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士提问:顶礼师父,我女儿今年13岁,刚上初一,得了上学焦虑症,不能适应学校的环境。一想到上学就紧张焦虑,浑身难受,敏感脆弱,以至于无法上学。也进行了心理咨询,吃了药,但无济于事。弟子学佛十多年,懊恼自己究竟是真学佛,还是以为自己在学佛。忏悔自己业障深重。请问师父,我该怎么办?
善士提问:师父你好 我想请教师父两个问题。关于夫妻之间和自己身体的问题,请师父开示。第一、我和老公的事,老公一直逼着我离婚,但是我不想离,因为舍不得孩子。第二、老公一直有家暴行为,对我长期进行家暴。
乳汁是血液化成的,这个现代医学可以证明了。以前佛在经上这么说,很多人说,那颜色不一样。颜色经过无私的大爱程序改变了,很奇妙吧!人体就是最尖端的一套设备,经过爱心,将血液变成乳汁,为婴儿输送营养。其恩德高耸入云,耸天山岳,就是像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一样。那么高,也不足以说明母亲对儿女的恩德。大海亦犹浅,大海都不够深。我们后来说,生命中某某人给我们带来帮助,给我们有多少利益,他能否愿意把自己的血抽出来变成营养,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我们喝?这些真相,必须要就事论事说清楚,要不然我们真的难以理解。
有时候儿女会为了父母亲几句严厉的话,一辈子愤愤不平。我受不了,为什么老爸这么说我?有时候,仅仅是为了自己感觉父母亲对自己照顾不够周全而反目成仇;又有时候,仅仅是为了父母亲没有全面满足自己的心愿,就感觉到父母亲太过分了。什么叫全面满足啊?天上星星没帮我摘下来。之前呢?之前要什么都给什么,但这一次,他做不到,太过分了!不知道是谁太过分了。
在家学佛朋友要感谢自己的家人、眷属,大家今天来这里听闻佛法,在这边修的功德,等一下要发微信回向给他,你说我太感谢你,做太太的要感谢先生,做先生的要感谢太太,做儿女的要感谢父母,感谢家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以才有这样的机缘,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了之后还要回去,回到生活中拿他们做试验品,我们把学的佛法要用在他们身上的,亏得他们有这个耐心,所以怎么能不感恩呢?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发牢骚呢?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家都是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乃至对于已经出离世俗小家而为众生服务的修行人而言,依然脱离不了社会的大环境。不论是世俗的小家,还是社会的大家,和睦、和谐都是繁荣兴旺的保障。营造和睦家庭的氛围,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必修课。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重要性没有什么两样。它和学校教育是相辅而行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一般人对于教育的认识,只以为教育是学校里的事,因此有许多父母,对于家庭教育便忽略过去了。
一个居士,虽然皈依了三宝,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该照着俗人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和谐、更美满、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使得他人敬仰,并使他人乐意来接受自己的影响。
败家不是空穴来风,每一个家庭都会面临兴旺衰败,兴旺一个家庭要有多方面因素支持,而且要很长时间才能从出发点走向辉煌,然而要是衰败一个家庭可是很容易的,可能是一年,一个月,也可能是一天之内,就会让你从高山摔向谷底,细心的人可以看到败家前的种种征兆,提醒人们防患于未然。
古人说:“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人没有不疼爱子女的,这是人的天性。古人又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疼爱子女就要为他们做长远打算。父爱如山,深邃而内敛,孩子的成长需要父亲一双有力的手和一副坚实的臂膀。
阿弥陀佛!这位菩萨的问题是:记得一位法师说过,离婚的人罪过很大,当下地狱。可是如果是男人背叛,要离婚,那我们女人又能怎样?我一直困惑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哪个女人结婚是为了离婚的,可是如果真的是男方背叛要离婚,那该如何?我一直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样子?幸福就像一个万花筒,透过玻璃,每个人看到的都不同。与其说幸福是偶得的鸿运,倒不如说幸福是生活中的点滴。真正的幸福,需用心而不是用眼观看。村上春树用“小确幸”来指代生活中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其实幸福无非四点,“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陪孩子做游戏”。
首先要科学地看待孩子生病,孩子生病首先要看医生。我们要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病都依赖于读经,虽然诚心读经可以感化灾病,但如果病重,假使诚敬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是很难改变和根除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消业障的,《心经》与《金刚经》是开智慧的,《药师经》是祈福的,《观音普门品》救苦的等。
必是注定的人,才来与你相遇。 今生相遇相爱,注定是前世的因缘。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两个人成为夫妻,佛学上讲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种种愿力业力,经过几生几世之后,不管时空变换,不论贫富丑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在世间寻寻觅觅,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不仅众生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然而为什么在结婚之后,有的甜蜜幸
现在我们很多人学佛都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也就是发了利益一切众生心的人,很多人的家庭却不能和睦相处,有的和父母不和,有的和妻子不和,大部分的夫妻经常吵架,搞的人心惶惶不能如理学习佛法,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重视菩提心的修行,也就是我们根本没有注意菩提心而导致的结果。
两人能够相遇,缘分必定是靠几辈子修来的福分,而能作为夫妻的,更是百世所造就的,但是现在如同离婚率蛮高的?能做一段时期的夫妻,最后却用离婚,作为缘分已尽的果实,那么这颗姻缘果实,肯定是百世修来的后果,是段因果报应!
