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之间因为成长时代不同,价值观念的不同,常常互相看不懂对方的行为。从看不懂又演变为看不惯,产生摩擦、争吵,加之少有机会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表达彼此的意见,导致鸿沟更深,不满更多。作为子女的一方,我们可以从地藏菩萨身上学习的太多,尤其是地藏菩萨的孝亲精神。
教导孩子学会负责、懂得感恩有多么重要!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在《普门品》里,观世音菩萨他本身也有这个愿力。他的愿力就是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有什么样的不如意的事情,在苦难当中,观音菩萨他都能够寻声救苦,众生能够得到利益,所以,印祖的说法也是有经典的根据。在《地藏经》里讲到新产者的时候,对母子都能够有很大的利益。宿世如果有些什么样不好的因缘,念地藏菩萨的名号,或者诵这部经典,它都能够灭罪。诵诸佛菩萨的名号,其实都有这个共同的特
人生有多少的缘分就会有多少的遇见,有缘的人不用求自然会遇见,无缘的人也不用求,因为无论怎么求你都求不来!缘分天注定,能不能遇见看彼此之间有没有因缘,好的姻缘自然会遇见,不好的姻缘遇见在多次你也留不住啊!人生的姻缘看的是缘分,有缘不用求,无缘何必求。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和家人吵架后,意气用事就想出家可以吗?觉火法师答:出家一法,佛菩萨都非常随喜赞叹,也是诸功德中最殊胜的。倘若意气用事就是情绪冲动,古人云“莫道出家皆容易,皆因前世种菩提”;佛在世时要出家有两个标准;一年龄在六十岁以下;二是观他是否有善根,才可以的。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看别人家庭都幸福,为什么我摊上不负责的老公还有待我不平的婆婆?觉火法师开示:告诉自己“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的心就好受多了。你看别人幸福,别人也许羡慕你的美好。要知道,人生本来是苦,从来没有完美,学会认命安忍于心,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也是修行。
我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家庭,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我以前不懂事,曾经因为父母生育这么多孩子,给别人留下重男轻女的话柄而感到自卑。现在长大了,学习佛法后,更能理解父母当初的不易,这其中的种种压力和辛酸岂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能想象的。
持续性很重要,学佛在于恒心。每天正确的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就像佛教早晚课,每天上午四五点准时做早课。几十年如一日。这个就是恒心,就能产生能量。那念经最好的时间,肯定是早上,早上每天坚持念普门品,普门品比较短。家里有供观音的,每天都要香花灯烛果供养。修行每天就要找一部经,不间断地念。
佛经里讲过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个占星师,会准确预测天象。有一次,他预测到天上会降下一种毒雨。可怕的是,当这种毒雨降下来,整个国家的人都会变成疯子。雨水所降之处,水源就会被污染,人只要喝了被污染的水,就会变成疯子。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可能是自己更年期到了,情绪控制不好,有时对公婆看不顺眼,怎么办?觉火法师开示:所谓的更年期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反应;对于在家居士如何协调家庭生活,师父推荐你一部经《佛说玉耶女经》里面说得很详细,回去好好看看,再加上饮食调理,相信对你会有所帮助。阿弥陀佛!
就是盂兰盆会有个供斋,僧众结夏安居以后,这个七月十五叫作佛欢喜日。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目犍连尊者看到自己的母亲在饿鬼里面非常痛苦。目犍连尊者是释迦牟尼佛大弟子,神通非常广大,神通第一嘛,就去用他的神通拿了食物给他妈妈去吃,后来发现他妈妈吃进去都是吐火,咽也咽不进去。他就
福人居福地,福地养福人,再好的家庭也不犯下三种大迹;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不合是你衰败的第一个原因。家风不正为人处世就不会好到哪里去,这是你家庭衰败的第二个原因;家德不修,后患无穷,没有好的德行注定培养不出好的孩子,没有家德是家庭衰败的第三个原因。
首先要科学地看待孩子生病,孩子生病首先要看医生。我们要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病都依赖于读经,虽然诚心读经可以感化灾病,但如果病重,假使诚敬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是很难改变和根除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消业障的,《心经》与《金刚经》是开智慧的,《药师经》是祈福的,《观音普门品》救苦的等。
必是注定的人,才来与你相遇。 今生相遇相爱,注定是前世的因缘。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两个人成为夫妻,佛学上讲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种种愿力业力,经过几生几世之后,不管时空变换,不论贫富丑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在世间寻寻觅觅,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不仅众生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然而为什么在结婚之后,有的甜蜜幸
现在我们很多人学佛都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也就是发了利益一切众生心的人,很多人的家庭却不能和睦相处,有的和父母不和,有的和妻子不和,大部分的夫妻经常吵架,搞的人心惶惶不能如理学习佛法,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重视菩提心的修行,也就是我们根本没有注意菩提心而导致的结果。
两人能够相遇,缘分必定是靠几辈子修来的福分,而能作为夫妻的,更是百世所造就的,但是现在如同离婚率蛮高的?能做一段时期的夫妻,最后却用离婚,作为缘分已尽的果实,那么这颗姻缘果实,肯定是百世修来的后果,是段因果报应!
