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音集·佛教典故 心生菩提树·佛教小故事 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处世哲理 励志故事 金玉良言 慈济心灯 春去春又来 哲理小故事
法音集·佛教典故
  • 编印缘起

    编印缘起 弘道法师 学僧灵妙,字弘道,现就学于华严专宗佛学研究所。一天,导师上成下一长老,嘱我为上祥下云老和尚、上妙下然老和尚之宿稿,从《觉世旬刊》中复制下来,他将为昔日主编觉世时之专栏作者出书,作为逝世周年纪念。同时导师告诉我师父也有专栏。 我于言下,如获至宝,欢喜无量。我一一复制之后,前二交予导师出书,家师的佛教典故专栏我则携回,阅读一遍。再交大徒弟打字,自则夜以继日校对、编排,后再交厂印制成书,希望藉以作为家师八十寿辰纪念。 又发现家师的关中

  • 舍财求福

      舍财求福  守成法师著  世间上的人,南来北往,熙熙攘攘,无一不是为财而忙。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得百望千,乃至上万,希望无穷。贪婪无餍,如是日久,习以为性,不但不觉其苦,反而愈忙碌愈感精神愉快

  • 一月布施

      一月布施  从前有一罪贫穷的人家,素来好善乐施。有一天,见到比丘来化斋的时候,他顺将蒲萄架上的一穗蒲萄,恭恭敬敬的献上了比丘。这时比丘说道:‘汝已一月施矣!’那贫人接著说:‘今我

  • 持斋之法

      持斋之法  守成法师著  有人欲持长斋,畏不习惯。此有五种不净观法,是为持斋者最好的法门。那五种观法呢?一是观种子不净;谓一切肉食,皆是畜生之精血所成。二是观所食不净;谓猪羊所食,无非糟糠粪秽

  • 因蛇悟道

    因蛇悟道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道人,于深山中修道。可是山中多有蝮蛇,道人畏之。于是便于一大树下,高布床座,静坐思惟。然而,总是入定时少,瞌睡时多,虽自知空过,但不能制胜,引以为苦,不时涕零。 一日,天人则于空中笑之,道人睡而不闻。天人因作方便,想折其睡魔。遂于中夜,天人言:咄咄逼人,毒蛇来矣!道人闻声大怖,便急忙然灯,遍寻之不见。是时天人犹言之不止,道人乃恚之曰:天人何以犯两舌,四觅都不见物,云何为言毒蛇?天人言:道人何不自观内身毒蛇,内身四蛇不除

  • 道学者鉴

    道学者鉴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甲乙二僧,皆勤心向学,遂结为知交。未几,甲僧往他方学教,朝夕精研,几易寒暑,学得满腹经论。由是仪表非凡,卓尔绝群,每开讲席,听众总是济济一堂,辩才无碍,口若悬河,道俗无不钦重。 一日,乙僧从他方来访,二人相见之下,不胜欣喜,于是彼此共叙三十年来离别之情。甲僧健谈,言必成理,滔滔不绝,有如泉涌。而乙僧沉默寡言,竟无行道。甲问乙曰:尔我离别多年,今得相见,理应畅谈,各言所得,仁者何以缄默,无所论义?乙僧对曰:我素性闇钝,一无

  • 护戒渴死

      护戒渴死  守成法师著  佛在祗园说法的时候,有新学二比丘从罗阅祗国同来佛所听法,可是道路辽远,又值亢旱,口渴欲饮,数日未进滴水,势必将欲渴死于中途。正在命将垂危的当儿,偶见路旁中有升余积水,

  • 勿迷于物

      勿迷于物  我们处于这二十世纪六十年的今日,大都数的人,物欲薰心,终日追求享受。因此,不免欲令智昏,往往闯下滔天大祸,轻则身陷囹圄,重则家破人亡。如此的事情,每日打开报章,不难见到。唉!人心非

  • 善恶果报

    善恶果报守成法师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之舍利弗,一日入城乞食,途中见一天人,散华于死尸之上,并且极其恭敬。舍利弗问之。天人曰:此死尸是我前身,因在世时,孝养父母,恭敬三宝,广行众善。因此,令我今日享受天福,所以特

  • 宿世口业

    宿世口业 守成法师著 佛在祗洹精舍说法时,有一初发心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悲泪如雨,请佛开示他宿世业缘。佛言:汝于拘留孙佛时,出家学道。 日久,道心减灭,当其时有一信心檀越,四事供养二位法师,极其钦敬。汝于是时,生嫉妒心,并于彼檀越前,说法师过,令檀越对二位法师渐生轻慢之念,断其善报。以是因缘,汝堕大地狱,若干劫数,后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愚痴无智,常为人之所鄙贱。过是难后,复于五百世中,生于恶国边地,为下贱人,常为人之所诽谤。幸而今世值

