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念咒,念经,究竟哪种方式可以顺利学佛时间久了,经常听到修净土念佛法门的同修们说,念佛不能往生,只有读经才能往生。我不知道这个理念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念佛不能成佛,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这样做?往不往生,条件在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信愿,不在于我们是念佛念一千还是一万,还是念十万。念佛的多少不是往生的关键,往生的关键在哪里?是我们是不是真正有信愿。信就是信心,愿就是愿心。那么念佛,念咒,念经,究竟哪种方式可以顺利往生?
善士问:我听说皈依以后,不论男女只能互相称“师兄”,不能称“师姐”,是吧?宗舜法师答:按照《四分律》、《五分律》等律典所载,僧团开会处理僧事(羯磨)或者诵戒的时候,对男性出家人(比丘)称呼为“大德僧”,对女性出家人(比丘尼)称呼为“大姊僧”。这是最为正式的称呼。一般称呼比丘为“大德”,称呼比丘尼为“大姊”。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念佛最忌讳的就是用散乱心念,心里妄念太多,杂念太多,心力就不能集中。散乱心念佛没有功德,只是阿赖耶里面种个种子,这一生当中不得受用。印光大师慈悲,告诉我们用十念记数的方法,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这个办法能摄心,不让杂念进来。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
善士问:印光大师言:“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这一段说明心不慈悲,便难往生。可是,《观经·下品下生》犯五逆重罪的众生都能往生。善导大师《观经疏》言:“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各位祖师的本意是什么?恶人念佛一定往生吗?
小师父您好,我经常都去寺庙拜佛,为什么佛却不保佑我?我生活还是如以往那样艰难。拜佛灵不灵,看你是为了什么而拜!佛陀不是神灵,不能你求什么他就帮你实现什么。千千万万人拜佛求保佑,有的能遂意,有的不能如愿,并不是佛在保佑谁,不保佑谁,这都是各人自己的业,佛菩萨的加持也是符顺业果法则的,不能简单理解为靠外在的力量得到什么东西。
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又称浴佛节、佛诞日、佛诞节等,是大乘佛教纪念和庆祝佛教创始人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是最隆重的佛教节日之一。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佛教史籍记载,佛陀诞生之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其沐浴,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以浴佛等方式来纪念佛陀诞辰。此日僧尼皆香花灯烛,置铜佛于水中,进行浴佛,一般民众则争舍财钱、放生、求子,祈求佛祖保佑。
天下聪明人比比皆是,之所以有时运不济,事业不发达的,都是因为不修道德、因循苟且、贪图安逸而耽误了自己的一生。下面的“修福积德造命法”,是能够真正帮助您的至理名言,应该牢记,并坚持照做,就会扭转恶运,吉祥如意。
首先要有信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为随顺义,信才随之,不信则不随。“信”敬慕义,尊敬仰慕。信有多种:1、不信,不信己和他,己有佛法可修成,佛已成。2、疑信,疑己和他,一面信一面疑。今天觉得学佛是好,明天又觉得学佛不好,今天遇知识来赞叹,便增信心,明天遇恶知识,笑之迷信,便又生疑,自与自矛盾。
“央庠座主”一词,见于禅宗的语录。最初是记载于大慧宗杲禅师的《宗门武库》中:“保宁勇禅师,四明人。初更衣,依雪窦显禅师问道。雪窦呵为‘央庠座主’。勇不意,堂仪才满,即抽单。望雪窦山礼拜誓曰:‘我此生行脚参禅,道价若不过雪窦,定不归乡。’勇至长沙云盖,参见杨岐会和尚,与白云端和尚为弟昆。后出世住保宁,勇道播丛林。”
体恒法师答:人们习惯上在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特别是生活中无法解释的特殊现象,一般都会去佛教寺院或道教宫观作“法事”,超度三世冤亲债主,祈求吉祥平安。由于超度法会中所用的牌位多是黄色的(相反,如果是为现世家中亲人作消灾祈福法会,牌位则是红色的),所以人们也就习惯将所谓的“冤亲债主”等同于过去生中的或已经过世的人。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陀是什么?佛陀,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觉。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西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
戒,是指防止身、口、意三业犯有过失的禁制,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所以,佛教徒出家都要受戒。佛教的戒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出家和在家弟子都必须遵守受的。十戒是在五戒之外加上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浴佛节这一天,信徒从四面八方涌进寺院,先进行诵经法会,然后鱼贯来到太子佛前浴佛。所谓太子佛,是佛陀初生时的形象,为童子,站立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有的太子佛像全身赤裸,有的则以小布围腹。浴佛后,常有放生仪式,放生物多为鸟、鱼,还有乌龟,据说这些动物很有灵性,有知恩报恩的传统。
三论宗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部著书立说。此宗的学统在印度的初祖是龙树,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此宗印度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其《中论》《十二门论》等,发挥缘起性空的学说,为大乘佛学建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龙树将其学说传给弟子提婆,提婆深得其要领,辩才无碍,著有《百论》等,大大发扬了龙树学
佛教中有“三世佛”的说法,“世”指时间的意思,三世就是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常说的横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燃灯佛是过去世释迦菩萨(释迦牟尼成佛前称菩萨)授记的佛陀。因出生时周围一片光亮而得名,燃灯还喻传续佛法,照亮无明黑夜。
舍利弗是佛陀的首座弟子,因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故有“智慧第一”的美誉。他出身婆罗门贵族,父亲是印度著名论师,母亲怀他时就如有神异智慧,所以舍利弗从小就有惊人才智,善于辩论。他最开始师从外道(佛教对当时印度其他信仰派别的称呼)出家,后来听闻“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佛教缘起论,就与好友目犍连率众皈依了佛陀。舍利弗比佛陀还年长,他曾做过佛陀的侍从长达20年,被佛赞为“众生的生母”,也是凝聚僧团的重要
具足戒,意即具备充足之戒。此戒为出家之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规,戒品具足,不似沙弥所受十戒等不具足,所以也叫作大戒。受具足戒之后,就可以取得僧尼的正式资格,成为僧伽组织的正式成员。具足戒比丘要受持二百五十条戒,而比丘尼要受持三百四十八条戒。比丘戒的要求很严格,不允许破戒,否则重的逐出教门,轻的予以惩罚,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如生病等,否则不允许破例开戒。
五戒、十善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和修行内容。五戒,是对在家信徒提出受持的五种规范,也称为“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将身、口、意三业分为十种。五戒的内容分别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念佛是大乘佛教的一种修行法门。小乘虽然也有念佛的形式,但只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对释迦尼佛的思念,与大乘佛教念佛迥然不同。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有诸佛所居的无量净土。如果众生一心念佛,可以除去无数世积累的生死罪业,生时可以见到诸佛的相好功德,死后可以转生到极乐世界庄严佛
玄奘(600一664)是中国法相宗的开山祖师。玄奘对中国佛教有多重贡献,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佛教诸宗初备,呈现立宗的趋势,但是各宗学说莫衷一是甚至相互矛盾,玄奘想解决这些分歧,于是西行求法,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玄奘带回并翻译大量经典,倡导法相唯识理论,并创立了法相
据说,婆罗奈城的长者俱梨迦有个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成为佛陀的弟子。这时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启示后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无人管理。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便收他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即居家修道的居士。佛陀又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汉译“女居士”。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