善士提问:师父,你好!我想问问自己迷茫的婚姻问题,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师兄,她也是学佛的,近一年的认识相谈交流,有共同语言和爱好。得知她是一个离婚了的单身,身体状况也不好,由于我本人经济问题,和她相处来往,一直没有办理结婚手续和要孩子的事情。
一提起佛教,在许多人脑海里出现的,就是僧人的形象。实际上,出家只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种,佛教徒中,大多数为在家居士。在家居士通过婚姻,建立家庭,既维系种族的繁衍,也护持出家人的修行,为出家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因此,佛教重视婚姻问题。既然佛教重视婚姻问题,那么佛教又是怎样看待离婚这件事呢?
父亲去世三年后,你来到了我家。同父亲相比,你平凡得实在是乏善可陈。可是,50岁的母亲需要一个老伴儿,而一个50岁的老人对另一半的要求也务实本真很多——只要人好就行。而你具备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你是远近闻名的好人,具体地说,你是一个老实人。和我母亲第一次见面那天,你很难堪。因为你深知自己各方面都没有优势——房子小、工资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而且刚刚结婚的儿子一家还需要你的帮衬。
孟子告诉我们五伦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但,现在很多的问题都发生在夫妻这一个伦常上! 正因为夫妻是人伦的起点,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发生了偏差,那么家庭怎会和谐,社会怎
阿弥陀佛!这位菩萨的问题是:记得一位法师说过,离婚的人罪过很大,当下地狱。可是如果是男人背叛,要离婚,那我们女人又能怎样?我一直困惑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哪个女人结婚是为了离婚的,可是如果真的是男方背叛要离婚,那该如何?我一直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善士疑问:感恩师父慈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美好的平台。我是六零后农民,信佛九年,深信不疑!前年中元节,经一居士引见,与一寺院主持结缘,一年多时间我们家建寺、造佛像花了近十万元,但儿子事业不顺,师父曾做过两次佛事,现在丈夫不叫我去寺院,我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做,家里人说供养这么多还不顺,丈夫坚决不让去寺院。求师父开示我怎么做周全。
对孩子的教育,是不能围追堵截的,而是要善于疏导的。孩子长大了,必然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在大人看来,或是对、或是错。大人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紧张或者愤怒,以至于对抗孩子的想法并加以阻止。然而这一切都没什么用,即使没有这个男孩子的出现,也会有别的男孩子。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当父母临命终时,身体会遭受到病痛的折磨,心中会产生对世间的贪恋,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为人子女无法替代,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行出世至孝,即善巧方便地引导父母对佛法产生信心,奉劝父母在世时皈依三宝,听闻正法,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出离轮回,一生成佛,方为行出世至孝之道。正所谓,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生死,
善士疑问:师父我家里事,很困忧,能帮我化解吗?我大儿子是来讨债的,淫欲心太重,不愿工作,工作也不顺利,打工两年,玩三年,也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出来工作了,从来不给家里钱,也都25岁了,还有机会找到媳妇吗?怎么能改正他,师父能帮忙化解儿子吗?
自己明白要孝养父母,也知道父母恩情大,可是和父母相处时,自己有瞋恨心和念头,多有言语冲突。在家时自己的心情也容易烦躁,不愿意呆在家里,应如何改善呢?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人与家庭、父母之间的前因后果的种种关系,确实不是我们现在就能够明白的。既然自己遇到这些情况,产生痛苦,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正要生起这种出离的心,明白生死的苦、轮回的苦啊,出离心反而就更加
善士疑问:弟子有出家的想法,但是害怕父母家人不同意,这种心愿断断续续。弟子也在网上看过开示,在家也能修行,但是总有很多烦恼,影响自己修学佛法,没多久就堕落了。请问弟子该怎么办?恒传法师答疑:佛弟子有在家和出家两种,选择哪种形式,都是看个人因缘与信心信念了。
从轮回的眼光看,我们和父母、孩子属于不同的生命个体,只是因为业缘才走到一起。其中有善缘,也有恶缘。如果是善缘,就会相互增上,给彼此带来利益和快乐,应该心怀感恩和珍惜,继续营造善缘。如果是恶缘,就会相互折磨,给彼此带来损恼和痛苦,要在接纳的前提下,努力化解并改变对立,不让这种恶缘继续。
孝道一直以来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佛法教育的大根本,一切福慧皆由孝字得,一切佛法皆由孝字生。佛教把孝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的孝道,一种是出世的至孝。世间的孝分为三种。第一养父母之身。《劝发菩提心》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父母对儿女的关怀无微不至,儿女快乐,最开
首先,世间的孝顺是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表现在生活中,是在尊重父母的基础上,和他们感情融洽地相处。我们常讲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受尊崇的道德操守。世间最大的善,莫过于对父母的孝顺。至于出世间的孝顺,出家僧众自断须发以去除烦恼执着,破色身之执,求法身之证,应尚其精神,不重于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