  • 视金如贼

      佛在世时,一日与阿难往王舍城中应供,佛在前行,阿难随后。行程未久,佛突避入道旁草中,阿难见是,心甚怪之。遂问佛言:“世尊,以何因缘舍道而避行于草中?”佛曰:“前面有贼,是以避之。”阿难闻言,即趋前察看,原为一堆黄金,阿难亦即随佛避之。是时后面有三梵志,亦打从此路经过,眼见道边,有一堆金,皆大欢喜,便共俯拾。于是,相约一处,数而分之。不料三梵志,见利忘义,即互生恶意。正分金时,先令一人往市中作饭,作饭者心即思念:我于饭中下毒,毒死二人,获得全部黄金,岂不妙哉。余二人复生念言:俟彼作饭至时,我等

  • 贪财者鉴

    贪财者鉴 守成法师著 昔有兄弟二人,一同外出经商,各赚得金钱若干,心甚喜悦,于是相约,择期归里。 一人在行程中,兄作是念:钱是万能,上通神明,下使鬼役。世间所有,无钱难备,然而寡财作事,颇难见事之功效,今行旷野,杳无人烟。我何不将弟杀害,夺其所赚之金,以填我之欲望?是时其弟亦作思念:出外经商,异常辛苦,栉风沐雨,所赚无多,此地偏僻,空旷无人,我何不将兄杀害,取其所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兄弟二人,各怀恶意。因之,语言瞻视,互现暴戾。 值此千钧一发之

  • 人身难得

      人身难得  从前有某法师讲经,座下常有一童子听讲。一日,闻法师说:‘人身难得,犹如盲龟值浮木孔,其事甚难。’时,此童子内心虽为感悟,但为证此事之不虚。于听经毕,返回家后,遂用木板,穿

  • 疑生暗鬼

    守成法师著 某地山中,有一古刹,巍峨耸立,金碧辉映,看来倒是一所规模备具之大海丛林。然而该寺之中,有一偏室,室内时常闹鬼,闹得挂单客僧不能安心办道。因之,全寺僧众,皆舍而不

  • 优劣之分

      优劣之分  从前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往城中乞食,于路途中逼不得已即解小便。时逢行人见之,皆共讥笑言:佛弟子行步有法度,被服有威仪,而此比丘于道旁小便,有失雅观,甚可笑也!是时有外道尼揵种,见人讥

  • 去贫妙法

    去贫妙法守成法师著昔有夫妇二人,家计贫乏,终年佣赁自活。每见主人合家大小男女,常往寺中,作大施会。心里暗自思惟,主人先世作福,所以今世富裕,今世再行作福,来世福报更大。我因前生悭贪,不作福故,所以今生贫穷,我

  • 嗔堕恶趣

    嗔堕恶趣守成法师著昔有沙门,往聚落分卫(乞食),途经草丛边时,忽听得一声和尚慈悲。于是,沙门立即止步,左右寻视,未见有人,甚为惊异。正当是时,有一大蛇,从草丛中,举首语言:请勿恐怖,恳求和尚慈悲,为我说法,仰仗法

  • 常思己过

    常思己过 守成法师著 唐代有一位善道禅师,山东临淄人。尝于群经中,信手探卷,得净土三经之一《观无量寿佛经》。于是,乃专心一意念佛,依法修行十六妙观。师后影庐山,见远公遗迹,感慨系之。不久即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年。于中曾睹净土,宝阁瑶池,种种庄严,宛然在目。后又往晋阳,从道绰禅师,授《无量寿经》。时入定观,数日方起。 一日,绰师请其入定,为观所生之处。师即入定七日,而报之曰:我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绰师问:何三种罪?答曰:师尝安佛像在檐牖下,

  • 巧计降魔

      从前有一出家人,性喜幽静,不爱与众共修。于是,一人独自往诣山中,精勤行道。一日,时进黄昏,忽见一鬼,化作无头,来至行者座前。是时行者,不但面无惧色,心静如恒,并与之言:“汝今无头,反占便宜,既无头痛之患,更无目以视色,耳以闻声,鼻以嗅香,口以尝味等贪欲之苦,真是一大快事。”言毕鬼去,未久,鬼复化作无身,但有手足而来。行者语言:“汝今无身,既无难受之痛痒,亦无五脏疾病之忧愁,又是一大快事。”鬼复退出,更作无手无足,乘一轮车至行者前。行者语道:“汝今既无手足,正好未克取他人之财物,何其快哉!”

