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的意思是心无二念,开始练习时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们的心念由散乱状态而至集中状态,再由集中状态而至统一状态。到了统一的状态,便称为定,但是统一状态也有不同的层次:由身心的统一,至内心与外境的统一,再进一步,便是前念与后念的统一。要想达到前念与后念的统一,必须经过前念与后念的连续如项链,一念扣一念,念念同一念一样的念头,然后才能把前后念的间隔消化,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时即是止于一念,名之为定。到了连此一念也不存之时,便是即定即慧。(圣严法师)
很多人想知道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中国人说他是中国人,印度人说他是印度人;也有西方人告诉我,圣母玛利亚大概就是观世音。曾经有人问我:“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是女?”我说:“你认为他是女的,他就是女的;你认为他是男的,他就是男的。”(圣严法师)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在一些修行人看来也许是显而易见的,其实遭到许多人误解。我经常在想,到底有多少人只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进行,以致在日常修行中卡住了。正确认知日常修行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最常做的事——自己一个人,离开禅中心,没有老师的指导。(圣严法师)
生活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比过去更频繁,接触面也更广,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自己或所属团体的利益在努力,在争取,在计划。因此,人与人之间有矛盾,团体与团体之间也有矛盾,这些矛盾,比在过去的社会里更明显。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圣严法师)
圣严说禅:觅心了不可得 问: 二祖慧可禅师对菩提达摩说:「我的心不安宁,请帮我安心。」达摩说:「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沉默了好久,说:「觅心了不可得,找也找不到。」达摩说:「好了!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意思是不是说,连心都不存在,还有什么安宁、不安(圣严法师)
佛遗教经讲记 圣严法师著 前言 我小时候出家做小沙弥时,师长即教我要读《佛遗教经》;进了佛学院,老师也要我们读此经;后来我在关房中,这也是一部我阅读再三的经典。法鼓山僧团成立之后,我教诫 (圣严法师)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佛。例如七天之中单念阿弥陀佛,称为弥陀七;单念药师佛,称为药师七;此外尚有弥勒七、地藏七、观音七、文殊七、普贤七等。(圣严法师)
《华严经》的内容是什么?若依学者们研究分析,虽说是一部由各别单行的经典编集而成,却编得非常谨严,其组织架构、先后次第,并不重迭杂乱。就以晋译六十卷本而言,全经共有四大项目,便是信、解、行、证。寂灭道场的两品是起「信」;普光法堂的六品、忉利天宫的六品、夜摩天宫的四品、兜率天宫的三品、他化天宫的十一品,都是生「解」;普光(圣严法师)
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会有各种意外情况发生。从宗教的立场解释,佛教相信业力,在某一段时间里连续发生一些事,例如夏天下冰雹、雨港缺水、地层下陷等等,彼此间好像有连带关系,这可能就是共业现前。共业指的是,在过去世里,有许多人在不同的时间(圣严法师)
咒的作用应该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着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咒语的出现,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由神灵所传授而为民间所采用,不论东西方都有咒语的流传、使用和信仰。
菩萨因为已到无所求无所得的程度,那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力量所致。由于般若的空慧,已将一切自我的执著扫荡清净,自心即是清净的智慧,等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佛心,等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照,亦无痕迹;
问: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 圣严法师:算。用自己的意志、自已的精神、自己的心力,来杀死自己的身体,就是杀生。 当一个人沉溺在自杀的情绪里,很容易陷在阴影中不可自拔。要想跳脱出来,首先要明白:死亡不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二字固为佛教名词,但在每个人日常生活里也都用得到。修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持。我们房子坏了破了要修理,家具破了坏了要修理,同样的
圣严法师讲解
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
生活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比过去更频繁,接触面也更广,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自己或所属团体的利益在努力,在争取,在计划。因此,人与人之间有矛盾,团体与团体之间也有矛盾,这些矛盾,比在过去的社会里更明显。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圣严法师文章
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会有各种意外情况发生。从宗教的立场解释,佛教相信业力,在某一段时间里连续发生一些事,例如夏天下冰雹、雨港缺水、地层下陷等等,彼此间好像有连带关系,这可能就是共业现前。共业指的是,在过去世里,有许多人在不同的时间
聪明的人,不一定智慧。真智慧一定少烦恼。但只有深入他人内心世界,关怀对方,才能得到真智慧……。通常,人有三种生命:一种是肉体的生命,它是由母亲怀胎十月所生;第二种是历史的生命;第三种是智慧的生命。短短几十年的肉体生命之后,还有历史的生命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人的心念很坏所以造了恶业,可是通常我们会认为造恶业是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做了坏事才会产生恶业,为什么念头也会产生恶业呢?
师父您说念佛拜佛可以去除散乱的心,让我们比较专心一点,那么散漫的心呢?是不是也用同样的方法?还是说有更好的办法?
练习着减少和减免自我内在的矛盾冲突,经常使得自我的内心保持平衡与安定。我们先讲第一步,就是个人和自己畅通的关系,很多人往往忘掉了自己,都是给人家沟通,给人家协调,很少想到自己跟自己也需要沟通,也需要协调的。
懒惰跟平淡之间是不是有区别?例如说懒惰的人他不去追求,平淡的人他也不积极于追求,可是他们两者之间有没有不同?
佛菩萨不是护法神,护法神是属于凡夫世界的,一切的天神、地神、鬼神、善神都是护法神,如果说已经成了阿罗汉了,成为大菩萨了,已经成了佛了,他不叫做神,我们叫做「觉者」,或者叫他菩萨,但是呢他们不离时空而超越时空。
观世音菩萨是修耳根圆通而成道,能够观一切世间的声音而得自在,能够寻声救苦、处处应现。同时,观世音菩萨是一门深入修耳根圆根之后,普门示现而得自在;
从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真理,就是认定而且说明“人生就是苦海”,我们这个世界在佛经里面给它的名词,叫做「娑婆」。娑婆的意思就是能够忍苦,也可以说在世间受苦、耐苦、忍苦的人,就是我们这一般众生;
我们看到有一些人,他们有宗教信仰,而不一定身心稳定,那也表示说,他那个宗教信仰是一种迷信,他那种宗教信仰非常粗糙的,不够深度的。
我有一个朋友,某天受到家人一致地指责,他为了顾全家庭里的和谐,内心里虽然波涛汹涌,可是表面上仍然非常平静地完成了工作。事后他告诉大家说,他觉得自己不为自己想、不为自己考虑,已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可是家人却不以为然,对他毫不感激。这种情形,也常发生在
修净土法门,我们都会念佛。但念佛是为了求什么呢?我们很多时候会说“为了求平安吉祥”。很多人到庙里拜拜、念念,说为了家里都好,也为了自己消灾免难。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回玉佛寺打禅七,真是因缘殊胜,各方信心男女居士们这样踊跃地来参加,种下这一成佛的正因,可说是稀有难得。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我们学习《净行品》文殊菩萨的教言“善用其心”,就是要懂得善自护念和护念他人。
丛林里,其中一棵树长得比其他同类来得高大,就可以说这棵树“出类拔萃”;山岳在群山中显得高峻特出,这也算是“出类拔萃”。人群里,才华出众,优点很多,不同于一般的人,也是“出类拔萃”。
说到吃饭,有人为饱腹而食,有人为美味而食,修行人则是为维系色身、借假修真而食。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