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

宗派流源 | 作者: [投稿]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称“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缘觉乘”的统称。“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

  

小乘佛教-简介

  小乘法门,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要注意的是:小乘佛教并非指古印度所有的部派佛教,古印度各个部派佛教记载中,都有很多大乘思想和教法.上座部中也有很多大乘教法的部派,称为大乘上座部.大众部中更传承了很多大乘教法.公元前一世纪大乘佛教超过小乘成为佛教主流,却不能说之前的就都是小乘!

小乘佛教-经典传

  在中国,大小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中国的。中国汉传佛教的十三大宗派中,也有专门的多个小乘宗派:[田比]昙宗、成实宗、俱舍宗等宗派。古印度的经量部传承到中国成为成实宗,有部的一些经典传承到中国成为俱舍宗等。 中国最早流行的禅数学以及此后的[田比]昙学、成实宗、俱舍宗等,均属小乘类。不过,这些小乘部派在中国很快就衰落了。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依据。目前,中国全面保留的古印度大陆各派的小乘经典也非常丰富。 律藏方面,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基矗中国现存仅小乘律典,就函盖了众多古印度宗派:《五分律》为传承自古印度(化地部)、《四分律》为(法藏部)、《摩诃僧祗律》为(大众部)、《十诵律》为(说一切有部)以及属南方上座部的《善见律毗婆沙》等。可见中国全面继承保存古印度经典之状况。

  小乘经藏,现存较完整保留的南传佛教巴利文阿含经(公元前19~27年斯里兰卡大寺僧人用僧加罗语写出,公元5世纪觉音翻译成巴利语)其中的《长》、《中》、《相应》、《增支》、《蟹五部 ,前四部汉译经典相应此四部,内容大致相同:《长阿含》传承自古印度法藏部;《中阿含》属一切有部;《杂阿含》属正统一切有部;《增一阿含》属早期大众部集结。尤其汉传的增一阿含经,有学者考证认为其属于较好保存了早期大众部集结(即所谓第一次集结之窟外集结)的经典。至于小乘论藏,7世纪玄奘在印度学过大众部的阿毗达磨论。巴利文系及汉译说一切有部都有近似的七部论书。汉传各个部派的论书翻译保存的也很多。

佛教的流传

  佛教发展于印度,阿育王时代派遣多位法师向各地和国外传播发展,逐渐在各地形成了不同部派。按照流传线路来看,基本可分两个方向。古印度大陆的各个部派,向北方流传的,陆路的经过中亚细传到中国内地,或海路从印度南方传到中国的南方再传往中原一带,形成汉传佛教。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晚些传入西藏地区的成为藏传佛教。以上为北传佛教;另一个部派铜碟部,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南传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释使用巴利语,故又称巴利佛教。如就所属部派来廛,凡是信仰南传佛法及皈依教团的,都可称为南传佛教,如盛行中国云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佛寺
佛寺

  印度本土的佛教各个部派,在公元前后开始由印度向北方和东方经过陆地和南洋传入中国,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同期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大量由梵文译作中文的佛经,当中以安世高译出大量小乘佛经。这些佛经为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著重要的影响。但不久小乘佛教各派在中国即衰落。而大乘佛教在中国却获得了辉煌的实践与发展,隋唐时代中国已取代印度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目前,中国保留的佛教三藏经典也是最完善的。

  另一方面,佛教亦传至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传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佛法传入锡兰(古斯里兰卡)的孔雀王朝。此后,锡兰僧团出现分化,除修行小乘佛法的大寺上座部一派外,还有修行大乘佛法的无畏山寺上座部一派,两派出现激烈斗争。公元前19~27年,锡兰的大寺派僧人用僧加罗语写出了南传的五部阿含经。公元5~6世纪,觉音尊者将其翻译成巴利语,此即现在的南传阿含圣典[2]。随后的历史中,在皇室的偏好下,斯里兰卡佛教最终为大寺一派所统一。至缅甸阿努罗陀王朝时期,其势力使小乘佛教渗入暹罗北部和中部地区。经过锡兰於12世纪举行第七次结集,整顿佛教教团,使上座部佛教于锡兰臻于隆盛,期后透过比丘学习,传返暹罗,促使当时素可泰王朝倾向小乘佛教。现今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有很多上座部佛教(当地教徒对小乘佛教的称谓)教徒,当中泰国的上座部佛教徒占该国佛教徒的90%。