  • 大权示现

      大权示现  守成法师著  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寒山子,隐居浙江天台山之寒岩,常至国清寺游玩,与寺中拾得大师厚善。当时拾得负斋堂行堂责,常将大众吃剩饭粥菜滓,收入竹筒中,寒山若来,即负之而去。或于

  • 虚心下贤

    虚心下贤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位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讲到法身常住,于是广谈妙理,穷深极微。不料座下听众之中有一禅师忽然失笑。孚上座讲了以后,请这位失笑的禅师到自己的寮房里,奉茶顶礼,并且谦冲的说:某甲学识浅薄,讲经祗是依文解义,刚才适蒙见笑,现请不吝教诲。是时禅师见孚上座礼貌周到,于是也就开门见山的说道:刚才我不是笑座主所说的不是,不过你所说的只是法身量边事而已,实在未曾识得法身究竟义。孚座主曰:既然如是,即请我师开示。禅师曰:座主还

  • 卖斋立毙

      卖斋立毙  守成法师著  往昔湖北省麻城县,有一王某。一日偶从屠户前过,正值屠夫宰猪,眼看猪在拼命挣扎之情,耳闻悲惨凄号之声,即时王君恻隐之心,不禁油然生起。因之,誓愿从今以后,长期茹素。  

  • 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 守成法师著 往昔有二贫人,均以卖酪自活,头顶酪瓶,各处叫卖。时值天雨,道路泥滑,一人有智,自思惟言,今日雨路泞泥,行步艰难,万一滑倒,则瓶破酪泄,本利失尽,将何营生。于是,从酪浆中,提出酥油,即使跌倒,所失无几。一人愚鲁,缺少未雨绸缪之计策,将所有酪浆,全持诣市。 岂料中途泥滑,二人俱倒,一人愁忧涕泣,宛转于地,一人面色如常,亦无懊恼。有人问言:汝等二人刚已瓶碎酪泄,所受损失,同等无异,为何一人泪涕横流,懊恼若是。一人似无所失,静然无恨?

  • 头尾争大

      头尾争大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大蛇,头尾自相争论。头语尾曰:我应为大。尾语头曰:我亦应大。头曰:我有耳能听声,目能视物,口能进食,加以行时在前,能御外侮,有如是等等优越条件,是故理应为大。

  • 何者最乐

      何者最乐  守成法师著  从前佛在舍卫国祗洹精舍的时候,有四位新学比丘,相偕至精舍旁边禁树下坐禅行道。这时正值满树花放,异常荣茂,不但是颜色鲜艳,并且香郁扑鼻。因此,这四位新学比丘,不耐于坐禅

  • 庸人自扰

    庸人自扰守成法师著从前有一个人,非常的愚騃。有一天,从家里出远门,因跑久的关系,感觉得口里很渴,于是他到各处找水吃,结果在山麓下找到一只贮水的木桶。水从高山上弯弯曲曲地流进木桶里,既清净又很清凉。他喜欢得

  • 愿行成事

      愿行成事  守成法师著  佛在世时,有一优婆夷,逐日往诣佛所,尽虔供养,始终一如,未曾有懈。佛见其勤恳如是,知而问曰:汝修供养,欲何志愿?优婆夷白佛言:弟子所修供养之福,愿欲现世得生四子。佛问

  • 持平等心

      持平等心  从前有一位居士,常发愿要见文殊师利菩萨。因此便不时的广行布施,恤孤济寡。每逢斋日,并斋戒沐浴,严净坛场,敷设高座,种种供养,至心恳礼文殊菩萨驾临坛场,以满所愿。  有一次,见坛内高

  • 一喜一忧

      一喜一忧  守成法师著  尊者舍利弗与长者须达,一同正在为祗洹精舍测量图样的时候,舍利弗忽然欣怿含笑。须达见而问曰:尊者为何喜悦?舍利弗答:你为众生请佛,而于此经营精舍,发如是大心,真了不起。

  • 发心贵胜

      发心贵胜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已得阿罗汉果的老比丘,一日与小沙弥在路上行走,小沙弥替长老比丘担著衣钵包随其后行。这时小沙弥心里在想,人生世间,无不受苦,虽有欲乐,只是昙华一现,就连这一点欲

  • 贫人数宝

      贫人数宝  守成法师著  从前某地方有个孤苦贫穷汉,一日出门去代人家做工。行程不久,忽于中途遇见一囊金钱,私自念言:这大概是天仙怜愍我孤苦、贫困而此赐予。不然,坦坦大道,行人如织,怎会使我遇见

  • 何者最苦

      何者最苦  守成法师著  佛有一天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时候。于中有四位新学比丘,在听法之余,大家共约至一树下,席地趺坐,不著摄心以求禅定的工夫,而在聚首共相讨论人世间上以何者为最苦。  

  • 七施七报

      七施七报  守成法师著  佛说有七种布施,既不损我人之财物,而又能获七大果报。所谓七种布施者:一名眼施;我人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不可以恶眼视之。则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

  • 东瓜和尚

      东瓜和尚  守成法师著  清朝时代,杭州有一位奇异僧人,因遗其名字,故号为东瓜和尚。因其嗜食东瓜,人即以此绰号名之。住华严庵,为人缄默,平素既不见其参禅与看经,更不见其念佛及礼拜。衣衫褴褛,半

