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印缘起 弘道法师 学僧灵妙,字弘道,现就学于华严专宗佛学研究所。一天,导师上成下一长老,嘱我为上祥下云老和尚、上妙下然老和尚之宿稿,从《觉世旬刊》中复制下来,他将为昔日主编觉世时之专栏作者出书,作为逝世周年纪念。同时导师告诉我师父也有专栏。 我于言下,如获至宝,欢喜无量。我一一复制之后,前二交予导师出书,家师的佛教典故专栏我则携回,阅读一遍。再交大徒弟打字,自则夜以继日校对、编排,后再交厂印制成书,希望藉以作为家师八十寿辰纪念。 又发现家师的关中
舍财求福 守成法师著 世间上的人,南来北往,熙熙攘攘,无一不是为财而忙。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得百望千,乃至上万,希望无穷。贪婪无餍,如是日久,习以为性,不但不觉其苦,反而愈忙碌愈感精神愉快
一月布施 从前有一罪贫穷的人家,素来好善乐施。有一天,见到比丘来化斋的时候,他顺将蒲萄架上的一穗蒲萄,恭恭敬敬的献上了比丘。这时比丘说道:‘汝已一月施矣!’那贫人接著说:‘今我
持斋之法 守成法师著 有人欲持长斋,畏不习惯。此有五种不净观法,是为持斋者最好的法门。那五种观法呢?一是观种子不净;谓一切肉食,皆是畜生之精血所成。二是观所食不净;谓猪羊所食,无非糟糠粪秽
因蛇悟道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道人,于深山中修道。可是山中多有蝮蛇,道人畏之。于是便于一大树下,高布床座,静坐思惟。然而,总是入定时少,瞌睡时多,虽自知空过,但不能制胜,引以为苦,不时涕零。 一日,天人则于空中笑之,道人睡而不闻。天人因作方便,想折其睡魔。遂于中夜,天人言:咄咄逼人,毒蛇来矣!道人闻声大怖,便急忙然灯,遍寻之不见。是时天人犹言之不止,道人乃恚之曰:天人何以犯两舌,四觅都不见物,云何为言毒蛇?天人言:道人何不自观内身毒蛇,内身四蛇不除
道学者鉴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甲乙二僧,皆勤心向学,遂结为知交。未几,甲僧往他方学教,朝夕精研,几易寒暑,学得满腹经论。由是仪表非凡,卓尔绝群,每开讲席,听众总是济济一堂,辩才无碍,口若悬河,道俗无不钦重。 一日,乙僧从他方来访,二人相见之下,不胜欣喜,于是彼此共叙三十年来离别之情。甲僧健谈,言必成理,滔滔不绝,有如泉涌。而乙僧沉默寡言,竟无行道。甲问乙曰:尔我离别多年,今得相见,理应畅谈,各言所得,仁者何以缄默,无所论义?乙僧对曰:我素性闇钝,一无
护戒渴死 守成法师著 佛在祗园说法的时候,有新学二比丘从罗阅祗国同来佛所听法,可是道路辽远,又值亢旱,口渴欲饮,数日未进滴水,势必将欲渴死于中途。正在命将垂危的当儿,偶见路旁中有升余积水,
勿迷于物 我们处于这二十世纪六十年的今日,大都数的人,物欲薰心,终日追求享受。因此,不免欲令智昏,往往闯下滔天大祸,轻则身陷囹圄,重则家破人亡。如此的事情,每日打开报章,不难见到。唉!人心非
善恶果报守成法师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之舍利弗,一日入城乞食,途中见一天人,散华于死尸之上,并且极其恭敬。舍利弗问之。天人曰:此死尸是我前身,因在世时,孝养父母,恭敬三宝,广行众善。因此,令我今日享受天福,所以特
宿世口业 守成法师著 佛在祗洹精舍说法时,有一初发心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悲泪如雨,请佛开示他宿世业缘。佛言:汝于拘留孙佛时,出家学道。 日久,道心减灭,当其时有一信心檀越,四事供养二位法师,极其钦敬。汝于是时,生嫉妒心,并于彼檀越前,说法师过,令檀越对二位法师渐生轻慢之念,断其善报。以是因缘,汝堕大地狱,若干劫数,后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愚痴无智,常为人之所鄙贱。过是难后,复于五百世中,生于恶国边地,为下贱人,常为人之所诽谤。幸而今世值
佛在世时,一日与阿难往王舍城中应供,佛在前行,阿难随后。行程未久,佛突避入道旁草中,阿难见是,心甚怪之。遂问佛言:“世尊,以何因缘舍道而避行于草中?”佛曰:“前面有贼,是以避之。”阿难闻言,即趋前察看,原为一堆黄金,阿难亦即随佛避之。是时后面有三梵志,亦打从此路经过,眼见道边,有一堆金,皆大欢喜,便共俯拾。于是,相约一处,数而分之。不料三梵志,见利忘义,即互生恶意。正分金时,先令一人往市中作饭,作饭者心即思念:我于饭中下毒,毒死二人,获得全部黄金,岂不妙哉。余二人复生念言:俟彼作饭至时,我等