善士提问:师父,你好!我想问问自己迷茫的婚姻问题,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师兄,她也是学佛的,近一年的认识相谈交流,有共同语言和爱好。得知她是一个离婚了的单身,身体状况也不好,由于我本人经济问题,和她相处来往,一直没有办理结婚手续和要孩子的事情。
一提起佛教,在许多人脑海里出现的,就是僧人的形象。实际上,出家只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种,佛教徒中,大多数为在家居士。在家居士通过婚姻,建立家庭,既维系种族的繁衍,也护持出家人的修行,为出家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因此,佛教重视婚姻问题。既然佛教重视婚姻问题,那么佛教又是怎样看待离婚这件事呢?
父亲去世三年后,你来到了我家。同父亲相比,你平凡得实在是乏善可陈。可是,50岁的母亲需要一个老伴儿,而一个50岁的老人对另一半的要求也务实本真很多——只要人好就行。而你具备这个最基本的条件,你是远近闻名的好人,具体地说,你是一个老实人。和我母亲第一次见面那天,你很难堪。因为你深知自己各方面都没有优势——房子小、工资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而且刚刚结婚的儿子一家还需要你的帮衬。
孟子告诉我们五伦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但,现在很多的问题都发生在夫妻这一个伦常上! 正因为夫妻是人伦的起点,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发生了偏差,那么家庭怎会和谐,社会怎
阿弥陀佛!这位菩萨的问题是:记得一位法师说过,离婚的人罪过很大,当下地狱。可是如果是男人背叛,要离婚,那我们女人又能怎样?我一直困惑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哪个女人结婚是为了离婚的,可是如果真的是男方背叛要离婚,那该如何?我一直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善士疑问:感恩师父慈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美好的平台。我是六零后农民,信佛九年,深信不疑!前年中元节,经一居士引见,与一寺院主持结缘,一年多时间我们家建寺、造佛像花了近十万元,但儿子事业不顺,师父曾做过两次佛事,现在丈夫不叫我去寺院,我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做,家里人说供养这么多还不顺,丈夫坚决不让去寺院。求师父开示我怎么做周全。
对孩子的教育,是不能围追堵截的,而是要善于疏导的。孩子长大了,必然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在大人看来,或是对、或是错。大人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紧张或者愤怒,以至于对抗孩子的想法并加以阻止。然而这一切都没什么用,即使没有这个男孩子的出现,也会有别的男孩子。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当父母临命终时,身体会遭受到病痛的折磨,心中会产生对世间的贪恋,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为人子女无法替代,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行出世至孝,即善巧方便地引导父母对佛法产生信心,奉劝父母在世时皈依三宝,听闻正法,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出离轮回,一生成佛,方为行出世至孝之道。正所谓,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生死,
善士疑问:师父我家里事,很困忧,能帮我化解吗?我大儿子是来讨债的,淫欲心太重,不愿工作,工作也不顺利,打工两年,玩三年,也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出来工作了,从来不给家里钱,也都25岁了,还有机会找到媳妇吗?怎么能改正他,师父能帮忙化解儿子吗?
自己明白要孝养父母,也知道父母恩情大,可是和父母相处时,自己有瞋恨心和念头,多有言语冲突。在家时自己的心情也容易烦躁,不愿意呆在家里,应如何改善呢?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人与家庭、父母之间的前因后果的种种关系,确实不是我们现在就能够明白的。既然自己遇到这些情况,产生痛苦,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正要生起这种出离的心,明白生死的苦、轮回的苦啊,出离心反而就更加
善士疑问:弟子有出家的想法,但是害怕父母家人不同意,这种心愿断断续续。弟子也在网上看过开示,在家也能修行,但是总有很多烦恼,影响自己修学佛法,没多久就堕落了。请问弟子该怎么办?恒传法师答疑:佛弟子有在家和出家两种,选择哪种形式,都是看个人因缘与信心信念了。
从轮回的眼光看,我们和父母、孩子属于不同的生命个体,只是因为业缘才走到一起。其中有善缘,也有恶缘。如果是善缘,就会相互增上,给彼此带来利益和快乐,应该心怀感恩和珍惜,继续营造善缘。如果是恶缘,就会相互折磨,给彼此带来损恼和痛苦,要在接纳的前提下,努力化解并改变对立,不让这种恶缘继续。
孝道一直以来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佛法教育的大根本,一切福慧皆由孝字得,一切佛法皆由孝字生。佛教把孝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的孝道,一种是出世的至孝。世间的孝分为三种。第一养父母之身。《劝发菩提心》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父母对儿女的关怀无微不至,儿女快乐,最开
首先,世间的孝顺是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表现在生活中,是在尊重父母的基础上,和他们感情融洽地相处。我们常讲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受尊崇的道德操守。世间最大的善,莫过于对父母的孝顺。至于出世间的孝顺,出家僧众自断须发以去除烦恼执着,破色身之执,求法身之证,应尚其精神,不重于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