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日本四千万佛教徒 ──三十四年七月广播── 日本东京芝公园增上寺日本佛教联合会转日本四千万佛教徒公鉴:太虚三游日本,尤其民国十四年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东亚佛教大会,备承日本朝野佛教缁素数百起、数十万人之招待,遍观全日本名山佛刹及各种佛教文化慈善教育公益事业,闻圣德太子以佛法为化民治国之本,唐宋中国求法归日之弘法大师、朝阳大师等先后开宗弘化来,深觉隋、唐、宋、明之中国佛教精神,至今普遍流行,中日佛教徒真有同气连枝之感!但同时亦觉军政当局习染帝国主义,对于中国尤抱(太虚大师)
【悬 论】 一 释经题名义 甲、仁 仁以群众和合为体,以慈爱协济为用。先明仁之体:由近观之,吾人具足五官四肢等而为身体,佛法亦言四大和合、五蕴积集为体;众生于此四大五蕴之身体,能善巧调养(太虚大师)
今年是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大师离我们而去已有四十余年了,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却是伟大的,遗留给我们的是一颗摩尼珠一取之不尽的“财富”。今天提起笔来,撮取大师《真现实论》之点滴思想,一方面以此缅怀大师,另方面透过它,让我们了解大师的思想,更好地认识大师的一生(太虚大师)
如何建立国民的道德标准 太虛 二十一年九月在武昌文化公学讲 (郭宏居士输入、杨慧英校对) 文化,是改善人类生活,使之向上进步的。这种文化的功用,虽然很普通,但至最高上的文化,亦不外乎此理。平常人以为佛法是消极的,寂灭的,其实、佛法是使一切恶业消灭,将人(太虚大师)
性释 中国自古言性,如:孔子曰性相近、孟子曰性善,荀子曰性恶,杨子曰性善恶混,乃至漆雕开、世硕、公孙丑、王充、言善恶以人殊、上中下三品,皆为性上之差别义,而于性之本义尚未谈及。今此论性当先定性之为义,即必如何乃谓之性,非此即不得谓之性。此义有三:一者、本现成义。谓凡言性,必是从本以来现成如此,此简由积集后起不得言性也。二者、不变坏义。谓凡言性,又必常住不变永存不坏,此遮随缘改转有变有坏者不得言性也。三者、遍一切义。谓凡言性,复须遍一切法无所偏缺,此遮各有体用义相(太虚大师)
戒为定慧之根基 ──在宝华山慧居寺讲── 宝华山慧居寺是中国宏律的最大道场,太虚今日来此会戴季陶院长商世界佛学苑设在首都事,适逢贵寺传戒,乘此机会,将佛在人世安立教团的律仪,略为一说。在座的僧众,有系住在此寺久经受习律仪的,有系现由他方来此寺受戒新习律仪的。大家都知道佛学的三要:是戒、定、慧,而以戒为定、慧之根基。戒有七种:即比丘戒、比丘尼戒、室叉摩那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所谓七众律仪戒也。律、即佛所遗留的规律,凡属佛徒应常遵守;譬如国家所(太虚大师)
行为学与心理学 一 引论 二 论传统心理学之浅狭 三 行为学与心理学之分界 四 行为学与心理学之裨益 五 行为学与唯身论 六 行为学与唯根论 七 结论 一 引论 西洋之传统心(太虚大师)
论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 ──二十三年六月作── 第一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民国十九年在夏威夷岛──即檀香山──由日美佛教青年所创开;其时中国佛教徒虽被邀,以未有青年团体之组织而不曾参加。今第二次于民国二十三年在日本开会,亦即为第一次大会议决事项之一,故本年七月十八日至同月二十五日,开于日本之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乃根据第一次大会之议决案而施之实行者也。吾人展读其第二次大会之意趣,如所谓: 国际政局之危机,正在太平洋沿岸酝酿著,吾等青年佛教(太虚大师)
发扬社会化的佛法 ──在西人讲演会讲── 现从欧美宏法经檀,蒙列位盛意欢迎,铭感不已!谈到佛学一层,现在已成为社会化,与前时佛法大不相同。前只系出家的一流人,及达官贵人晚年时与失意无聊之士,始为佛法之研究,于农、工、商各界并未有人注意,此只是贵族式的小乘佛法。现在则须将佛法普及于人类,不论英、俄、德、法、日、美,均须有佛法的宣传,成为社会化与大同化的一种佛法,方能使全人类感受其益。故佛法不是离人群而独立的学术,举凡政治家、法律家、教育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讲解
本文以近代佛教面临之种种困境及佛教界奋起之改革和发展为背景,从理论诠释方便化、信仰生活化、修持契机化、制度合理化等四个方面着重讨论分析了印光大师与太虚大师佛学思想之差异。并进一步指出这两种思想和而不同、异而相彰的互补性不但对近代佛教的复兴有着积极的