贪财者鉴 守成法师著 昔有兄弟二人,一同外出经商,各赚得金钱若干,心甚喜悦,于是相约,择期归里。 一人在行程中,兄作是念:钱是万能,上通神明,下使鬼役。世间所有,无钱难备,然而寡财作事,颇难见事之功效,今行旷野,杳无人烟。我何不将弟杀害,夺其所赚之金,以填我之欲望?是时其弟亦作思念:出外经商,异常辛苦,栉风沐雨,所赚无多,此地偏僻,空旷无人,我何不将兄杀害,取其所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兄弟二人,各怀恶意。因之,语言瞻视,互现暴戾。 值此千钧一发之
人身难得 从前有某法师讲经,座下常有一童子听讲。一日,闻法师说:‘人身难得,犹如盲龟值浮木孔,其事甚难。’时,此童子内心虽为感悟,但为证此事之不虚。于听经毕,返回家后,遂用木板,穿
守成法师著 某地山中,有一古刹,巍峨耸立,金碧辉映,看来倒是一所规模备具之大海丛林。然而该寺之中,有一偏室,室内时常闹鬼,闹得挂单客僧不能安心办道。因之,全寺僧众,皆舍而不
优劣之分 从前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往城中乞食,于路途中逼不得已即解小便。时逢行人见之,皆共讥笑言:佛弟子行步有法度,被服有威仪,而此比丘于道旁小便,有失雅观,甚可笑也!是时有外道尼揵种,见人讥
去贫妙法守成法师著昔有夫妇二人,家计贫乏,终年佣赁自活。每见主人合家大小男女,常往寺中,作大施会。心里暗自思惟,主人先世作福,所以今世富裕,今世再行作福,来世福报更大。我因前生悭贪,不作福故,所以今生贫穷,我
嗔堕恶趣守成法师著昔有沙门,往聚落分卫(乞食),途经草丛边时,忽听得一声和尚慈悲。于是,沙门立即止步,左右寻视,未见有人,甚为惊异。正当是时,有一大蛇,从草丛中,举首语言:请勿恐怖,恳求和尚慈悲,为我说法,仰仗法
常思己过 守成法师著 唐代有一位善道禅师,山东临淄人。尝于群经中,信手探卷,得净土三经之一《观无量寿佛经》。于是,乃专心一意念佛,依法修行十六妙观。师后影庐山,见远公遗迹,感慨系之。不久即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年。于中曾睹净土,宝阁瑶池,种种庄严,宛然在目。后又往晋阳,从道绰禅师,授《无量寿经》。时入定观,数日方起。 一日,绰师请其入定,为观所生之处。师即入定七日,而报之曰:我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绰师问:何三种罪?答曰:师尝安佛像在檐牖下,
从前有一出家人,性喜幽静,不爱与众共修。于是,一人独自往诣山中,精勤行道。一日,时进黄昏,忽见一鬼,化作无头,来至行者座前。是时行者,不但面无惧色,心静如恒,并与之言:“汝今无头,反占便宜,既无头痛之患,更无目以视色,耳以闻声,鼻以嗅香,口以尝味等贪欲之苦,真是一大快事。”言毕鬼去,未久,鬼复化作无身,但有手足而来。行者语言:“汝今无身,既无难受之痛痒,亦无五脏疾病之忧愁,又是一大快事。”鬼复退出,更作无手无足,乘一轮车至行者前。行者语道:“汝今既无手足,正好未克取他人之财物,何其快哉!”
大权示现 守成法师著 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寒山子,隐居浙江天台山之寒岩,常至国清寺游玩,与寺中拾得大师厚善。当时拾得负斋堂行堂责,常将大众吃剩饭粥菜滓,收入竹筒中,寒山若来,即负之而去。或于
虚心下贤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位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讲到法身常住,于是广谈妙理,穷深极微。不料座下听众之中有一禅师忽然失笑。孚上座讲了以后,请这位失笑的禅师到自己的寮房里,奉茶顶礼,并且谦冲的说:某甲学识浅薄,讲经祗是依文解义,刚才适蒙见笑,现请不吝教诲。是时禅师见孚上座礼貌周到,于是也就开门见山的说道:刚才我不是笑座主所说的不是,不过你所说的只是法身量边事而已,实在未曾识得法身究竟义。孚座主曰:既然如是,即请我师开示。禅师曰:座主还
卖斋立毙 守成法师著 往昔湖北省麻城县,有一王某。一日偶从屠户前过,正值屠夫宰猪,眼看猪在拼命挣扎之情,耳闻悲惨凄号之声,即时王君恻隐之心,不禁油然生起。因之,誓愿从今以后,长期茹素。
未雨绸缪 守成法师著 往昔有二贫人,均以卖酪自活,头顶酪瓶,各处叫卖。时值天雨,道路泥滑,一人有智,自思惟言,今日雨路泞泥,行步艰难,万一滑倒,则瓶破酪泄,本利失尽,将何营生。于是,从酪浆中,提出酥油,即使跌倒,所失无几。一人愚鲁,缺少未雨绸缪之计策,将所有酪浆,全持诣市。 岂料中途泥滑,二人俱倒,一人愁忧涕泣,宛转于地,一人面色如常,亦无懊恼。有人问言:汝等二人刚已瓶碎酪泄,所受损失,同等无异,为何一人泪涕横流,懊恼若是。一人似无所失,静然无恨?