  • 傲慢者戒

    傲慢者 守成法师著 佛在世时,有一梵志,博学多闻,通达内外典籍,说事谈理,无不周

  • 回头是岸

      回头是岸  佛在世的时候,距离祗桓精舍约十里许的地方,有一老年人,平时嗜酒如命,常饮得酩酊大醉,横卧在路上。一日,佛座下一位多闻第一的弟子阿难尊者,路过于此,见那老人烂醉如泥,顿生悲悯之心,意

  • 调治心马

    调治心马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个国家,素无匹马,国王时刻忧愁,唯恐他国侵略,无马出阵,丧失国土,不但人民涂炭,王位亦必难保持。于是派使四方求购,不久买回了五百匹马,王甚欣喜,以防外敌,足以安国矣。岂知养马养了很久,国家安平无事。 一日,国王便动脑筋,想五百匹马,每日食用不少,又加以饲养烦劳,徒耗经费,无益国事。于是便敕令马夫,将马掩眼磨豆麦等物,如是既可自食其力,又不损国帑。可是,马磨日久,习于旋回,这时忽然邻国兴兵入境,攻击甚紧,势有覆国之虞。于是

  • 神游南海

      神游南海  守成法师著  明末有一位海宝禅师,不详其所出,当时挂搭于常州天宁寺,貌相甚朴,平素行持念佛,但不拘仪式,人都称其颠僧。终日沉默寡言,间或有人与语,他唯有置诸一笑而已,于是一班同参道

  • 行解得失

    行解得失守成法师著从前有兄弟二人,一同出家学道。兄对行的方面很精进,弟对解的方面很用功。因二人各自在励精行解,结果,不久兄即得阿罗汉果,弟亦深入了三藏教典。可是其弟常念自己广学多闻,于是好卖名声,以为自荣

  • 一念得失

      一念得失  守成法师著  宋朝时代有一位高峰妙师,道心非常的好,昼夜念佛不息。可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量的,日子久了,总难免不打瞌睡。禅师心里在想,自己用功这么多年,对于生死还没有把握,工夫尚

  • 谛观无我

    谛观无我 守成法师著 昔有一人,因事远行,入暮投宿空舍。时至中夜,见有一鬼,担荷死人,来至其前。未久,又见一鬼。逐来嗔骂前鬼,是死人属我所有,汝何以侵占?二鬼相互诤之。前鬼言:此有客人,汝可问彼,是死人为谁担来?其人思惟,此二鬼凶暴力大,若实语亦是死,若妄语亦是死,既然二俱不免,遂照实语言:是死人乃前鬼担来。后鬼闻言大嗔,遂捉客人双臂,拔出著地,前鬼即取死人双臂补之,后鬼又将客人两脚头胁等拔出,前鬼一一以死人身安之如故。于是,二鬼共食拔出之肢体,

  • 随宜说法

      随宜说法  守成法师著  刘宋文帝,笃信佛教,应沙门慧观等之请,邀西域三藏求那跋摩来此土译经弘法,求那跋摩欣然应邀,附舶而至。未久,即赴建业,命居祗洹寺。  一日,文帝引见,劳问殷勤,且曰:寡

  • 老实开示

      老实开示  守成法师著  明代有一高僧辨融禅师,师初住卢山,朴实无华,自律甚严,精勤行道,时忘寝食。一日,诵《华严经》,顿证华严三昧,得大解脱法门。后入京师,大作佛事,化度群品。当时王公大臣,

  • 不求实际

      不求实际  守成法师著  往昔之世,有一富翁,根性暗钝,愚鲁无智。一日,至某富家,见三层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于是,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所有之钱财,不减于彼,云何而不造作如是之楼。愚翁随即

  • 敬亵经典

      敬亵经典  晋安帝时,中天竺国有位三藏法师,名昙摩谶。赍大涅槃经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等,至甘肃省姑臧县,止于传舍。为虑失经本,昼则不离身边,夜则枕之而寝。不料时至深夜,有人牵谶堕于地上,谶惊觉后

  • 放下解脱

      放下解脱  守成法师著  往昔有一比丘,因其爱欲资生之物,致使身虽办道,而心常贪婪,于此身心不克调摄之下,道业亦颇难迈进,虽迭经寒暑,仍然不得圣果。一日,在自我检讨时,深愧心为爱缚,意念不专,

  • 福无厌足

    福无厌足 守成法师著 佛在世时,忉利天主帝释,常常下界供养三宝。可是,于僧众中,唯有迦叶尊者,独不肯受。何以故?因迦叶尊者怜悯贫人,深感人于今世贫穷,皆因其前生悭贪不舍,设若今世再不布施,则来生更为穷苦。 由是,迦叶尊者专为贫人作造福因缘,故本愿但欲度贫穷人,始终专向贫者行乞。如稍有积赀之门户,尊者一概不往化斋,况大富大德天王帝释之供养。帝释早知迦叶尊者之本愿,但为供养尊者心切,于是帝释权作方便。携带饭囊与夫人俱下,化作一对贫穷夫妇,衣衫褴褛,以破