太虚大师文章
太虚大师,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90年1月8日),圆寂于公元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1904
药师本愿经讲记序 释迦世尊,于娑婆秽土,刚强难化之众生中,诞生成道,垂范四生,度脱九界,其无畏勇猛之精神,诚为不可思议者矣!故当时所摄化之大小乘弟子,无不具慈悲喜舍,四摄教化,狮吼象步,超然
太虚大师年谱目次 作者:印顺 吾亲教太虚大师,精识五明,殚心三藏。广长有舌,著作等身。如是我闻,契风旛之不动;应无所住,善内外而咸通。宁但辩才,已为破执。盖古之龙树、马鸣,今之道安、玄奘也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的心很切,一方面读楞严经,一方面看语录及高僧传等。第三年又听讲了楞严经,对于天台教观已有了大体的了解。并旁研及贤首五教仪、相宗八要等。而参究话头的闷葫芦,仍挂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那时喜欢
绪言 ‘佛教’,平常都以寺庵中之僧尼为代表,以为不过一种礼拜式之宗教,何学之可言!此曰佛学,未免有所未喻,故先将学字解释之。学字常义有二:一、是动词,如学习学作,凡有所摹效练习,均
悬 论 优婆塞戒经,即今日开讲之经。在未讲经文之前,先将宣讲此经大意略言之: 一 佛法与人生之关系 现在流行于人世之佛法,所以开导人生者最为深切,故先就佛法与人生之关系,分别明之。 甲
辨法法性论讲记 ──二十七年夏在重庆佛学社讲(附注)── 悬论 一 泛明五论 二 释本论题 释颂 甲一 所为 甲二 正论 乙一 略标 丙一 总标 丙二 别显 丁一 明法相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相应。先言理解,即是“无我缘成”四字。
佛观:一、佛之根本观念必在释迦牟尼佛。二、信释迦牟尼佛确得无上正遍觉,最高无上。三、毗卢遮那或大日或卢舍或金刚持皆为释迦牟尼大功德聚之别名,不得视为牟尼以外之他佛。四、他世界之阿弥陀佛、药师佛,或往劫之然灯佛等,皆由信释迦牟尼佛之说而知之者
在佛典里有这样的两句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在座的诸君,已是一个人世间的人,又能来到这儿听讲佛法,因此,我今天特提出此“学佛先从做人起”来讲。我们还保存着这人的身体,但在世间的难疗的生死中,我们说不定会堕诸恶道,到那时,有谁来听你的一腔哀声?
学佛的原因,就是我们平常的要求。平常有甚么要求?无非是要安安乐乐,无非是要永久安安乐乐,有此要求所以要学佛。依佛法说:无非为令世间解脱一切苦、得究竟乐。既要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所以就要学佛。
学佛是为什么,有一种人讲: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这种要求原来人人有的,何必要学佛才能如此?就眼面前说:比如有饥寒的苦恼,得了衣食,饥寒的苦恼离脱了,就可以得安乐。比如流离失所,漂荡无归,得有住所
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之需
提倡素食,大可以挽救世道人心也。原夫素食为中国佛教徒特殊之美德,然仅指汉人而言。盖世界佛教徒因生活环境之各殊,亦有肉食者,特皆重在戒杀生耳。例如蒙、藏之喇嘛,禁止畋猎、渔网,而不禁食羊餔牛酪。
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诞期的纪念日,并且是他的二九五〇年的诞期纪念日,我今天所讲的就是这个题目。我们必须先晓得了什么是佛,他是如何来的,然后我们方可以晓得今天的纪念是什么一回事。什么叫做佛?佛就是觉者的意义;
对于在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的进化论,太虚大师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对其思想特色进行比较分析,并以佛教教理为标准,进行批评、引导、融摄。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现实的如实认识,使得其教理和实践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进化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