一般人以为佛教所说的涅槃,就是死了的意思,这是极大的错误。涅槃,又称圆寂: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净称寂。道德完成,就是圆;业障净尽,就称为寂。所谓涅槃、圆寂,它要具备“常乐我净”四种特性。也就是说,涅槃、圆寂是恒常的,是安乐的,是真我的
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这首偈语提到守护戒律的三种好处,为什么佛教经常强调持戒呢?其实,一个人想要怎么样收成,就必须先怎么样栽种。比方说,想发财,就必须先布施;想长寿,就必须要护生;希望家庭和睦,就不能邪淫;希望有
唐朝寒山大士的这首诗偈,道出了一个已证悟般若的悟道者心境,就像秋天空中朗朗的明月,映照在碧绿的潭水之上,清凉皎洁,无所染污,没有东西可以比拟,更不是任何言语所能形容的。有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其实都蕴藏著无边法界及般若风光
人在经过白天的喧嚣纷扰、紧张忙碌工作后,到了晚上,万籁俱寂,一个人独自享受片刻的宁静时光,这是人生一大幸福事。但是,如果这个世间完全没有一点声音,大地一片死寂,也是一件可怕的事。天地之间,虫鸣鸟叫,溪水潺潺,甚至风吹树梢发出的娑娑声,都能为人间
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岁月。在这一段漫长的人生里,如何去打发时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乐去打发时间,打牌、赌博,做无聊的事,来消磨岁月,这实在非常没有意义。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改变自己人生观的人事物,有的人因受到一句话的影响,而改变人生的方向,也有人是受到一个“字”的启示,而改变人生的抉择。
星云大师撰写的100篇祈愿文,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父母、对老人、对国家、对社会等的祝福祈祷,是一套普世通用的经典之作。
对联,起源于五代门联,为中国传统的实用文学。长久以来,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对联多被佛教界所沿用,而形成特有的寺院文学。寺院联语,即寺院里的楹联、对联,其特色在于文辞优美,饶富禅机佛理,有的令人会心一笑,有的发人深省,更有人受其启发而引以为
佛教讲“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不只是时间会过去,世间任何东西都会“过去”,“现在”不过是暂时的停留,“未来”的还是未知数。有人说“过去比现实美丽”,有人说“现在比过去进步”,所谓“白头宫女话当年”,可见过去确实值得回忆。
参禅,究竟是坐呢?还是卧呢?还是站呢?六祖大师说,禅非坐卧;坐、卧、立都不是禅。所以,六祖大师曾对志诚禅师说:“住心观静是病,不是禅。”那么,如何才是禅呢?
丛林里,其中一棵树长得比其他同类来得高大,就可以说这棵树“出类拔萃”;山岳在群山中显得高峻特出,这也算是“出类拔萃”。人群里,才华出众,优点很多,不同于一般的人,也是“出类拔萃”。
说到吃饭,有人为饱腹而食,有人为美味而食,修行人则是为维系色身、借假修真而食。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在生活的轨道里转开了:上学、考试、升学。就业、婚配、生儿育女,一环接一环,没有喘息的机会,总是要你往前走,总是要选择,或者这样或者那样。
未来在哪里?我们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最后稀里糊涂地离开——这就是多数人的现实。我们不知道,一旦错失今生,接着又是长劫轮回,很难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佛,就是帮助我们把握这一难得易失的宝贵人身,通过对自身的认识,来改造它,升华它
一般人常以为,佛法要我们什么都不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佛法虽然教我们不要“贪求”,但却教我们要“求愿”,如此一来,个人不会失去奋斗的目标,社会也才有继续进步的动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