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统是半月半月诵戒,且依农历而有初一、十五的时间安排。这主要是为了让大家不要忘了学修,在半月半月的诵戒中更好地理解、熟悉乃至记住戒法,对照戒法来行持。故此,若有时间,也可以多诵,并不限于半月诵;日子方面,也不要纠结于二十九或三
居士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代老菩萨问,受菩萨戒后,以前购置的真丝衣服,羊毛衫,羊毛被,羽绒被,蚕丝被,席梦思床等是不是都不能再使用了,应如何处置,请法师慈悲开示。南无阿弥陀佛!一如法师解答:我们受了《居士菩萨戒》里边有一条,不伤害众生,不穿众生的皮毛真丝等,尽量不要穿。当然受了菩萨戒过后尽量不要再买这些东西,皮鞋啊,丝绵啊,羽绒被啊,这些众生皮毛或者丝做的衣物,真皮鞋子尽量不要去买。
修行者不仅需要体力、气力,还需要“大悲大智大雄力”。经典中说有五力能破恶成善,生诸功德。1、信力:即对佛法僧三宝坚信不移。所谓“信是道源功德母”,信力能破一切疑惑,不被邪信所迷,是修行最重要的基础。2、精进力: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勇猛恒久,无有间杂。时时处处,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努力克服身心懈怠,提升生命品质
居士问:师父!下午吉祥!有莲友请问师父,在家居士受持八关斋戒日子里,要为家人烧荤腥菜三净肉之类,这会有一个怎样因果,舍其中一条或二条可以吗?恭请师父慈悲开示。阿弥陀佛!一如法师解答:这是有关八关斋戒的问题,八关斋戒是出世的戒法,共有八条。
我们有皈依和没皈依,有什么不同呢?当我们发真诚心皈依,获得了皈依体或者戒体,就会提醒自己:“我已经是佛弟子了,这些不好的事情我不能做。”这就是我们心里面有这些心的作用——有防护、有皈依体、有戒体。有的人,他的人挺好的,在没学佛没皈依、或者有学佛但还没皈依的时候,遇到不如法的事,他就会想:“我还没皈依,做了也没有关系。等皈依之后,我才不能做。”等他皈依之后,他就不做了。所以说,皈依和没有皈依,是不是一个
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在一些细微处不注意,将来就会慢慢地养成懒散、放逸、怠惰、轻慢的心,将来想要提起正念用功,也提不起来了。为什么?养成了这种坏的习惯,就很难收摄了。这也就是古人说的“防微杜渐”的道理,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谨慎。
其实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发心的问题,发心不是说我们要发一个严持戒律的愿望,或者说一个誓言,不是这样。发心是指我们真正对自己的人生有没有一种正确的理解、定位和取舍,这个才是关键和根本。如果知道这一生真正的取舍了,你对戒律很自然地就能行持起来。
善士问:师父我不会打坐怎么办?打坐不久腿就麻了。弘庵法师答:打坐腿麻很正常,多做,血脉通了就好,没有二法,只有坚持。
精进是于法生欢喜,当我们对法丧失欢喜时,自然会懈怠。因此,懈怠很难靠逼迫去对治,而是靠疏导——我们需要一再认清善法的功德,认清佛法不可替代的意义,见解稳固了,修行自然会有动力。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得对自己有耐心。
如何了解各位佛的名称,我们佛教有《佛说万佛名经》《三千佛名经》,里面名号很多,有过去庄严劫千佛,有现在贤劫千佛,有未来星宿劫千佛等等,可以看一看。心法,记住一点,解脱法就是我们的心法。每一尊佛教化众生,都是让我们离苦得乐,让我们获得智慧,让我们获得解脱,在这方面都是一样的。如何获得智慧?我们心地清净,心地没有垢染,就能让我们本有的智慧展示出来。
念佛最关键的就是信、愿、行。假如非得需要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欢喜心。以欢喜心生信切愿的去念佛,一定能成就最上品的念佛功德。至于念佛的时间长短,那要依个人不同的业余时间而定。时间多,就多念点;时间少,就少念点。
我没有算过这个事情,我也不知道这样的算法从哪里来。我们的修行,你要搞清楚,我是为了自己的解脱生死轮回而修行,我是为了利乐无边的有情众生而修行。我不是为了你说有多少功德,我要去修行。我不是为了说,我吃了葱,我就没有福报了,我不吃葱了;我不是说,我吃了肉怎么样,我不吃肉了。所以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我们所有的修行是为了什么。也不要去计算这些什么吃一个葱,一天
盘腿,是练习静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盘腿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静坐入静程度的深浅,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
最近,有好多同修都在问我说:“我一念佛就打哈欠、流眼泪,困得不行,到底怎么回事?该怎么解决呢?”其实,相信很多善知识与师兄,在学佛路上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应该说尤其对于很多初入佛门的人,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也是修行路上最初的一个障碍。
平日我们早晚、初一十五诚心上香拜佛,日积月累,香炉里的香灰和香脚会越积越厚。上香是为了供养三宝,通过佛香表达对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至诚敬意,并向佛菩萨祈愿。坚持上香,佛菩萨定会保佑你和你的家人,得偿所愿,广积福报与功德。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
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法门,利益众生,于生死苦海,为作船筏,于无明长夜为作明灯。恒观众生称念圣号之音声,无苦不拔,无乐不与。九法界众生,无论是内在身心疾病绵缠,烦恼困扰,外在人事逼害,意外苦厄;或无论是生理上,心理上,事业上,人事上,甚至聪明智能,菩提上进,乃至佛果,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
一打坐,您就知道了自己哪里酸、哪里痛,应该从哪里开始疏通。揉着揉着,就会感觉到由痛变酸,由酸转正常的滋味了。您只要每天这样修复一点点,您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壮。一个人打坐的时候,一盘腿,就可以把气聚集在丹田之下,就跟生了一堆柴火似的,不但肚子这块热,腿也会感觉暖洋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不打坐的时候,能量是分散的,但是你一打坐,就把能量聚集起来了。