  • 延寿之道

      延寿之道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位罗汉比丘,收养一小沙弥。师知其寿命不久,却后七日,必定命终无疑。于是,师令其返回俗家,并嘱其过七日后再来。沙弥闻师之言,如获大赦,不疑有他,即便辞师归去。一

  • 圣境难测

    圣境难测守成法师著唐代宗大历年间,洛阳隐士李源,舍宅为慧林寺,请圆泽禅师住持。后源约圆泽至四川朝峨嵋,泽欲自长安经斜谷陆路而去,源坚欲自荆州沂峡水道而往。源虽不知泽之心事,而泽已知源心欲避长安功名嫌疑,故

  • 恭敬长上

      恭敬长上  守成法师著  昔有大象、弥猴、小鸟同住于层峦森林之中,日久情生,彼此遂成莫逆之交。一日,聚欢于大树之下,乃相谓曰:我等交友,为时已久,迄今犹不识礼敬,洵为一大憾事。今会于此,各言谁

  • 怨亲颠倒

      怨亲颠倒  守成法师著  舍卫国里有一婆罗门,家道颇为富饶。可是,心量偏狭,悭贪成性。平素不但一文不施舍,分毫不赈济,连每日三餐的时候,都将其门扇紧闭,惟恐乞丐登门求食。一日,烹鸡作馔,夫妇同

  • 指上植福

    指上植福 守成法师著 往昔有一珠宝商主,平时不信有后世果报。某日约同行若干人,一齐入海取宝。讵料船行海中,忽然狂风大作,惊涛骇浪,各人已失神无主。经过许久日程,将预存口粮,皆已食尽,如是,于海中飘荡,险恶环生,加以数日大家未进饮食,精神早为之衰颓。俟风势稍弱时,商主至船头四顾,见已飘至一渺无人迹的荒岛旁边。 是时,商主独自一人舍舟登岛,到处寻求粮草,以救一群同伴。寻了半晌,别无所得,只见一白发修髯老人,于一大树下瞑目跏趺。商主近前打恭作揖,告之饥渴

  • 维护常住

    维护常住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大寺院,住众师徒数百,昼讲夜禅,时不虚弃。于中有一苦行僧,听完说法后,在扬簸米糠、洮汰泥沙时,总是精勤系念,不忘用功,谓以净心扬簸不善,以禅净水洮汰不净。有日执炊,观火焚薪,念及无常迁逝,复速于是,蹲踞灶前,即寂然入定。开饭时至,维那往厨视之,见其已入禅定,火灭灰冷,众食不济。于是,维那往白上座。 上座云:此乃胜事,众宜忍之,慎勿惊触,听其自起。时过数日,行者方起,往上座前,具陈所证。上座止曰:尔向所言,皆我证境,而今

  • 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  时为民国初年间,有位金浊大师,是台州人。八岁,即于台州东门外延寿寺剃度,继于国清寺受戒。初出家时,其师教诵大悲咒,及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此后,即每日诵咒四十八遍,余时专持圣号,数十

  • 莫言人过

      莫言人过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甲乙二人行道,甲者素性纯朴,缄默雅驯,精勤道业,止作二持丝毫不犯。不但自律谨严,是凡大众共修之功课,从不旷缺,即使四大违和,而公私之行持,亦不懈惰。乙者则适得其

  • 捷径法行

      捷径法行  清朝有位道彻法师,钱塘人,出家于半山岭安隐寺。初参崇福与高昊诸长老,发明本有。已而专修净业,居杭州北门外四十里打饭桥,文殊庵中。结期闭关,室无长物,唯一几一单而已。甫数日,遽然得疾

  • 一字之差

    一字之差 守成法师著 百丈和尚,凡上堂时,常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师遂问:面前立者是何人?老人云: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在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某甲对云:不落因果。由是,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俾脱野狐之报。师云:汝问可也。遂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云:某甲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恳请和尚,依亡僧事例。师令维那白槌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闻言

  • 方便度人

      方便度人  守成法师著  忉利天主帝释,素与大梵天主亲善。一日,大梵天主兴高采烈底下至忉利天上共相游戏。时见帝释愁眉不展,闷闷不乐的样子。于是大梵天主问帝释说:何事扫兴,苦脸愁伤?帝释答说:你

  • 昌茂禅师

      昌茂禅师  清代有位昌茂禅师,字在经,绍兴人。年二十五,出家普陀积善堂。受戒后,诣鄮山舍利塔前,然指供佛。于是,行脚四方,遍参名山大善知识。晚年,住苏州松云庵,终身供奉阿弥陀佛,及地藏菩萨。见

