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
  • 辟支佛 辟支佛

    辟支佛(佛教解释)  辟支佛,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陀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辟支佛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

  • 比丘戒 比丘戒

      比丘戒,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盘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

  • 跪羊图 跪羊图

    跪羊图  《跪羊图》是一首网络佛教歌曲,词曲作者是台湾音乐家李子恒。  歌曲教化世人知感恩行孝道。曲调清新,童音澄澈,女声清脆,加之男声和唱,令人内心宁静,同时又有至诚至真的感动缓缓流动。跪羊图&nbs

  • 大悲水 大悲水

    大悲水(佛教解释)  大悲水的用途十分广泛,举凡举行一切佛教仪式,或有人生病,都可以用大悲水清洁坛场或用于饮用。而效果往往不可思议。印光大师在闭关中,也常常诵念大悲咒加持大米和净水,施舍给有病的人们,甚

  • 佛顶骨 佛顶骨

    佛顶骨(佛教解释)  佛顶骨(佛顶骨舍利)指的是释迦牟尼的头顶骨,全世界上仅存一块,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为一块周长35厘米、直径10厘米、颜色黄白、有清晰发孔的完整头骨。  南京大报恩寺出土的阿育王

  • 净观 净观

    净观(佛教解释)  净观:谓观佛相好,如十六观经所说故。  众生无始秽垢,遍一切法如油入面,似金在矿。修净业者当加种种观行,磨炼习气(真正宗通说通)成就白法,建立信心。净观   一,净观。谓观

  • 戒定慧 戒定慧

    戒定慧(佛教解释)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

  • 命相 命相

    命相  命相:【拼音】mìng xiāng 【解释】命运与相貌。 1.命令三公。 2.指任命宰相。 3.命运与相貌。 4.指"八字",命数。 5.相命,算命。 八字命理学由北宋徐子平先师创立,在其之

  • 白骨观 白骨观

    白骨观(佛教解释)  白骨观是佛家修持法之一,为佛教五门禅法之一种,通常由不净观、白骨观、白骨生肌和白骨流光四步组成。主要的目的是息灭对色身的贪恋。简介  佛法的的修持讲色空不二,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实

  • 数息观 数息观

    数息观(佛教解释)  数息观在印度话是安那般那,为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由于此观法对治散和不净观(对治贪欲)一样很有力,所以被称为“二甘露门” 这两个甘露之门可以让我们获得禅定,同时,如法的思维

  • 第六识 第六识

    第六识(佛教解释)  佛学术语, 第六意识也。第六识  第六识又叫意识,在八个识当中,它的活动范围最宽,活动力量最强。它有时和前五识一起,对外在的境界起着种种分别;有时单独向内起着种种分别。由于从属于六

  • 地藏七 地藏七

    地藏七(佛教解释)  地藏七属于佛教净土法门,以念佛为正行,以吃素、诵《地藏经》、忏悔、放生、行善为助行,通通都是为了积累善根福德因缘,通通是为了培植净业三福,最终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同时,依地藏菩萨

  • 戒邪淫 戒邪淫

    戒邪淫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禁止的性行为,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三种定义:1、婚外恋、婚外情、婚外通奸可以被认为是邪淫。例如:除了夫妻之间的房事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

  • 舍利子 舍利子

    舍利子 (佛陀涅盘火化结晶体  舍利是梵语?arīra的音译,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  舍利的

  •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佛教解释)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又称四弘誓、四弘愿行、四弘行愿、四弘愿。略称四弘,或称总愿。  (术语)梵语僧那,译曰誓愿。诸佛有总愿别愿,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

  • 烧香 烧香

      烧香(佛教解释)  烧香,原指敬神礼佛的一种仪式。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表示诚敬。有的时候,烧香是为了取其清雅而燃香,是一种中国类似插花的传统雅文化。现代社会中,烧香有时也比喻为求人办事儿请客送

  • 回头是岸 回头是岸

      回头是岸  回头是岸原是理学用语,指人只要回心转意,痛改前非,就能登上“岸”,就可改正错误。后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有出路。回头是岸   解析  【名称】回头是岸  【拼音】hu

  • 六波罗密 六波罗密

      六波罗密(佛教解释)  六波罗密华译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见六度。  檀那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檀那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

  • 僧伽 僧伽

      僧伽(佛教解释)  僧伽,自言何国人,因以何为姓。少年出家为僧之后誓志游方。唐龙朔二年,僧伽自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出境之处别迭里山口入唐,始发凉州,经历洛阳,行抵江表,止嘉禾灵光寺,教化水乡泽国渔梁矰弋

  • 佛欢喜日 佛欢喜日

      佛欢喜日(佛教解释)  佛出世间以利生为本怀,凡有所作,皆想带给众生安乐,拔除众生痛苦,所以,若见众生,舍恶向善,转迷成悟,返妄归真,离苦得乐即畅佛出世本怀故佛欢喜。佛欢喜日   佛欢喜日

  • 有漏皆苦 有漏皆苦

      有漏皆苦(佛教解释)  漏”就是烦恼。  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  烦

  •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谓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语本《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王西彦《古屋》第

  • 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佛教解释)  相由心生是指人的仪容外表总受心灵思想因素的影响。换言之,人的思想感情心灵情志必然表现在人的仪表上。也即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虽是内在的,不可见的;但实际也给人外在的直观感受。比如一

  • 果报 果报

      果报 (佛教解释)  果报,汉语词语。佛家常用“果报”,意为就报。另外,蒲松龄收录了一则短片故事,叫《果报》(选自《聊斋志异》)。果报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果报  拼音: guǒ bào

上一页 1.. 8 9 10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