头尾争大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大蛇,头尾自相争论。头语尾曰:我应为大。尾语头曰:我亦应大。头曰:我有耳能听声,目能视物,口能进食,加以行时在前,能御外侮,有如是等等优越条件,是故理应为大。
何者最乐 守成法师著 从前佛在舍卫国祗洹精舍的时候,有四位新学比丘,相偕至精舍旁边禁树下坐禅行道。这时正值满树花放,异常荣茂,不但是颜色鲜艳,并且香郁扑鼻。因此,这四位新学比丘,不耐于坐禅
庸人自扰守成法师著从前有一个人,非常的愚騃。有一天,从家里出远门,因跑久的关系,感觉得口里很渴,于是他到各处找水吃,结果在山麓下找到一只贮水的木桶。水从高山上弯弯曲曲地流进木桶里,既清净又很清凉。他喜欢得
愿行成事 守成法师著 佛在世时,有一优婆夷,逐日往诣佛所,尽虔供养,始终一如,未曾有懈。佛见其勤恳如是,知而问曰:汝修供养,欲何志愿?优婆夷白佛言:弟子所修供养之福,愿欲现世得生四子。佛问
持平等心 从前有一位居士,常发愿要见文殊师利菩萨。因此便不时的广行布施,恤孤济寡。每逢斋日,并斋戒沐浴,严净坛场,敷设高座,种种供养,至心恳礼文殊菩萨驾临坛场,以满所愿。 有一次,见坛内高
一喜一忧 守成法师著 尊者舍利弗与长者须达,一同正在为祗洹精舍测量图样的时候,舍利弗忽然欣怿含笑。须达见而问曰:尊者为何喜悦?舍利弗答:你为众生请佛,而于此经营精舍,发如是大心,真了不起。
发心贵胜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已得阿罗汉果的老比丘,一日与小沙弥在路上行走,小沙弥替长老比丘担著衣钵包随其后行。这时小沙弥心里在想,人生世间,无不受苦,虽有欲乐,只是昙华一现,就连这一点欲
贫人数宝 守成法师著 从前某地方有个孤苦贫穷汉,一日出门去代人家做工。行程不久,忽于中途遇见一囊金钱,私自念言:这大概是天仙怜愍我孤苦、贫困而此赐予。不然,坦坦大道,行人如织,怎会使我遇见
何者最苦 守成法师著 佛有一天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时候。于中有四位新学比丘,在听法之余,大家共约至一树下,席地趺坐,不著摄心以求禅定的工夫,而在聚首共相讨论人世间上以何者为最苦。
七施七报 守成法师著 佛说有七种布施,既不损我人之财物,而又能获七大果报。所谓七种布施者:一名眼施;我人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不可以恶眼视之。则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
东瓜和尚 守成法师著 清朝时代,杭州有一位奇异僧人,因遗其名字,故号为东瓜和尚。因其嗜食东瓜,人即以此绰号名之。住华严庵,为人缄默,平素既不见其参禅与看经,更不见其念佛及礼拜。衣衫褴褛,半
傲慢者 守成法师著 佛在世时,有一梵志,博学多闻,通达内外典籍,说事谈理,无不周
回头是岸 佛在世的时候,距离祗桓精舍约十里许的地方,有一老年人,平时嗜酒如命,常饮得酩酊大醉,横卧在路上。一日,佛座下一位多闻第一的弟子阿难尊者,路过于此,见那老人烂醉如泥,顿生悲悯之心,意
调治心马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个国家,素无匹马,国王时刻忧愁,唯恐他国侵略,无马出阵,丧失国土,不但人民涂炭,王位亦必难保持。于是派使四方求购,不久买回了五百匹马,王甚欣喜,以防外敌,足以安国矣。岂知养马养了很久,国家安平无事。 一日,国王便动脑筋,想五百匹马,每日食用不少,又加以饲养烦劳,徒耗经费,无益国事。于是便敕令马夫,将马掩眼磨豆麦等物,如是既可自食其力,又不损国帑。可是,马磨日久,习于旋回,这时忽然邻国兴兵入境,攻击甚紧,势有覆国之虞。于是
神游南海 守成法师著 明末有一位海宝禅师,不详其所出,当时挂搭于常州天宁寺,貌相甚朴,平素行持念佛,但不拘仪式,人都称其颠僧。终日沉默寡言,间或有人与语,他唯有置诸一笑而已,于是一班同参道
行解得失守成法师著从前有兄弟二人,一同出家学道。兄对行的方面很精进,弟对解的方面很用功。因二人各自在励精行解,结果,不久兄即得阿罗汉果,弟亦深入了三藏教典。可是其弟常念自己广学多闻,于是好卖名声,以为自荣
一念得失 守成法师著 宋朝时代有一位高峰妙师,道心非常的好,昼夜念佛不息。可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量的,日子久了,总难免不打瞌睡。禅师心里在想,自己用功这么多年,对于生死还没有把握,工夫尚
谛观无我 守成法师著 昔有一人,因事远行,入暮投宿空舍。时至中夜,见有一鬼,担荷死人,来至其前。未久,又见一鬼。逐来嗔骂前鬼,是死人属我所有,汝何以侵占?二鬼相互诤之。前鬼言:此有客人,汝可问彼,是死人为谁担来?其人思惟,此二鬼凶暴力大,若实语亦是死,若妄语亦是死,既然二俱不免,遂照实语言:是死人乃前鬼担来。后鬼闻言大嗔,遂捉客人双臂,拔出著地,前鬼即取死人双臂补之,后鬼又将客人两脚头胁等拔出,前鬼一一以死人身安之如故。于是,二鬼共食拔出之肢体,