佛教分类概说

  按流传路径和传播方向分类:南传和北传佛教,即上节所说的内容。此分类方法一般为南传国家采用。

  按三乘菩提的发心和所求果位分类:三乘菩提教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按照五乘教法分:“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

  按经典使用语言和所在地区分类:分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以巴利语为经典载体,传播地区主要在东南亚的泰国、缅甸为核心地区。汉传佛教以汉语为经典载体,传播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大部(不含西藏)、台湾和港澳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区域,涵盖了东亚最发达经济区。藏传佛教以藏语为经典载体,传播地区以中国西藏及周边和蒙古。其中的汉传佛教传承了古印度大陆各个部派的主流教法,其所影响地区不仅地域宽广,人口众多,且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在全世界都举足轻重。到了隋唐时代,中国已取代印度而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按照佛法流传时期分类:正法,像法和末法时期。大乘佛经上记载:所谓正法(一说五百年)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 按照经典记载来看,此是指本期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在南阎浮提的传承情况而言。

  早期的汉地佛教是从西域,也就是从北印度这一带地区,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在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就是在现在的西安、洛阳一带,由于这一条路线,是从印度往北,然后再往东传的,所以通常我们把沿这一条路线传播的佛教称为北传佛教。由于大乘佛教是在中国汉地发扬光大的,所以又可以称为汉传佛教,由于汉传佛教所使用的语言是以汉语为主,我们也称之为汉语系佛教。后来,汉传佛教又往东再传到了韩国,也就是当时的高丽、百济、新罗,之后又再传到了日本。例如在唐朝的时候,有很多遣唐使,这些人到中国当时的首都长安学习佛法,后来中国汉地的佛教又往南传到了越南一带。所以现在汉传佛教既包括了中国内地,也包括了韩国、日本、越南这一带,这都属于大乘佛教的区域。

  佛教传入藏地,是在佛灭一千一百年左右,一直到一千六百年,也就是说,藏传佛教开始传播的时候,相当于中国的唐代。那个时候已经佛灭一千多年了,在印度本土的佛教已经发展成大乘密教。所以藏传佛教带有很浓厚的密教色彩,崇尚念咒、火供、护摩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印度佛教发展到晚期阶段的情形。当时的佛教越过了喜玛拉雅山,传到了西藏,所以称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接受的是从佛灭一千一百年一直到一千六百年,这段期间的佛法,所以藏传佛教跟现在的汉地佛教有很大的区别,跟南传上座部佛教有更大的区别。

  汉传佛教接受的是以大乘为主的佛教。大乘佛教主张行菩萨道,要普渡众生,强调圆融、慈悲、方便,形成了汉地佛教。当大乘佛教传到了韩国和日本,又多了一些当地的地方色彩。传到藏地的佛教也是这样,在西藏原先有一种类似于原始多神崇拜的苯教(Bonpo)。当大乘密教传到了西藏之后,大量地吸收了当地的信仰因素,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藏传佛教。例如:莲华生大士Padmasambhava,他从乌仗那(梵文Uddiyaya,Udyana)那边进藏的时候,一路都是显现神通,然后把当地那些山神都收为佛教的护法神,藏传佛教非常注重供护法神。但是我们再看汉传佛教,虽然也有一些敬拜鬼神的仪式,但是比起藏传佛教来说,就要逊色得多。在南传佛教,那些南传的僧人连天人、鬼神,都不合掌、不崇拜。又比如藏传佛教有很庞大的神佛体系,除了诸佛、菩萨之外,还有金刚、明王、度母、空行母,有各派的祖师、护法神等等,多不胜数,但是在汉传佛教,虽然也崇拜诸佛、菩萨、祖师,但是却没有那么多的金刚、度母、空行母等等。

南传经典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在公元前第三世纪后期,印度阿育王(公元前269~232)护持佛教,举行第三次结集后,向外地派遣九个传教僧团,其中一支由摩哂陀领导至斯里兰卡(于公元前247年顷),使上座部佛教在斯国弘扬,并在首都阿耨罗陀(Anura(-)dhapura)建造大寺(Maha(-)viha(-)ra)供养僧团,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不久,阿育王出家的女儿僧加密多比丘尼,也受邀请带着菩提树分枝到达斯国,成立比丘尼僧团。以后佛教二百年的发展,都以大寺教团为中心。

