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的八个条目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基本的佛法,乃是四圣谛中灭苦的道圣谛,指的是如何使烦恼的众生,从苦恼和痛苦中出离。出离就是解脱,一般人在生活中,有的是心理的苦恼,有的则是在观念上的挣扎。多数人以为心理和观念似乎是相同的,其实并不相同。观念上的挣扎,是一种思想;心理上的困惑,则是一种情绪。思想可以用理论及逻辑来说明解(圣严法师)
佛教承认神通的事实,也承认神通的功用,并且佛教的神通境界远在其他的一切宗教之上。佛教将神通分为六大类,那就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佛教相信一切神鬼多有由果报而得的神通,一切凡夫仙人也可以有由修禅定而得到神通。但是,(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他的著作之中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过三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系列册数最多的是《寰游自传》及《禅修指引》,这些著述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时,圣严法师圆寂,享寿78岁。(网络)
从大体上说,《阿含经》的教训,都还保持住接近原始状态的面貌,但因初期的佛经,多靠口头传诵,直到佛灭之后数百年间,才有记录成文的经典出现。故在师师相传的过程中,误传及失传的可能是不容怀疑;有的竟 (圣严法师)
信佛就必须要吃素吗?不。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杀生。(圣严法师)
提要:坛经流传的版本甚多,本文不作考订。坛经的思想系统,虽用般若经,实则是沿袭如来藏的观点,用般若的空慧,实证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见性。坛经中引用。《金刚般若经》者凡五见,引用《文殊说般若经》者一处。其目的是在证明相无而性有,强调本心及本性实在。所引般若经典,乃在取其作为修证的观行方便,那便是般若三昧及一行三昧。(圣严法师)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不,佛教中没有这一项迷信的规定。中国人用纸钱焚烧的习俗,是自汉朝以后开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屿说:‘汉以来,丧葬瘗钱,后世以纸寓钱为鬼事。’这是说从汉朝开始,人死之后,丧葬之时,要用钱币与死人同葬。(圣严法师)
在《楞严经》中有提到,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以前,修行得到耳根圆通,从闻思修而入三摩地,然后进入无我、寂灭的境界;之后,体会到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体念到一切众生还在受苦受难,于是观世音菩萨发广大愿,寻声救苦,无处不现身,无时不度人,如同《法华经.普门品》所述的,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够有苦的离苦、有难的离难、有灾的消灾,(圣严法师)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①不忿怒,②不抱怨,③不怀恶。”另《大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恶,心不镇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为众生中忍。”同书卷十五也有:“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镇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养恭敬法,及镇恼欲法,是为法忍。”(圣严法师)
咒的作用应该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着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咒语的出现,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由神灵所传授而为民间所采用,不论东西方都有咒语的流传、使用和信仰。
菩萨因为已到无所求无所得的程度,那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力量所致。由于般若的空慧,已将一切自我的执著扫荡清净,自心即是清净的智慧,等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佛心,等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照,亦无痕迹;
问: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 圣严法师:算。用自己的意志、自已的精神、自己的心力,来杀死自己的身体,就是杀生。 当一个人沉溺在自杀的情绪里,很容易陷在阴影中不可自拔。要想跳脱出来,首先要明白:死亡不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二字固为佛教名词,但在每个人日常生活里也都用得到。修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持。我们房子坏了破了要修理,家具破了坏了要修理,同样的
圣严法师讲解
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
生活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比过去更频繁,接触面也更广,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自己或所属团体的利益在努力,在争取,在计划。因此,人与人之间有矛盾,团体与团体之间也有矛盾,这些矛盾,比在过去的社会里更明显。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圣严法师文章
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会有各种意外情况发生。从宗教的立场解释,佛教相信业力,在某一段时间里连续发生一些事,例如夏天下冰雹、雨港缺水、地层下陷等等,彼此间好像有连带关系,这可能就是共业现前。共业指的是,在过去世里,有许多人在不同的时间
聪明的人,不一定智慧。真智慧一定少烦恼。但只有深入他人内心世界,关怀对方,才能得到真智慧……。通常,人有三种生命:一种是肉体的生命,它是由母亲怀胎十月所生;第二种是历史的生命;第三种是智慧的生命。短短几十年的肉体生命之后,还有历史的生命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人的心念很坏所以造了恶业,可是通常我们会认为造恶业是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做了坏事才会产生恶业,为什么念头也会产生恶业呢?
师父您说念佛拜佛可以去除散乱的心,让我们比较专心一点,那么散漫的心呢?是不是也用同样的方法?还是说有更好的办法?
练习着减少和减免自我内在的矛盾冲突,经常使得自我的内心保持平衡与安定。我们先讲第一步,就是个人和自己畅通的关系,很多人往往忘掉了自己,都是给人家沟通,给人家协调,很少想到自己跟自己也需要沟通,也需要协调的。
懒惰跟平淡之间是不是有区别?例如说懒惰的人他不去追求,平淡的人他也不积极于追求,可是他们两者之间有没有不同?
佛菩萨不是护法神,护法神是属于凡夫世界的,一切的天神、地神、鬼神、善神都是护法神,如果说已经成了阿罗汉了,成为大菩萨了,已经成了佛了,他不叫做神,我们叫做「觉者」,或者叫他菩萨,但是呢他们不离时空而超越时空。
观世音菩萨是修耳根圆通而成道,能够观一切世间的声音而得自在,能够寻声救苦、处处应现。同时,观世音菩萨是一门深入修耳根圆根之后,普门示现而得自在;
从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真理,就是认定而且说明“人生就是苦海”,我们这个世界在佛经里面给它的名词,叫做「娑婆」。娑婆的意思就是能够忍苦,也可以说在世间受苦、耐苦、忍苦的人,就是我们这一般众生;
我们看到有一些人,他们有宗教信仰,而不一定身心稳定,那也表示说,他那个宗教信仰是一种迷信,他那种宗教信仰非常粗糙的,不够深度的。
我有一个朋友,某天受到家人一致地指责,他为了顾全家庭里的和谐,内心里虽然波涛汹涌,可是表面上仍然非常平静地完成了工作。事后他告诉大家说,他觉得自己不为自己想、不为自己考虑,已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可是家人却不以为然,对他毫不感激。这种情形,也常发生在
修净土法门,我们都会念佛。但念佛是为了求什么呢?我们很多时候会说“为了求平安吉祥”。很多人到庙里拜拜、念念,说为了家里都好,也为了自己消灾免难。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回玉佛寺打禅七,真是因缘殊胜,各方信心男女居士们这样踊跃地来参加,种下这一成佛的正因,可说是稀有难得。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我们学习《净行品》文殊菩萨的教言“善用其心”,就是要懂得善自护念和护念他人。
丛林里,其中一棵树长得比其他同类来得高大,就可以说这棵树“出类拔萃”;山岳在群山中显得高峻特出,这也算是“出类拔萃”。人群里,才华出众,优点很多,不同于一般的人,也是“出类拔萃”。
说到吃饭,有人为饱腹而食,有人为美味而食,修行人则是为维系色身、借假修真而食。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