随宜说法 守成法师著 刘宋文帝,笃信佛教,应沙门慧观等之请,邀西域三藏求那跋摩来此土译经弘法,求那跋摩欣然应邀,附舶而至。未久,即赴建业,命居祗洹寺。 一日,文帝引见,劳问殷勤,且曰:寡
老实开示 守成法师著 明代有一高僧辨融禅师,师初住卢山,朴实无华,自律甚严,精勤行道,时忘寝食。一日,诵《华严经》,顿证华严三昧,得大解脱法门。后入京师,大作佛事,化度群品。当时王公大臣,
不求实际 守成法师著 往昔之世,有一富翁,根性暗钝,愚鲁无智。一日,至某富家,见三层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于是,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所有之钱财,不减于彼,云何而不造作如是之楼。愚翁随即
敬亵经典 晋安帝时,中天竺国有位三藏法师,名昙摩谶。赍大涅槃经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等,至甘肃省姑臧县,止于传舍。为虑失经本,昼则不离身边,夜则枕之而寝。不料时至深夜,有人牵谶堕于地上,谶惊觉后
放下解脱 守成法师著 往昔有一比丘,因其爱欲资生之物,致使身虽办道,而心常贪婪,于此身心不克调摄之下,道业亦颇难迈进,虽迭经寒暑,仍然不得圣果。一日,在自我检讨时,深愧心为爱缚,意念不专,
福无厌足 守成法师著 佛在世时,忉利天主帝释,常常下界供养三宝。可是,于僧众中,唯有迦叶尊者,独不肯受。何以故?因迦叶尊者怜悯贫人,深感人于今世贫穷,皆因其前生悭贪不舍,设若今世再不布施,则来生更为穷苦。 由是,迦叶尊者专为贫人作造福因缘,故本愿但欲度贫穷人,始终专向贫者行乞。如稍有积赀之门户,尊者一概不往化斋,况大富大德天王帝释之供养。帝释早知迦叶尊者之本愿,但为供养尊者心切,于是帝释权作方便。携带饭囊与夫人俱下,化作一对贫穷夫妇,衣衫褴褛,以破
延寿之道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位罗汉比丘,收养一小沙弥。师知其寿命不久,却后七日,必定命终无疑。于是,师令其返回俗家,并嘱其过七日后再来。沙弥闻师之言,如获大赦,不疑有他,即便辞师归去。一
圣境难测守成法师著唐代宗大历年间,洛阳隐士李源,舍宅为慧林寺,请圆泽禅师住持。后源约圆泽至四川朝峨嵋,泽欲自长安经斜谷陆路而去,源坚欲自荆州沂峡水道而往。源虽不知泽之心事,而泽已知源心欲避长安功名嫌疑,故
恭敬长上 守成法师著 昔有大象、弥猴、小鸟同住于层峦森林之中,日久情生,彼此遂成莫逆之交。一日,聚欢于大树之下,乃相谓曰:我等交友,为时已久,迄今犹不识礼敬,洵为一大憾事。今会于此,各言谁
怨亲颠倒 守成法师著 舍卫国里有一婆罗门,家道颇为富饶。可是,心量偏狭,悭贪成性。平素不但一文不施舍,分毫不赈济,连每日三餐的时候,都将其门扇紧闭,惟恐乞丐登门求食。一日,烹鸡作馔,夫妇同
指上植福 守成法师著 往昔有一珠宝商主,平时不信有后世果报。某日约同行若干人,一齐入海取宝。讵料船行海中,忽然狂风大作,惊涛骇浪,各人已失神无主。经过许久日程,将预存口粮,皆已食尽,如是,于海中飘荡,险恶环生,加以数日大家未进饮食,精神早为之衰颓。俟风势稍弱时,商主至船头四顾,见已飘至一渺无人迹的荒岛旁边。 是时,商主独自一人舍舟登岛,到处寻求粮草,以救一群同伴。寻了半晌,别无所得,只见一白发修髯老人,于一大树下瞑目跏趺。商主近前打恭作揖,告之饥渴
维护常住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大寺院,住众师徒数百,昼讲夜禅,时不虚弃。于中有一苦行僧,听完说法后,在扬簸米糠、洮汰泥沙时,总是精勤系念,不忘用功,谓以净心扬簸不善,以禅净水洮汰不净。有日执炊,观火焚薪,念及无常迁逝,复速于是,蹲踞灶前,即寂然入定。开饭时至,维那往厨视之,见其已入禅定,火灭灰冷,众食不济。于是,维那往白上座。 上座云:此乃胜事,众宜忍之,慎勿惊触,听其自起。时过数日,行者方起,往上座前,具陈所证。上座止曰:尔向所言,皆我证境,而今
安贫乐道 时为民国初年间,有位金浊大师,是台州人。八岁,即于台州东门外延寿寺剃度,继于国清寺受戒。初出家时,其师教诵大悲咒,及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此后,即每日诵咒四十八遍,余时专持圣号,数十
莫言人过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甲乙二人行道,甲者素性纯朴,缄默雅驯,精勤道业,止作二持丝毫不犯。不但自律谨严,是凡大众共修之功课,从不旷缺,即使四大违和,而公私之行持,亦不懈惰。乙者则适得其
捷径法行 清朝有位道彻法师,钱塘人,出家于半山岭安隐寺。初参崇福与高昊诸长老,发明本有。已而专修净业,居杭州北门外四十里打饭桥,文殊庵中。结期闭关,室无长物,唯一几一单而已。甫数日,遽然得疾