  • 牛云求聪

      牛云求聪  守成法师著  唐朝玄宗时代,有一比丘,名叫牛云。资性愚钝,少不聪慧。自愧业重福轻,障深智浅,遂即发心往诣山西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恳祈文殊加被,使其宿障消除,善根增长。  初至东台

  • 念佛贵专

      念佛贵专  清代有一位圆融大师,字竺峰,俗姓姚,湖州清德人氏。年至二十,发心出家,薙染于杭州石屋巅烟霞寺,旋于昭庆律寺受具足戒,止持作犯,严守无缺。而笃好礼念,以往生净土,为其一生决定志愿。从

  • 给事病人

      给事病人  守成法师著  佛在世时,有一长者,请佛及僧,时比丘皆前往赴斋,独佛未往应供。是凡佛不偕众赴斋者,有二因缘,一者欲与诸天说法,二者瞻视病僧。  是时佛知比丘,皆悉受请,于是即取钥匙,

  • 河神受戒

      河神受戒  江西鲟鱼嘴,其河最险,终日浪涛凶涌,惊骇异常,素有无风三尺浪之名。此地建有龙王庙一所,神最灵验,是凡商贾往来于该地者,必须宰杀牲畜以祷之,船始安然渡过。时至崇祯年间,有三昧律师,将

  • 坚牢财库

    坚牢财库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商人,平生惨淡经营,日精月贮,计存金银数十余斤,心意快然,甚为重之。于是,想欲深藏地下,但恐屡居虫鼠而侵盗之。欲藏于草泽中,复恐狐狸野兽取之。欲藏于箱笼里,深恐水火而毁损之。欲藏于怀中,恒恐出入往还而遗失之。既不信任兄弟妻子,更不放心左邻右舍。如是日日计划,不卜如何为妙。 有一日,适逢寺会,四方八面善男信女,尽诣塔寺,烧香散花。是人见此,亦即随之而往,见塔寺前,有一大功德箱,善信人等,绕塔寺后,皆持金银宝物,投入箱中。

  • 相互诳惑

    相互诳惑 守成法师著 从前印度有一土木工程师,技艺精巧,鬼斧神工。有一次,作一木女,端正无双,衣著严饰与世女无异,亦来亦去,亦能行酒侍客,唯不能言语。时有一画师,人皆称之画圣。木师闻之作好饮食,即请画师。画师既至,木师即使木女行酒擎食。画师不知,谓是真女,遂即邪思,念之不忘。 时日已暮,木师即留画师住夜,并留木女立侍其侧,便语客言:我先就寝,暂不奉陪。主人已去,木女立侍左右,客即呼之,而女不应,客谓此女羞涩,便以手牵之,始知是木女,知受主惑,深自愧

  • 爱为祸魁

      爱为祸魁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清信士,持戒清净,丝毫不犯。平时与一位已弃重担,生死永尽,逮得神通之罗汉僧亲善。未几,清信士卒染困疾,医药罔效。是时,其妇悲苦,终日愁肠,谓其夫言:卿我共为夫

  • 身安道隆

    身安道隆 守成法师著 佛五百弟子中,有二须菩提,一为解空第一须菩提,一为著好衣第一天须菩提,前出长者种,后出王者种。所谓天须菩提者;因其五百世中,常生天上,受胜妙乐,而今下生王家,食福自然,未曾匮乏。其出家后,因不惯佛制出家众之约身守节,粗衣恶食,草蓐为床等淡泊生活,意念退返王家。 一日,佛受波斯匿王请,天须菩提即诣佛所,辞退而还。阿难见此情况,即语之曰:君何辞意坚决,且住一夜,明日再论。天须菩提曰:尊者屋舍,尤为简陋,如何可止?且至白衣家一宿,明

  • 因泡悟幻

    因泡悟幻 守成法师著 昔有国王女,聪明伶俐,端正侏好,王爱之如掌上明珠。时天降雨,水上有泡,女见水泡,意甚爱恋,遂白王言:我欲得水上泡,以为华鬘。王告女曰:水泡不可执持,云何取得以为华鬘?女言:设不得泡,我当自杀。王闻女语,甚为忧虑,遂集全国巧师曰:汝等技艺工巧,靡事不通,而今速取水泡与我女作鬘,若不尔者,当斩汝等。巧师得王令后,如晴天霹雳,相互顾视,呆若木鸡。于中有一老匠言:我能取泡。王甚欣喜,即告女曰:今有一人堪任作鬘,汝可自往,躬自临视。女

  • 藏六如龟

      藏六如龟  守成法师著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道人,常在河边用功学道,为时已经十二年之久,可是一颗心仍然放不下,所谓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静而意游,贪想不除,恒念六欲。如是走心散意,曾无一日宁

