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得聪明 民国七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的「中国时报」,在第十二版「生活」专栏,载有该报记者温笔良先生文图大字标题为「虔心敬意收字纸」的特写镜头,古代的祖先们就已知道「垃圾分类」。他们从「敬惜字纸」的态度,形成了一种「捡字纸、敬圣贤」的习俗。这传统虽已逐渐式微,但却未死绝其报导说: 你听过「捡字纸、敬圣贤」的故事吗?住在屏东县万峦乡的林定祥仍延续着这个传统。 每个月农历初一、十五,七十五岁的林定祥老先生,天还灰蒙蒙的就起个大早,头戴斗笠,素四布鞋,用八尺长的竹竿,
敬饮不敬酒 人类及一切动物,因身体的需要,而有口渴的现象;口渴就需要喝水,喝水则叫饮水。而今社会文明进步,可饮而解渴的,制造了数百千种流质的食物,通称之为「饮料」。 饮料既是社会大众的必需品,而佛教又是提倡「人饥己饥,人渴己渴」慈悲平等的。每当自己在食用饮料时,应以真诚的语气来问旁边的人说「你要不要喝水?」,或「你要不要饮料?」。如系聚餐,则举饮料杯而相敬,叫请用饮料,谓之「敬饮」,此乃一种很有礼貌的行为,是值得提倡的。 但酒则不然,酒是一种麻醉品,饮多伤身乱性,在佛
建立不丢不捡之新观念 民国七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的「自由日报」,十一版有一则「你丢你捡,不捡受罚」并指「你丢我捡」的观念落伍啦!其报导说: 【台北】中华民国环境保护学会理事长庄进源昨天呼吁将「你丢我捡」的口号改为「你丢你捡,不捡受罚」才能确实维护环境的整洁。 六月一日到七日为「环境周」,庄进源以环保学会理事长的身分,呼吁各级机关及民众共同以行动响应环境周,维护环境整洁的运动。 庄进源指出,「你丢我捡」的观念太过消极,他认为「你丢你捡,不捡受罚」的口号,较能发挥积
遗产多也会使人生烦恼 公元一九八九年六月三十一日,美国国际日报第十页,有一则标题为「追悼候雨利,遗产扯开话题」,「家族起争执,闹得不欢而散」;「吵闹后亲属纷纷离去,做头七落得一阵凄凉」的新闻,其报导说: 【台南讯】台南帮商场闻人候雨利因病去世后,廿九日上午他的家属在台南市殡仪馆为他做「头七」,结果有人为了争遗产问题,在殡仪馆大吵大闹,互相拉扯,最后家属一个个离去,灵堂则空无一人。 根据侯雨利家属的说法,遗产问题未解决的话侯雨利遗体下葬日期,将遥遥无期。 侯雨利家属廿
谈谈孝顺问题 问:甚么叫做「孝道与孝行」? 答:凡子女侍奉父母的道理,叫「孝道」。敬重父母叫「孝行」。 问:甚么叫做「孝养」? 答:为人子女者,不但要恭敬父母,还要养活父母,要供养父母,使父母在生活与精神方面所需无缺,使其安定快乐,则叫孝养父母。 问:甚么叫做「孝慈」? 答:为人对于父母要有孝道,对子女要有慈悲,所谓对子女慈悲者,乃拔除子女之苦叫悲,给与子女安乐叫慈。对上对下,合称之为孝慈。 问:孝慈之道,可以运用于为政否? 答:能孝于亲,即能忠于国;能慈于幼,即能慈于众。自古忠
禁用爆竹烟火观念正确 爆竹烟火之类,乃是危险之物,许多爆竹厂商或经销商,都因火灾而倒闭;又经常在报章上看到,孩子们因玩烟火鞭炮,烧毁房屋,酿成巨灾,人命伤亡的事,实在不胜枚举,故许多国家,对于烟火爆竹,都在禁止生产、使用之列。 对于爆竹,当然应该禁止,因为烟火美观,用于国家政府所举行的任何大庆,施以管制,使用得当,非常适宜,是大家欢喜的事:至于民间,要严加禁绝才对。 因此我对公元一九八七年七月五日,美国「世界日报」第二十一页,有一则标题为:「国庆假期慎燃爆竹烟火,未获当局
