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径山万寿寺
浙江径山万寿寺,位于余杭,距杭州城约 60公里,有20多公里的盘山路,一路公路都修建的很不错。寺院位于山顶,自古被列入“五山十刹”,江南十大名刹之一,在国内外特别是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佛教界有很大影响。万寿禅寺始建于唐中和年间(881-884),五代吴越钱王缪题额为“吴兴正真禅院”。宋嘉泰间(1201-1204)曾改为“妙觉寺”。南宋宁宗(1195-1224)御定全国禅寺最高等级为“五山十刹”,万寿禅寺列十刹第二。元末万寿寺毁于兵火。正印和尚劝募重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建成。据清咸丰《乌程县志》载:重建后万寿寺,建有法堂五间,僧堂七间。又作库楼、香积橱、青山堂、梅檀林、蒙堂、选僧堂等,以后又增建观音殿。明洪武三年(1370)又重建。文革期间,寺院、佛像、石刻等均被破坏。1984年,万寿寺开始重建,1997年,千手观音塑成。1996年大雄宝殿建成。万寿寺又恢复成为江南名刹,佛教圣地。上世纪80年代重修,盛唐时径山寺有殿宇楼阁数千,僧人3000余,位尊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南宋时日本僧人将径山寺禅宗茶道随佛教典章带回日本,即今日日本茶道之源。当地产的径山茶,非常有名,也非常清香。
径山万寿禅寺自法钦开山至民国时期,共历八次毁建,二次大修,至民国廿二年(1933年)由本沅法师重建,已是第八次重建,但“所复原远非旧观”,一次比一次衰落。原有明朝时正德十六房,民国时大多已不复存在,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前后,只剩下妙喜、梅谷、松沅三房。1949年后,径山万寿禅寺因年久失修,逐渐倾圮,:文革“时进一步受到破坏,原有寺院荡然无存。“文革”后,为保护永乐大钟曾造过钟楼,并将三尊铁佛和“历代祖师名衔”石碑供于钟楼。1991年钟楼失火被毁,仅剩寺前宋孝宗御碑,。经海内外佛徒信众和旅游者倡议,由政府批准,经佛教协会筹划,后又重建。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宋钦宗曾赐“紫衣”和“佛是”之号的宗杲由宰相张浚荐举住持径山。宗杲参学先师语录公案,在径山提倡“看话禅”为求法入门,其说法“纵横踔厉,易于接引”,由此道法特盛,史称他为“划时代禅匠”。隆庆元年(1163年)宋孝宗即位,即召见年已78岁的宗杲,赐号“大慧禅师”;当年宗杲圆寂后,又追谥为“普觉禅师”,大慧宗杲遗著甚多,他的弟子蕴闻曾编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30卷等,宗杲弟子九十馀人中有不少名僧,如真歇清了、普慈爱蕴闻、佛照得德光等先后在径山继席,而都成为佛学研究有素的高僧,南宋之初,宋高宗赵构曾慕名上径山赏景参佛。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偕显仁皇后登径山时,将径山改名为“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并亲书寺额,拨内帑建千佛阁,由此,径山寺名闻海参内外,不少名僧上山升坐讲法,交流禅宗教观,特别是临济宗杨岐派六蒙庵元聪住持该寺时,佛徒信众,云集径山,日本等国佛徒也慕名前来求法,成为宏扬临济宗的祖庭之一。在宋宁宗、宋理宗两朝期间,相隔不过四十多年,径山万寿禅寺连遭火灾,三毁三建。如庆元五年(1199年年仲冬,火起龙堂,四百多年营建的寺宇尽付灰烬,幸赖如庵蒙聪享有盛名,经各方募化,“日役千辈“,才于嘉泰元报(1201 年)得以重建。随后由嘉泰三年(1203年)由显谟阁直学士楼论撰写《径山兴盛万寿禅寺记》,燕于当年连同宋孝宗所书寺额——并勒右立于寺前含晖亭,称之为“孝御碑”,历七百九十年,至今亭圮碑残,古迹犹存,此后,此后又绍定六年报1233年)、淳祐二年(1242年)二次大火,殿宇尽毁,均由住持高僧无准师范发起募化,先后于嘉熙元年(1237年)和淳祐五年(1245年)重修,但其规模远非昔比。
径山万寿禅寺由于高僧弘法,影响深远。南宋嘉定年间,评定佛教禅院名刹时,径山万寿禅寺被定为禅宗“五山十刹这首“,居灵隐、净慈、天童、育王之前,由此名扬四海,成为”东南第一禅院”。南宋末期,临济宗成批禅僧以亡宋之痛,纷纷东渡日本,在日本佛教界自成系统,临济杨岐派自此广传海外,成为日本佛教禅宗三大宗派之一。入元以后,径山寺日渐衰落,元初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七年(1280年),经历两次火焚,均由第四十三代住持云峰妙高全力修复。元末至正元间,又由战乱,径山万寿禅寺再次毁于兵火。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兴佛,令各地重建寺院,征集各僧校点佛经。但此时径山万寿禅寺已趋于衰落,虽重建部分寺宇,却无名僧应召入京。为整顿佛教,明太祖曾命名各地僧徒讲习“三经”:《心经》、《金刚经》、《楞伽经》,并命名呆庵普荘(1347——1340年)等到各名山讲经,专程来径山讲解“ 三经”。明万历年间,高僧紫柏在五台山以明《北藏》为基础,校明《南藏》,刊刻方册《大藏经》,因北方寒苦,特移至径山,而此时径山万寿禅寺已经衰落,紫柏等人只能移入径山寂照庵继续刊刻,被称为《径山藏》(即《明藏》万历版)。在此期间,径山万寿禅寺大殿出现倾颓,也由紫柏发起邀集富绅集资整修。据史载,清圣祖玄烨崇佛,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起五巡江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他第四次南巡时,顺道上径山,由松沅房僧人白峰世鉴迎驾奏对,玄烨亲书“香云禅寺”四字,改悬寺额。据说,乾隆帝弘历在六下江南中也曾到过径山。
普照寺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椴楼为中轴线,组成四进式院落东西配以展庑、禅房、花园等。山门前高台砌筑,石狮列峙。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西北城上嵌碑碣8砖;东北墙下立着明、清时重修碑。
广西南宁天宁寺“先有天宁寺,后有南宁城”,历史悠久的天宁古寺,前身为始建于唐朝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龙兴寺,是南宁创建年代最早的佛敦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280年的历史了。
据清代《宜宾县志》和《叙州府志》载:千佛台,于中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开凿,并先后在千佛台上建千佛殿、观音殿。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始建佛祖寺。时香火鼎盛,成为蜀南佛教丛林。北宋黄庭坚留有“
安国寺俗名北寺。在县治西北二百五十步。唐开元元年(713)建。初名镇国海昌院。(安国寺志:会昌初〈841〉莲花涌地而出,僧法昕乃於放生池废址肇葺禅居,延齐安国常主院焉)。会昌五年(845)废。大中四年(
般若寺是都江堰市城北胜境之一 ,坐落在丹凤山南麓,始建于明代宣德四年,明末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有僧海林,自郫县金龙寺来开山修葺,又得楚僧东影飞锡于斯,募资纠工,于雍正四年重修殿宇。
广福寺,亦称“庄子沟寺”、“光福寺”。位于川口镇西北13公里处,在今北山乡西北4.5公里的庄子沟村。建于民国五年(1916),主寺莲花台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庙会,请来数僧念经。1958年有殿堂3间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
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也叫九江真如寺,真如寺位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云居山真如寺,因山峰常年云蒸霞蔚,李唐后改称云居山真如寺。古往今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称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