一字之差 守成法师著 百丈和尚,凡上堂时,常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师遂问:面前立者是何人?老人云: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在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某甲对云:不落因果。由是,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俾脱野狐之报。师云:汝问可也。遂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云:某甲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恳请和尚,依亡僧事例。师令维那白槌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闻言
方便度人 守成法师著 忉利天主帝释,素与大梵天主亲善。一日,大梵天主兴高采烈底下至忉利天上共相游戏。时见帝释愁眉不展,闷闷不乐的样子。于是大梵天主问帝释说:何事扫兴,苦脸愁伤?帝释答说:你
昌茂禅师 清代有位昌茂禅师,字在经,绍兴人。年二十五,出家普陀积善堂。受戒后,诣鄮山舍利塔前,然指供佛。于是,行脚四方,遍参名山大善知识。晚年,住苏州松云庵,终身供奉阿弥陀佛,及地藏菩萨。见
牛云求聪 守成法师著 唐朝玄宗时代,有一比丘,名叫牛云。资性愚钝,少不聪慧。自愧业重福轻,障深智浅,遂即发心往诣山西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恳祈文殊加被,使其宿障消除,善根增长。 初至东台
念佛贵专 清代有一位圆融大师,字竺峰,俗姓姚,湖州清德人氏。年至二十,发心出家,薙染于杭州石屋巅烟霞寺,旋于昭庆律寺受具足戒,止持作犯,严守无缺。而笃好礼念,以往生净土,为其一生决定志愿。从
给事病人 守成法师著 佛在世时,有一长者,请佛及僧,时比丘皆前往赴斋,独佛未往应供。是凡佛不偕众赴斋者,有二因缘,一者欲与诸天说法,二者瞻视病僧。 是时佛知比丘,皆悉受请,于是即取钥匙,
河神受戒 江西鲟鱼嘴,其河最险,终日浪涛凶涌,惊骇异常,素有无风三尺浪之名。此地建有龙王庙一所,神最灵验,是凡商贾往来于该地者,必须宰杀牲畜以祷之,船始安然渡过。时至崇祯年间,有三昧律师,将
坚牢财库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商人,平生惨淡经营,日精月贮,计存金银数十余斤,心意快然,甚为重之。于是,想欲深藏地下,但恐屡居虫鼠而侵盗之。欲藏于草泽中,复恐狐狸野兽取之。欲藏于箱笼里,深恐水火而毁损之。欲藏于怀中,恒恐出入往还而遗失之。既不信任兄弟妻子,更不放心左邻右舍。如是日日计划,不卜如何为妙。 有一日,适逢寺会,四方八面善男信女,尽诣塔寺,烧香散花。是人见此,亦即随之而往,见塔寺前,有一大功德箱,善信人等,绕塔寺后,皆持金银宝物,投入箱中。
相互诳惑 守成法师著 从前印度有一土木工程师,技艺精巧,鬼斧神工。有一次,作一木女,端正无双,衣著严饰与世女无异,亦来亦去,亦能行酒侍客,唯不能言语。时有一画师,人皆称之画圣。木师闻之作好饮食,即请画师。画师既至,木师即使木女行酒擎食。画师不知,谓是真女,遂即邪思,念之不忘。 时日已暮,木师即留画师住夜,并留木女立侍其侧,便语客言:我先就寝,暂不奉陪。主人已去,木女立侍左右,客即呼之,而女不应,客谓此女羞涩,便以手牵之,始知是木女,知受主惑,深自愧
爱为祸魁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清信士,持戒清净,丝毫不犯。平时与一位已弃重担,生死永尽,逮得神通之罗汉僧亲善。未几,清信士卒染困疾,医药罔效。是时,其妇悲苦,终日愁肠,谓其夫言:卿我共为夫
身安道隆 守成法师著 佛五百弟子中,有二须菩提,一为解空第一须菩提,一为著好衣第一天须菩提,前出长者种,后出王者种。所谓天须菩提者;因其五百世中,常生天上,受胜妙乐,而今下生王家,食福自然,未曾匮乏。其出家后,因不惯佛制出家众之约身守节,粗衣恶食,草蓐为床等淡泊生活,意念退返王家。 一日,佛受波斯匿王请,天须菩提即诣佛所,辞退而还。阿难见此情况,即语之曰:君何辞意坚决,且住一夜,明日再论。天须菩提曰:尊者屋舍,尤为简陋,如何可止?且至白衣家一宿,明
因泡悟幻 守成法师著 昔有国王女,聪明伶俐,端正侏好,王爱之如掌上明珠。时天降雨,水上有泡,女见水泡,意甚爱恋,遂白王言:我欲得水上泡,以为华鬘。王告女曰:水泡不可执持,云何取得以为华鬘?女言:设不得泡,我当自杀。王闻女语,甚为忧虑,遂集全国巧师曰:汝等技艺工巧,靡事不通,而今速取水泡与我女作鬘,若不尔者,当斩汝等。巧师得王令后,如晴天霹雳,相互顾视,呆若木鸡。于中有一老匠言:我能取泡。王甚欣喜,即告女曰:今有一人堪任作鬘,汝可自往,躬自临视。女
