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须知
  • 佛寺内迎客而笑的大肚和尚是谁?弥勒菩萨 佛寺内迎客而笑的大肚和尚是谁?弥勒菩萨

      一走到寺院,进了山门,抬头就能看见一位张口而笑的光头大肚的和尚,他就是深受我们中国人所尊崇和喜爱的弥勒佛。释迦牟尼曾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弥勒将下生此世,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

  • 大雄宝殿内常见的主佛像是谁?供奉的都是什么佛? 大雄宝殿内常见的主佛像是谁?供奉的都是什么佛?

      大雄宝殿内常见的主佛像,穿过天王殿就到了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宝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释迦牟尼,梵语 Sakyamuni 的音译。佛教创始人。

  • 大雄宝殿内有哪三尊佛?分别是谁? 大雄宝殿内有哪三尊佛?分别是谁?

      穿过天王殿就到了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宝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除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外,有的寺院还会在大殿内供奉三世佛像。 所供奉的三世佛像,一般有两种组合形式:

  • 修行之士佛前祈祷要做到的“十不求” 修行之士佛前祈祷要做到的“十不求”

      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当自感不顺的时候,或者到寺院旅游的时候,总会到佛前拜拜,祈求一些东西,让佛祖保佑我们的一切顺利,有时候求的多了,或者求的不正确了,反而会得到不相反的作用,而对于修行者来说,更要注意什么能求,什么避免去求。

  • 修行过程中烦恼习气更猛烈是正常的吗? 修行过程中烦恼习气更猛烈是正常的吗?

      为什么修行过程中烦恼习气会更猛烈呢?在日常观修中,如果修得比较精进,有时候会发现烦恼习气会变得更猛烈。这是正常的现象吗?没事,自己能够觉察到,这也是个好事,也是个进步。断烦恼哪有那么容易啊?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哪有一下子都改掉的?慢慢来。

  • 念佛人需要有这种心态 念佛人需要有这种心态

      我们要求生西方净土,头一个,把自己放下,不要这个身了,再不执著这个身是我了,这个东西要放下。这个不放下,生生世世念佛没有往生,为什么原因?就这个道理,生生世世不肯把我舍掉。只要有我,那一大堆的麻烦都来了,我的家亲眷属、我的土地房舍、我的财产,麻烦多了,全是你的,样样都舍不得,这个东西你能带走吗?

  • 初学者读什么样的经书比较合适? 初学者读什么样的经书比较合适?

      首先,只要是佛经,只要是没被别人改过的经书都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法宝。所以当我们读任何的经书的时候,都会产生无量无边的功德。那么作为我们个人来讲,读什么经书好?应该是一种原则性的指导,没有一个定数。

  • 鸠摩罗什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 鸠摩罗什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

      在人们的印象中,许多佛寺都是依山傍水,占尽自然秀丽景色。但是武威鸠摩罗什寺却位于车水马龙的闹市中心——武威市北大街。这使得这座千年古刹骤然成为闹市中的一片净土。武威藏学研究会理事吴生华先生的一句偈语道破天机:“胸中若有山林气,何妨门前车马喧”。

  • 念佛行善就是为了这一步 念佛行善就是为了这一步

      每个人看到往生的瑞相,一定想如果我也能往生不知多好!其实每个人都能往生,但要如何才较有把握呢?蕅益大师曾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之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他的意思是,一个人是不是能够往生?全靠他对这个法门的信心及愿不愿意去。信愿具足了,念佛功夫浅则生中、下品,念佛功夫深则生上品。所以,重要点是我们是否有信心以及愿不愿意去?假如只有相信却不愿意去,那是假的信心,是浅的信心。所以,不愿意去就不能说有信心,愿不愿意去可以包括信不信。

  • 佛经不可不读的五大理由 佛经不可不读的五大理由

      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觉也。偶于戒坛经肆②,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过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又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又一类,虽讨论,虽讲演,亦不过训字销文、争新竞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种。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 什么叫护法?怎样护法? 什么叫护法?怎样护法?

      护法:梵语Dharmapala,音译“达摩波罗”,意谓“护法”,原是公元六世纪印度佛教史上一位著名学者的名字,著有《唯识三十颂释》,是戒贤的老师,年仅三十二岁而卒,我国唐代玄奘在印度从戒贤学法,被称为护法的再传弟子。玄奘回国以后,综合《唯识三十颂释》十家之言(当时解释《唯识三十颂》的有十大论师),以护法之释为主,糅合译成《成唯识论》十卷,千余年来,传承不绝。拥护佛法的人,也被称为“护法”,《俱舍论》卷二五说:“护法者,谓于所得善自防护。”

  • 应该怎样理解“空性”? 应该怎样理解“空性”?

      空性是现象最本质的属性,现象是空性的表达。正如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现象,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空性。我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我”的观念。什么是我?你会说这个身体是我。身体由地、火、水、风这“四大”组成,也就是

上一页 1.. 17 18 19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