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样是如法的!在家人要天天勤扫地(先做好家务事),日日早焚香(有空余时间就念佛)。专注的意思是在念佛的时候其它一切的事情都忘记了。(明一法师)
佛陀在《楞严经》中下面这段开示,是从我们的六根出发,来讲解人类如何感受到地狱的痛苦的。《楞严经》中很明确地指出:“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六识即眼识为见,耳识为闻,鼻识为嗅,舌识为味,身识为触,意识为思。我们来看《楞严经》中的经文:(明一法师)
《华严经》里面的“不可说”这个词很有意思。一方面它是数量词,在阿僧祇品里面定义“不可说”为一个数量单位,“不可说不可说转”为最大的数量单位;另一方面它有讲不尽的意思,有讲不明白的意思,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意思,这与佛教里面很多场合“不可说”吻合。(明一法师)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学佛,不知道学佛应该如何入手。自己初学佛的时候也是一样,忙于找佛书看,可是有关佛的书有那么多。习惯性想找原版资料佛经来看,可是佛经根本看不过来,而且看来看去又看不懂。真的是老虎咬刺猬,无从下手。找佛友帮助提个建议,每一个人所提又千差万别,真是苦恼之极。(明一法师)
初学坐禅的第一步,一般要先学会调五事。所以,我自己在教人进行禅修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教人调五事,所谓调饮食、调睡眠、调心、调身、调息。禅修实际上就是调整自己,要让自己的身心安住下来,要让自己的 (明一法师)
明一法师答:我们学佛的人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帮助别人念佛,尤其是帮助病人和临命终的人念,这里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词叫助念。帮助别人念佛实际上是为自己念,因为在你帮助别人念的时候,自己本身就在念。同时,因为你在帮助别人念,会有一种更高的神圣感和(明一法师)
《华严经》讲做功夫 回到四祖寺后,正好赶上诵《华严经》中的十地品,自己每次诵《华严经》总是有收获,这几天在诵十地品的时候,发现了菩萨修行的过程在《华严经》的十地品里面有简单的描述,这让自己欢喜不(明一法师)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这颗心成的这个佛,如果离开了这颗心,求一切不可得。大家用心去体会,我们的生命、每一天的生活,都跟我们的清净本心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那,为什么我们用不上呢?或者是用不好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用。那不会用怎么办?不会就学!(明一法师)
施食是佛教以特定的仪轨进行给饿鬼道或地狱道众生施食,免除痛苦的法事。起源是佛陀的弟子阿难在定中,忽见名‘面然’的鬼王,告诉阿难,三日后将堕鬼类,阿难问他免除的方法,鬼王说要以饮食遍施六道群灵,无量饿鬼才可。第二天早上,阿难求佛陀教他施食方法。(明一法师)
问:无知弟子初学佛,现念一句弥陀名号。弟子业障深重,有时候念佛常常闻到臭味,为此心神不宁,不知是为何? 法师在上,罪愚凡夫敬拜!请法师指点迷津。 明一法师答:如果不影响你念佛就不要管它
今天中午和一个同学还有我弟弟出去回来,走在去我弟弟家的路上。我看到别人家房后有张大画折起来的,我和他们俩说跑去看看要是邪教的东西我就烧了它。打开一看是张阿弥陀佛的画像。然后我想拿走,后来我同学说不要拿,我和我同学吵起来了。我说你怎么那么迷信,他
问: 法师,您好! 我想问问您几个问题,你别嫌我烦,多谢了! 1、友人的姐姐供了佛菩萨,她姐姐只在早晨上香,从来不在晚上上香,理由是:晚上上香会引来鬼。 我不相信。想听听您的意思。 2、为什么有人在(寺院)拜佛拜菩萨时,会哭并泪流满面呢? 3、我家供了阿弥陀佛(
六.忏悔的方法 (一)事忏 我们先来看看事忏 事忏有作法忏和取相忏两种,作法忏就是按照规定的作法说罪悔罪。犯戒的人先向僧众陈说自己所犯的戒,然后经过一定的忏悔仪式,所犯的戒罪便可消除,犯戒者的内心也就重获清净,不再为犯戒而烦恼。这便是经作法忏而灭除了
五.忏悔是对治业障的最好办法 从佛菩萨和祖师形容的业障来看真是太可怕了,真是无边无际和大海一样,形成业障海。那我们是不是就没法活了。不是的!佛菩萨告诉我们用忏悔这个修行的方法来对付这个无边无际和大海一样多的业障。《三昧海经》中佛为父亲净饭王讲述
明一法师答:我们学佛的人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帮助别人念佛,尤其是帮助病人和临命终的人念,这里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词叫助念。帮助别人念佛实际上是为自己念,因为在你帮助别人念的时候,自己本身就在念。同时,因为你在帮助别人念,会有一种更高的神圣感和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这颗心成的这个佛,如果离开了这颗心,求一切不可得。大家用心去体会,我们的生命、每一天的生活,都跟我们的清净本心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那,为什么我们用不上呢?或者是用不好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用。那不会用怎么办?不会就学!