  • 一偈得道

      一偈得道  守成法师著  昔日佛在世的时候,有梵志兄弟五人,一名:耶奢,二名:无垢,三名:憍梵波提,四名:苏驮夷,五名:弗那。前四兄弟素性乐道,不慕名利。一日,四人议会,拟将一切家务和耕地,交

  • 异熟果报

      异熟果报  守成法师著  目连尊者有一胞弟,饶财多宝,库藏盈满,仆从奴婢,不可称计。有一天,目连告弟曰:闻卿悭嫉,不好惠施,我佛常说,若人惠施,获报无量。弟闻兄之开示后,即大行惠施,但其一面开

  • 戒之在色

      戒之在色  守成法师著  佛之弟子比丘尼中,智慧第一者,名曰:差摩。神通第一者,名曰:莲华鲜。二人各有德行,威神巍巍。于当时舍卫城中,有诸放逸淫乱之众,专为凶恶,不务正业。  一日,天气闷热,

  • 息意为道

      息意为道  守成法师著  往昔印度有一国王,名多味象,心性柔和,奉事婆罗门教。一日,其王忽然大发善心,欲大布施,遂倾国库藏,积七宝如山,亲手施与,凡有来乞者,每人一撮而去,如是数日,其所积之七

  • 七步迎王

      七步迎王  守成法师著  佛弟子中宾头卢尊者,本为优填王之臣,因其平素志心乐道,精勤苦行,王即放其出家。尊者出家后,直接受佛之教诫,加以自己用功心切,不久即得阿罗汉果。王本信佛,常往城外寺中参

  • 诵经要法

    诵经要法 守成法师著 隋开皇初年间,杨州有一僧,一生别无他事,以专诵《涅槃经》为恒课。人皆称他:涅槃僧。因逐日持诵,久之则经文烂熟,句义亦能肤解,自以为无师自通,乃诵经工夫所致,于是我慢自矜,讥嫌他人。 未久,耳闻歧州东山下某寺中有一沙弥,以常诵《观世音经》为密行。心想彼虽沙弥,诵观音经,堪称志同道合,暇时定当走访,试彼工夫如何。不料事出奇特,二人竟于同日暴毙。由是,二人俱同至阎罗王所,王设金色高座,严净非常,请沙弥坐之,恭敬供养。次敷银座,与涅槃

  • 那律天眼

      那律天眼  阿那律于佛弟子中之所以称天眼第一者,乃因佛为大会群众说法时,那律坐眠,佛见而呵之曰:‘今如来说法,汝为何而眠?夫眠者,心意闭塞,与死何异?’自此那律即发大惭愧,克心自誓,

  • 应机设化

    应机设化 守成法师著 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之须菩提,一天问佛:大菩萨乃为善根成就者,云何犹作畜生身?佛言:菩萨实为善根成就,有福德者,但为利益众生,故现受畜生形。然而,虽受畜生形,并无畜生之罪业。同时,菩萨现身于畜生中,照常仍然慈愍怨贼,见有怨贼来害,不但不加以报复,并如其所愿而兴爱念供给一切。 如菩萨本身作六牙白象时,猎师以毒箭射中象之胸部,尔时,菩萨象鼻,拥抱猎师,不令余象趁虚加害。一面语雌象言:汝为菩萨妇,不可因此而生恶念,是猎师乃因烦恼而作此

  • 念佛立化

      念佛立化  守成法师著  清代浙江省镇海县,有一位良修大师,未出家时,曾供职镇江信局,为人忠诚朴实,大公无私,颇得上司信服。一日,有感尘世扰攘,万物无常。因此,贸然辞职,往诣金陵宝华山,九莲峰

  • 精诚相感

    精诚相感 昔时印度有一伽蓝,名一松寺,于中止学之僧众,常近二百人左右。去寺不远,有一优婆夷,博学多闻,深信三宝。逐日往寺,依次恭请一比丘,就舍供养,从头至竟,周而复始。其有往者,优婆夷定于斋讫,请求开示法要。由是浅学寡识者,每不喜往应供。 时有一老比丘,名摩诃卢,因晚作沙门,一无所知。可是,威仪齐整,动止安庠。优婆夷见其动静庠序,谓是大智慧者,方有此仪表。遂即礼请供养,食毕施设高座,恭请说法。摩诃卢上座后,因实无所知,无从说起,于此窘迫之时,自惭

  • 无常通信

      无常通信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个富翁,终年为钱财忙碌,虽年近古稀,但从不念及有一日无常到来,好像无常与他不发生关系似的。一日,这位富翁,正在手把算盘,为钱计较的时候,忽然无疾而终。这位富翁

  • 至性无定

      至性无定  从前有一国王,养有一只白象,如有国民犯科,被判死罪者,即绑赴刑场,令象蹋杀。如是日久,白象成习,恶性大为猛烈,见有押赴刑场之罪人,象即自动将此犯人蹋成肉浆,其刑之惨,实不忍睹。有一