藏六如龟 守成法师著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道人,常在河边用功学道,为时已经十二年之久,可是一颗心仍然放不下,所谓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静而意游,贪想不除,恒念六欲。如是走心散意,曾无一日宁
一偈得道 守成法师著 昔日佛在世的时候,有梵志兄弟五人,一名:耶奢,二名:无垢,三名:憍梵波提,四名:苏驮夷,五名:弗那。前四兄弟素性乐道,不慕名利。一日,四人议会,拟将一切家务和耕地,交
异熟果报 守成法师著 目连尊者有一胞弟,饶财多宝,库藏盈满,仆从奴婢,不可称计。有一天,目连告弟曰:闻卿悭嫉,不好惠施,我佛常说,若人惠施,获报无量。弟闻兄之开示后,即大行惠施,但其一面开
戒之在色 守成法师著 佛之弟子比丘尼中,智慧第一者,名曰:差摩。神通第一者,名曰:莲华鲜。二人各有德行,威神巍巍。于当时舍卫城中,有诸放逸淫乱之众,专为凶恶,不务正业。 一日,天气闷热,
息意为道 守成法师著 往昔印度有一国王,名多味象,心性柔和,奉事婆罗门教。一日,其王忽然大发善心,欲大布施,遂倾国库藏,积七宝如山,亲手施与,凡有来乞者,每人一撮而去,如是数日,其所积之七
七步迎王 守成法师著 佛弟子中宾头卢尊者,本为优填王之臣,因其平素志心乐道,精勤苦行,王即放其出家。尊者出家后,直接受佛之教诫,加以自己用功心切,不久即得阿罗汉果。王本信佛,常往城外寺中参
诵经要法 守成法师著 隋开皇初年间,杨州有一僧,一生别无他事,以专诵《涅槃经》为恒课。人皆称他:涅槃僧。因逐日持诵,久之则经文烂熟,句义亦能肤解,自以为无师自通,乃诵经工夫所致,于是我慢自矜,讥嫌他人。 未久,耳闻歧州东山下某寺中有一沙弥,以常诵《观世音经》为密行。心想彼虽沙弥,诵观音经,堪称志同道合,暇时定当走访,试彼工夫如何。不料事出奇特,二人竟于同日暴毙。由是,二人俱同至阎罗王所,王设金色高座,严净非常,请沙弥坐之,恭敬供养。次敷银座,与涅槃
那律天眼 阿那律于佛弟子中之所以称天眼第一者,乃因佛为大会群众说法时,那律坐眠,佛见而呵之曰:‘今如来说法,汝为何而眠?夫眠者,心意闭塞,与死何异?’自此那律即发大惭愧,克心自誓,
应机设化 守成法师著 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之须菩提,一天问佛:大菩萨乃为善根成就者,云何犹作畜生身?佛言:菩萨实为善根成就,有福德者,但为利益众生,故现受畜生形。然而,虽受畜生形,并无畜生之罪业。同时,菩萨现身于畜生中,照常仍然慈愍怨贼,见有怨贼来害,不但不加以报复,并如其所愿而兴爱念供给一切。 如菩萨本身作六牙白象时,猎师以毒箭射中象之胸部,尔时,菩萨象鼻,拥抱猎师,不令余象趁虚加害。一面语雌象言:汝为菩萨妇,不可因此而生恶念,是猎师乃因烦恼而作此
念佛立化 守成法师著 清代浙江省镇海县,有一位良修大师,未出家时,曾供职镇江信局,为人忠诚朴实,大公无私,颇得上司信服。一日,有感尘世扰攘,万物无常。因此,贸然辞职,往诣金陵宝华山,九莲峰
精诚相感 昔时印度有一伽蓝,名一松寺,于中止学之僧众,常近二百人左右。去寺不远,有一优婆夷,博学多闻,深信三宝。逐日往寺,依次恭请一比丘,就舍供养,从头至竟,周而复始。其有往者,优婆夷定于斋讫,请求开示法要。由是浅学寡识者,每不喜往应供。 时有一老比丘,名摩诃卢,因晚作沙门,一无所知。可是,威仪齐整,动止安庠。优婆夷见其动静庠序,谓是大智慧者,方有此仪表。遂即礼请供养,食毕施设高座,恭请说法。摩诃卢上座后,因实无所知,无从说起,于此窘迫之时,自惭
无常通信 守成法师著 从前有一个富翁,终年为钱财忙碌,虽年近古稀,但从不念及有一日无常到来,好像无常与他不发生关系似的。一日,这位富翁,正在手把算盘,为钱计较的时候,忽然无疾而终。这位富翁
至性无定 从前有一国王,养有一只白象,如有国民犯科,被判死罪者,即绑赴刑场,令象蹋杀。如是日久,白象成习,恶性大为猛烈,见有押赴刑场之罪人,象即自动将此犯人蹋成肉浆,其刑之惨,实不忍睹。有一
愚者一得 佛弟子中,根性顽钝,薄德下才者,当以槃特比丘为第一。佛令五百罗汉,日日教之,三年之中,未得一偈。大众见其愚笨若此,亦即置之不理。最后由佛授与一偈,并为之加以解说偈义。终因佛之威德加被,及自己精励苦行,未久,即霍然心开,得罗汉道。 有一天,国王波斯匿,敬设斋筵,恭迎佛及僧众,光临应供。佛因槃特比丘,素以愚騃见称,今为欲现其威神,所以佛即与钵令持,随后而行。至王宫门,佛及僧众,悉皆而入,唯槃特比丘被守门卫士阻挡,并讥诮之曰:卿为沙门,一偈不
有无相争 从前有甲乙二僧,一为参禅。一为念佛。有一天,二人偶于途中相见,甲僧参,禅者道:本来无佛,无可念者,佛之一字,我不喜闻。乙僧念佛者道: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二人正在执有执无,争论不已之际,忽有少年,从旁经过,耳闻二僧,论理未圆,遂语二僧曰:刚闻两师所言,皆徐六担板耳(意即见理未周,犹如力夫负板,唯见前方,而不见左右也)。二僧叱曰:尔乃一俗士,安知佛法。 少年曰:诚然我乃俗士,然以俗事为喻而知佛法也。我本一梨园之