施食是佛教以特定的仪轨进行给饿鬼道或地狱道众生施食,免除痛苦的法事。起源是佛陀的弟子阿难在定中,忽见名‘面然’的鬼王,告诉阿难,三日后将堕鬼类,阿难问他免除的方法,鬼王说要以饮食遍施六道群灵,无量饿鬼才可。第二天早上,阿难求佛陀教他施食方法。
《华严经》里面的“不可说”这个词很有意思。一方面它是数量词,在阿僧祇品里面定义“不可说”为一个数量单位,“不可说不可说转”为最大的数量单位;另一方面它有讲不尽的意思,有讲不明白的意思,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意思,这与佛教里面很多场合“不可说”吻合。
这几天和一个同修交流中,发现他问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的这个。现在罗列出来供养大家,也是更具体地回答他的问题的方式。 问: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
“立志存高远,正勤惭愧心无退,淤泥涌红莲”。法量师父的这首汉俳,所诠释的是在学修大道上,首先要立志,要发广大菩提心,立坚固愿、行四正勤,常怀惭愧之心、对大乘菩萨道不退心,在世间行持菩提道,便如同淤泥中生出清净的莲花。
我们日常中的烦恼很大一部份来自于攀缘,其原因不外是我、法二执。通俗地说,就是固执己见,什么都希望做得最好,甚至于去做与自己能力相违背的事情,不知道把自己放低一些,不知道我们都是在这个世界上互相依存的。
有位网友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您所说的‘空’我能体会到一些,但是如果落入了空,知道了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如果说能证到这一点,那么人生的积极意义何在?是否说到究竟还是一个贪呢?所谓的贪,也就是不舍,不舍虚妄呢?如何让此生不空过呢?”
第一个小问题,是说通过学佛改变,心平和了,这就是学佛的效果,是学佛给你带来的进步。你也认识到自己的心情,认识到自己脾气改变了,这相当好。最难的就是这个心不平,那可是很麻烦的事情。一个人心情平和,就说明人的心量大,心量大能包容,能珍惜因缘,身边
这个问题非常好!《六祖坛经》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大师说:诸佛所说的最高真理是超越文字的,不是必须通过文字来认识。禅宗是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以此传佛心印。当然,禅宗也不排斥文字。凡夫执著于文字相,禅宗的“不立文字”说的是破除
我们在任何境界面前都要面对一切,接受一切。很多人觉得这非常消极。从实相的角度来说,消极与积极只是名相的分别知见,只是个概念。终极平等相乃是没有二元对立的。本文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要面对一切和接受一切,以及如何积极地面对和接受。
“一切功德皆从禅定出”,这是我常常引用的佛陀言教。因为佛陀本身就是得到最高禅定境界的人。他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禅定境界,不但为他在世时弘法利生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且让我们没有赶上他住世年代的人学无穷尽、具足信心。所以,禅修作为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是各宗各派
以前写过《学佛的方法》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学佛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因为我们有痛苦,痛苦从什么地方来?主要是从贪、嗔、痴中来。而且这三毒中贪毒最盛,人生的很多痛苦由它而来。
经常会有人问我对某人或某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并要给出个评论,这真是让自己哭笑不得。自己一天忙得晕头转向,有的时候是根本不知道某人或者某个事件,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让自己来评论这样的事真是勉为其难
问:由于住在十二层高楼风较大,家里供的观音菩萨像(装裱好中午才请回来)被风吹落到底板上,全家心里很不安,三年前也有过类似经历,结果女儿重病死里逃生,结果全靠三宝慈悲加佑而万幸痊愈!现在这样不知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