  • 愚者一得

    愚者一得 佛弟子中,根性顽钝,薄德下才者,当以槃特比丘为第一。佛令五百罗汉,日日教之,三年之中,未得一偈。大众见其愚笨若此,亦即置之不理。最后由佛授与一偈,并为之加以解说偈义。终因佛之威德加被,及自己精励苦行,未久,即霍然心开,得罗汉道。 有一天,国王波斯匿,敬设斋筵,恭迎佛及僧众,光临应供。佛因槃特比丘,素以愚騃见称,今为欲现其威神,所以佛即与钵令持,随后而行。至王宫门,佛及僧众,悉皆而入,唯槃特比丘被守门卫士阻挡,并讥诮之曰:卿为沙门,一偈不

  • 有无相争

    有无相争 从前有甲乙二僧,一为参禅。一为念佛。有一天,二人偶于途中相见,甲僧参,禅者道:本来无佛,无可念者,佛之一字,我不喜闻。乙僧念佛者道: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二人正在执有执无,争论不已之际,忽有少年,从旁经过,耳闻二僧,论理未圆,遂语二僧曰:刚闻两师所言,皆徐六担板耳(意即见理未周,犹如力夫负板,唯见前方,而不见左右也)。二僧叱曰:尔乃一俗士,安知佛法。 少年曰:诚然我乃俗士,然以俗事为喻而知佛法也。我本一梨园之

  • 心忘罪灭

    心忘罪灭 昔有外道婆罗门妇,名曰:提韦。因夫亡而家贫,自念孤苦穷窘,命途多舛。于是,欲自焚身,禁祀天神,愿求当来,福报胜今。时有沙门,名曰:辩才。见其愚痴无智,妄举轻身,遂教化提韦女曰:譬如有牛,厌患驾车,欲脱其苦,当使车坏。然而,了知前车若坏,续得后车轭其项领,宿业所感,罪未毕故。 人亦如是,假令烧坏百千万身,因罪业因缘,犹相续不灭。如阿鼻狱,烧诸罪人,一日一夜,万死万生,过一劫已,其罪方毕。况复汝今一次烧身,欲求灭罪,无异蒸沙成饭,缘木求鱼,

  • 因果不爽

    因果不爽 佛在世时,有一贾客,名弗迦沙。某日因事,入罗阅城,刚行至城门内,迎面来一狂牛,无故被牛抵死。是时牛主,眼见撞下大祸,心生怖畏,于是廉价速将牛卖出。买主得牛后,于欣喜之下,牵牛往河边饮水,不料牛自后面,复抵杀之。死者家属,哀伤异常,遂将牛屠宰,零售其肉,以泄怨恨。于售肉之间,有一农夫,买其头去,途中息足树下,将牛头暂挂树上,须叟绳断头落,农夫亦被其角刺而亡。一牛抵杀三人,众以为奇闻。 未久,此事传至国王瓶沙耳边,王亦以为奇特,即以此事问佛

  • 虔施多福

    虔施多福 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一妇人,某日虔诚恳挚的奉施佛一钵饭,佛遂记其福德甚多。其夫在傍,听到佛的说话,心中顿起疑念,以为布施一饭岂能得福如是?时佛知其所念,即对他说:汝见过尼拘陀树否(此树生于印度)?见过,世尊啊!该树高有四五丈许,结实每数万斛。佛又问:其核大小?答曰:仅如芥子。佛遂开示他说:地本无心,下一芥子,尚能于每年收数万斛的果实。况人既有心,又能至诚奉施如来一钵饭呢?由是夫妇二人皆疑团冰释,心开意解了。 按:现代人布施财物于三宝门中,

  • 死不可避

    死不可避 从前佛在世时,王舍城中有梵志兄弟四人,均已各得五通。一日,各人自知再过七日,皆当命尽,于是,大家聚首,商讨治死之方法。因为凡得五通者,其力量能移山住流,手扪日月,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或现大身,或现小身,甚至反覆天地,靡所不能。梵志自以为神通广大,宁当不能避此一死。一人言:我入大海,上不出现,下不至底,无常杀鬼,安知我处。一人言:我入须弥山中,还合其表,令无出现,鬼使神差,无奈我何。一人言:我当轻举,隐虚空中,届时无常,寻我不得。一人言:

  • 方便教化

    方便教化 众生有种种根性和好乐,而佛法亦有种种教化的不同,若执定方来医变症。势必难收效果。有一种顽强根性的众生,在外表看来似难感化,若遇明眼人大善知识识得其有善根潜伏著,不妨使用强硬的手段来方便教化,令其改邪归正而得到佛法的薰沐。这里有个劫贼恶奴的故事,写在下面,以供读者赏识。 从前佛在世的时候,舍卫城中有一愚人,名叫恶奴,平素不务正业,专以劫夺他人之财物来过生活。时有一比丘,常在冢间坐禅行道。一日,乞食时至,于是,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时有长者,见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