  印度佛教第三次结集,才用文字记录过去一向口诵心记的三藏。摩哂陀领导的僧团至斯国传教时,传说携有巴利文三藏。但已失传。之后,斯国比丘用僧伽罗语为巴利三藏写注释或义疏,这可能是为了便利不懂得巴利文佛法的人,或当时斯国比丘不能以巴利文注疏三藏,而且将原巴利三藏译成僧伽罗语书写下来(公元前19~27年)。所以现存南传巴利三藏之注释义疏等,是被伟大的觉音论师至斯国后,领导还原译成巴利文的。

  公元400~430年顷,觉音论师至斯里兰卡大寺求学,著《清净道论》,是三藏注释的纲要书,其后更领导注释巴利三藏。同时代的佛授及稍后护法二人,继续注释巴利三藏未完成的部分,奠定了大寺派复兴教学的基础,影响最为深远,而形成日后及今日流传的南传上座部佛教。

  佛灭后数百年,经典是靠记忆和口传。但圣典的主要部分,约在佛灭后二百年中便已编集完成。因为有一值得注意的事实:阿育王是最为僧伽们所赞扬的,但在三藏经典中,完全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上座部巴利三藏的内容及形式,更无可疑是在阿育王时已成立。幸得上座部佛教早传入斯里兰卡,巴利三藏及注释等才能保存流传。

小乘佛教-结语

  

南北传的法与律固然有许多共通点,但是差异乃至相左之处也不少,尤其在法的方面。北传佛教的特色是兼融并蓄;弘法者只要说得圆融无碍,不妨博引各派教法。 南传佛教的特色则是保守传统;弘法者必须谨守在固有教义的范畴内作解释,不能掺杂其它思想。正由于南传佛教的保守作风,才使佛陀的教法得以依样传承、 不变质。如果南传佛教徒放弃传统作法,开始融合其它宗派思想,其传递下去的教法就会开始走样,后世的人也就品尝不到佛陀教法的原味了。

  譬如有人喜欢喝鲜乳,有人喜欢喝调味乳。当这两种乳品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冰柜时,喜欢喝鲜乳的人到存放鲜乳的冰柜,取出标有鲜乳字样的瓶罐,就能品尝到鲜乳 的美味;喜欢喝调味乳的人之情况亦然。现在若有人将两冰柜里的乳品掺杂放置,并且将瓶罐上的字样一律改为「乳」,后来的人将会混淆不清:当他在鲜乳冰柜中 喝到调味乳时,会误以为那是鲜乳的滋味;当他在调味乳的冰柜中喝到鲜乳时,会误以为调味乳的滋味就是那样。更严重的情况是当有人把所有瓶罐打开,将两种乳 品完全混合,然后再分装成罐。这时全部乳品都变成调味乳,后来的人再也品尝不到鲜乳的原味了。将南北传的教法放在同一本书中就好比是将两种乳品掺杂放置, 将南北传的教法混在一起解释就好比是将两种乳品完全混合,弘扬南传佛法者绝不应如此做。

  南北传佛法若分开弘扬,则求法者可各随喜好而得到个中真味。反之,若将南北传佛法互相掺杂,则造成求法者混淆迷惑,难以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南北传佛法。更进 一步,若将南北传佛法完全混合,则南传佛法原味尽失,求法者无从领略其真义,更别说依循法义而实修、证悟、解脱了。届时南传佛法即名存而实亡,那将是佛教 界及追求解脱者的大损失。

  现世不乏出身南传而却足跨南北、高唱融通的「圆融大师」。如此之人实在与上述譬喻中将两种乳品掺杂乃至混合之人无异,自以为圆融无碍,其实是在制造混淆, 导致迷惑。如此含浑笼统、不知明辨青红皂白的乡愿作法终将为南传佛法带来祸害。在此笔者相信马国倡印者并非真有如此之意图,其作为乃是无心之失。然而切念 此风不可长,又其所用题材正是笔者的译作,故有责任在此指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本文并无指责之意,更何况实在也没有理由指责,因为笔者在原译作书后并未 声明不得与其它内容合订,而只是标注「欢迎翻印,请勿添减本书内容」,而倡印者确实也依文遵行了。提供这次经验给众读者的另一个用意是:今后若欲出版书 册,请熟虑如何做才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笔者先学北传,后来改学南传,志在品尝佛陀教法的原味。幸好这时南北传教法还截然可分,令笔者有所比较、抉择,并且感到必须为法尽力。依笔者浅见,南传佛 教徒有责任将佛陀的原始教法完整无杂地传递给后世;其作法既不是与其它宗派互相对立,也不是互相融合,而是和平相处,各弘其道。深盼有志者共勉奋励,令正 法久住,众生离苦。

热门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