心忘罪灭 昔有外道婆罗门妇,名曰:提韦。因夫亡而家贫,自念孤苦穷窘,命途多舛。于是,欲自焚身,禁祀天神,愿求当来,福报胜今。时有沙门,名曰:辩才。见其愚痴无智,妄举轻身,遂教化提韦女曰:譬如有牛,厌患驾车,欲脱其苦,当使车坏。然而,了知前车若坏,续得后车轭其项领,宿业所感,罪未毕故。 人亦如是,假令烧坏百千万身,因罪业因缘,犹相续不灭。如阿鼻狱,烧诸罪人,一日一夜,万死万生,过一劫已,其罪方毕。况复汝今一次烧身,欲求灭罪,无异蒸沙成饭,缘木求鱼,
因果不爽 佛在世时,有一贾客,名弗迦沙。某日因事,入罗阅城,刚行至城门内,迎面来一狂牛,无故被牛抵死。是时牛主,眼见撞下大祸,心生怖畏,于是廉价速将牛卖出。买主得牛后,于欣喜之下,牵牛往河边饮水,不料牛自后面,复抵杀之。死者家属,哀伤异常,遂将牛屠宰,零售其肉,以泄怨恨。于售肉之间,有一农夫,买其头去,途中息足树下,将牛头暂挂树上,须叟绳断头落,农夫亦被其角刺而亡。一牛抵杀三人,众以为奇闻。 未久,此事传至国王瓶沙耳边,王亦以为奇特,即以此事问佛
虔施多福 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一妇人,某日虔诚恳挚的奉施佛一钵饭,佛遂记其福德甚多。其夫在傍,听到佛的说话,心中顿起疑念,以为布施一饭岂能得福如是?时佛知其所念,即对他说:汝见过尼拘陀树否(此树生于印度)?见过,世尊啊!该树高有四五丈许,结实每数万斛。佛又问:其核大小?答曰:仅如芥子。佛遂开示他说:地本无心,下一芥子,尚能于每年收数万斛的果实。况人既有心,又能至诚奉施如来一钵饭呢?由是夫妇二人皆疑团冰释,心开意解了。 按:现代人布施财物于三宝门中,
死不可避 从前佛在世时,王舍城中有梵志兄弟四人,均已各得五通。一日,各人自知再过七日,皆当命尽,于是,大家聚首,商讨治死之方法。因为凡得五通者,其力量能移山住流,手扪日月,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或现大身,或现小身,甚至反覆天地,靡所不能。梵志自以为神通广大,宁当不能避此一死。一人言:我入大海,上不出现,下不至底,无常杀鬼,安知我处。一人言:我入须弥山中,还合其表,令无出现,鬼使神差,无奈我何。一人言:我当轻举,隐虚空中,届时无常,寻我不得。一人言:
方便教化 众生有种种根性和好乐,而佛法亦有种种教化的不同,若执定方来医变症。势必难收效果。有一种顽强根性的众生,在外表看来似难感化,若遇明眼人大善知识识得其有善根潜伏著,不妨使用强硬的手段来方便教化,令其改邪归正而得到佛法的薰沐。这里有个劫贼恶奴的故事,写在下面,以供读者赏识。 从前佛在世的时候,舍卫城中有一愚人,名叫恶奴,平素不务正业,专以劫夺他人之财物来过生活。时有一比丘,常在冢间坐禅行道。一日,乞食时至,于是,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时有长者,见
《千年菩提路》将以寺庙的兴衰、人物的命运、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脉传承为线索,勾勒中国佛教2000年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主要内容涉及32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德高僧。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1、泥泞路上。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很久以前,有一位经验丰富而睿智的老师想要向他的一个学生传授获得成功并且快乐生活的秘诀。为了教授这门重要的课程,他决定带着他的学生长途跋涉,去一个最贫穷的山村看一看。最后他们到达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子,在这里两个人看到了一个最为矮小?最为破旧的房子。
丈夫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我们便住在这所学校里。这天,一个女学生来敲门,跟在她身后的是一位中年人,从眉目上看,显然是女学生的父亲。进屋来,父女俩拘谨地坐下。他们并没有什么事,只是父亲特地骑自行车从八十多里以外的家来看看读高中的女儿。“顺便来瞅瞅老师。”父亲说,“农村没什么鲜货,只拿了十几个新下的鸡蛋。”说着,从肩上挎的布兜里颤巍巍地往外掏。布兜里装了很多糠,裹了十几个鸡蛋。显然,他做得很精心,生怕鸡蛋被挤破。
妻子躺在丈夫身边说:“哎!我说,你爹现在这样我可不伺候了,你看看一转身的功夫又拉满床。”丈夫心烦的翻了一下身说:“这还不都赖你,开始生病就应该送医院,你偏舍不得钱现在倒好……哼!”妻子腾一下坐起来,掀起丈夫的被子嚷嚷道:“你还赖我?你要是有能耐是个百万富翁别说送你爹去医院了,你就是请百八十个特护天天伺候你爹我都没意见。”