痴人不知自己是愚痴 佛经里常说:「为人要戒贪、瞋、痴,和杀、盗、淫」,但有许多人常对「痴」字不甚了解,当然有智慧的人,不必解释,也知道痴就是「愚痴」,但是真正愚痴的人,你说不要愚痴的道理,他们还是听不懂。近在剪报资料上见到两则愚痴的事情,作为例证,当知这种情形,就叫愚痴。为人要改愚痴而有智慧,就要好好的学佛修行,才能开启智慧,得到光明。 公元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九日的联合报,第六版有一则标题为「狗不与他『握手』,涉嫌砸店『泄愤』」的真人妙事,触法被起诉的新闻,其报导说
爱犬乎?害犬乎? 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四日,美国的世界日报第六十八页,有一则标题为「跑不动就没命,赛狗的一生还真苦」的新闻报导,其报导说: 埃及古墓中曾发现灵(犭+是)的画像,这种目光锐利、颈长胸深、后肢发达、身躯呈流线型的犬种,最高奔跑时速可达六十公里。因其眼力敏锐,古人把它拿来当猎犬使用;又因其速度飞快,使它成为当今赛狗的主要品种。 灵(犭+是)一出生就丧失随同主人溜街逛公园的权利,终日孤零关在牢笼里。它们必须接受一连串训练和测试,可造之材方可升格为储备赛狗,不堪造
愚痴 什么叫「愚痴」?「愚」是愚昧、愚笨、愚顽、愚蒙、愚蠢、愚钝,总之就是不聪明、不伶俐、不敏捷,没有知识而乱做;「痴」乃呆傻,思想与行动都不活泼,痴愚顽钝,痴呆懵懂,总而言之就是没有聪明、
传播性病可诉离婚 一九八七年六月九日,美国的中报第三版,有一则标题为「风流暗疾作孽枕边遗梦魇」,「爱侣对簿公堂翻脸了无情」,「性病播种者,令人饮恨终生,讼案与日俱增」的新闻,其报导说: 【时代周刊特稿】对大部份人来说,一想到公开透露自己的性秘密,就觉得是属于佛洛依德式梦魇的玩意。但自从疱疹在男女之间传播之后,性伴侣们便得对簿公堂,抖出一些性事的详情。如你的阴茎或阴户有水疱或疼痛吗?你在性交过程中勃起或保持勃起有困难吗?等等。 夫妇和情侣间——大部分是女方控告男方
盗得道德与盗德 公元一九八九年四月廿九日的中国时报第十五版,有一则标题定为「廖添丁赌徒这厢有礼」的新闻及照片,其报导说: 【嘉义讯】嘉义县的雕塑家侯金水,他雕塑的一尊义贼廖添丁铜像,随意放在竹崎乡湾桥村他的工作室庭院,近来竟成为六合乐迷祈求明牌的神像,不时有人赠送红包奉献,他为之困扰不已。 十多年来,他随身携带一尊廖添丁的铜像,他任意摆在庭院内。最近,他发现廖添丁的铜像前,有人置放香炉,香灰满炉,可见烧香膜拜的人为数不少,后来,香案上出现槟榔、水果、饼干等,还有人
无我可治心脏病 世间的人,都执着有「我」,而产生「我执」,「我所执」和「我法执」,因为如此,就使一个人时常焦头烂额,烦恼重重,头痛、心脏病,随之而发生,岂不哀哉! 如能皈依佛法僧三宝,学佛修行,在观念上「万法皆空」,能够做到「无我」、「无我执」、「无我所执」,亦「无我法执」,更做到如佛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此即谓之「离三心,去四相」,常常慈心为善,和平安乐,吉祥康泰,那里会有什么心脏病呢! 在一九八八年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