金刚念诵是发源于印度瑜珈行者与西藏密宗行者的一项修练法门,又叫做音瑜珈(Mantra),其传承古老而秘密,是瑜珈行者用来以开启身体脉轮、启发拙火的重要方法之一。 金刚念诵深藏许多奥秘,初练时是以声音配合呼吸,来振动身体气脉及肠胃内脏,进而使身体健康,内气充足。
盘腿,是练习静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盘腿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静坐入静程度的深浅,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很多初学者对此都摸不着门路,给练习静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更好的练好静坐,现就如何的练好盘腿及锻炼方法阐述如下:
有不少皈依佛门多年的居士,都对居士五戒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为了令大家能够正确地进行取舍,今天简单地介绍一下居士五戒。一、总述: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其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对佛教徒的起码要求。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就可分为两种——在家人和出家人。
你可以先把《十善业道经》认真地读一读。只要把十善业道做好了,五戒自然就在里面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导我们怎样做,我们要多思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要努力尽量做到。那怎样落实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教导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此而产生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特别是对于亲近的人,因为相处时间多,情绪的表达会更加明显。这些人和事,都是我们磨练自己最好的机会。当面对他们而产生情绪时,我们要及时的观照自己,看种种情绪来源于何处,自己当下是否被
1、依法不依人。佛陀告诉我们用三法印来识别正法,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论说法者名声、地位如何崇高,所说的法只有符合三法印才是正法,才可以依止。2、依义不依语。“义”指胜义谛,或空性,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就好像无法用语言让盲者了解光
佛教讲求智慧,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懂得佛法,明白轻重、是非,要权衡利害。在还没有到达无分别智慧的时候,必定还是有是非、好坏,需要去权衡、分别。布施结缘,心香一瓣固然能尽虚空、遍法界,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对象、方法也很重要。就如现在不少人假借
说到「放的修行」,可不只是放松而已,还有放下、放开、放手、放心……,佛门里,对于众生一味执著,抓得紧紧的态度,并不表支持,因此鼓励大家要放松一点。放松,也不只是在禅堂里才放松,随时随地都要能放松。有的人生活过得很紧张,吃饭吃得很紧张,诵经诵得很
精进的学佛居士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时间、习惯及爱好等),合理安排每日的定课。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拜佛,观想真佛就在面前,正慈悲地放光加持自己;多念佛,不仅能静心,也能助成净土的安详往生。若功夫做得深,登堂入室的话,甚至能圆通自在;多静坐,随缘修习禅定,有助身心的转化及智慧的开发,而且静坐与念佛,本来就可
大乘佛法重视梵呗唱诵,但主要是作为修行和接引众生的方便,而且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对此产生执著。音乐、舞蹈虽然也能用来表法,营造神圣庄严、摄受众生的氛围,可也容易让人产生贪著,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些人就
我们人的一生寿命不过几十年,最多也不过一百年,就是投资,也要投到收益丰厚的项目上。同样思维,我们学佛修行选择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这便是最好的选择。至心念佛能够令人身心自在,智慧通达,人生顺利。因为至心念佛的缘故,临命终时必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脱离六道轮回之苦,究竟解脱,圆成
这个念佛方法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个方法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当中排列在第二十四,属于根大圆通。七大的排列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个根大属于见大。我们的心性本来是圆明通达常住的,但是六根作为感知外面世界的六个窗户,却将我们的心性能量分散在六个方面。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六识,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指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三个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这十八界把我
有一些居士,天生一颗八卦的心,今天这位居士如何了,明天那位法师又怎么样了,哪位居士又说了谁的不是了,哪座寺庙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反正这种人自身藏毒,到哪里都会影响团队,更不利于自他修行。到寺院里首先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话一句都不要说,要做到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也不传是非。正所谓是: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善护口业,老老实实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修自己的福报跟智慧,其他不该过问的一点也不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