有一位高僧酷爱陶壶,听说哪里有好壶,不管路途多远他都会前往鉴赏,如果中意,花再多钱他也舍得。在他所收集的茶壶中,最中意一只龙头壶。一日,一个久未见面的好友前来拜访,他拿出这只龙头壶泡茶招待他。朋友对这只茶壶赞不绝口,
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他,追了很久仍没有捉到。牧羊人看到此种情景,讥笑猎狗说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得快得多。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跑的是完全不同的!我仅为了一顿饭而跑,他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
很多佛理故事,都是用简单的生活细节来点醒世人。1、求人不如求己2、一切皆空3、你且看他4、悟性如光5、送一轮明月6、修佛7、心境8、礼物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媾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缍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有一个年轻的和尚在化缘回来的路上被蒙面人绑架了,双手被死死地捆在身后,双脚也被绑得牢牢的,站都无法站起来;后来,眼也被蒙上了,嘴也被堵住了,关进一间湿漉漉的屋子里。
曾35次创造世界纪录的俄罗斯撑杆跳高运动员布勃卡的教练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记住,先让你的心从杆上‘跳’过去,你的身体就一定会跟着一跃而过。”突破心理障碍,才能超越自己。着名心理学大师卡耐基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箴言就是:我想赢,我一定赢;结果我又赢了。
有两个和尚,一个很贫穷,一个很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呢?”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地打量了一番穷和尚后,禁不住大笑起来。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
我们在无休止的忙碌中,肩头上的担子也一天比一天沉重。于是,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那个红尘中的角色,便只能理所当然地、全身心地去继续奔波,继续操劳。就像是一匹负重的老马,面对生活这驾笨重的大车,除了使劲拖曳,别无选择。
今天,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只长颈鹿在草原上漫步,踩到了一块玻璃,滑了一下,结果长颈鹿大怒:这是什么东西?它一下就把玻璃踢了出去。玻璃碎了,长颈鹿的脚也因此受了伤,流了很多血。
乌鸦有一天嘴里叼了一块肉,狐狸就走过来赞叹这只乌鸦:“你的歌声如此美妙,我渴望已久地想倾听你一展歌喉,哎呀!希望你给我机会……”这只乌鸦给忽悠蒙了,一张嘴肉掉下来了。原来狐狸不是为了赞叹它,是为了它嘴里的那块肉。
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很自私?以自己的喜好去主宰别人的生活,却没有想过别人是不是愿意。而当你懂得理解、尊重、理解时,得到的往往会更多。
这天,到了吃饭时间,大师兄悟修说:“师父,这是您的三个馒头,悟简,这是你的一个馒头。”这时悟简说:“为什么师父跟大师兄都是三个馒头,而我只有一个啊?不行,我也要三个馒头。”
从前有个人名字叫“恶者”,他剃发出家后常有同门对着他说:“法友恶者来呀!”“法友恶者给我站住!”恶者听了总觉得不是滋味,于是他就去请教一位尊者,看看怎样改用一个吉利、祥和的名字。这位尊者对他说:“我的法友,名字只是一种符号,仅想从名字上得到吉祥是不可能的,我还是希望你用原来的名字,不要随便改。”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理: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考验,否则就会友谊不长久。
有个很出名的画家,有一天他想画佛和魔鬼。但是在现实中找不到他们的原形,他的脑子里怎么也想像不出他们的样子,所以很着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寺院朝拜,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和尚,他身上的那种气质深深地吸引了画家。于是他就去找那个和尚,向他许诺重金,条件是他给画家作一回模特。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