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
  • 开悟 开悟

      (术语)开智悟理也。法华经序品曰:‘照明佛法,开悟众生。’八十华严经四曰:‘开悟一切愚暗众生。’出曜经二曰:‘欲化彼人令得开悟。’成观法师开示过:“大家都已知道禅宗是讲‘悟’或‘开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所谓‘悟’作一个比较明晰而通彻的剖析;

  • 正觉 正觉

      正觉(佛教解释)  梵语samyak-sam!bodhi,巴利语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又作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正觉  梵语  简介  等者,就所证

  • 加持 加持

      加持,加附佛力于软弱之众生,而任持其众生也。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又译作所持、护念。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谛加持力是真实有、自性有。从世间法,即世俗谛来说,这种加持可以让弟子违缘减少。

  • 殊胜 殊胜

      殊胜(佛教解释)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  中文名  殊胜    

  • 六根 六根

      六根(佛教解释)  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六根   中文名 六根         拼&nbsp

  • 六尘 六尘

      六尘(佛教解释)  《俱舍论》卷一记载,色境有二种:显色和形色。显色指显现的颜色,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形色指物体的形状,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 佛教称谓 佛教称谓

      佛教称谓大致分为身份性称谓、礼节性称谓;其中又可分为书面称谓和通俗称谓,前者用于文书、信函之中,后者用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之中。中国人素重礼仪,在称谓方面亦十分讲究。而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不仅特殊,而且颇具神秘色彩。

  • 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 (佛教用语)   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道(化生)、人

  • 四念住 四念住

    四念住,亦称四念处、四念处观、身受心法,为上座部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亦称内观。指从“身”体、感“受”、“心”、“法”四个面向,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明了其身不净、苦、无常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瞋痴烦

  • 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

  • 四依 四依

    四依指四种依止之项目。依,依止、依凭之义。于经论中约分五类,即法四依、行四依、人四依、说四依、身土四依。

  • 福报 福报

    福报为福利之果报也。意思是种下的善业种子因缘成熟后,现出好的善果。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翻译 翻译

    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的对译。

  • 辩才无碍 辩才无碍

    能言善辩,谓之“辩才无碍”。如《三国演义》第六四回:“口似悬河,辩才无碍。”原指佛、菩萨具有“广长舌”,善于说法。

  • 鹦鹉学舌 鹦鹉学舌

    《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

  • 露马脚 露马脚

    北宋的黄龙慧南禅师常以三句转语示人,人称“黄龙三关”,名噪丛林。这三句著名的转语是:“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如何是汝生缘处”。

  • 翻案 翻案

    推翻已经断定的罪案,称为翻案。例如《官场现形记》第二三回:“事已到此,乐得翻案,翻供到底。”今亦指推翻原有的结论、鉴定和处分等。诗人有所谓“翻案”法。且举宋代苏轼为例。

  • 魔

    “魔”是梵语mara(魔罗)的省音。原来译作“磨”,梁武帝认为“字宜从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等,亦作“恶魔”。

  • 二种般若 二种般若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独得的法空智。

  • 五部律 五部律

    五部律-概述  佛灭后百年间,付法藏第五祖优婆桠多之下有五弟子,于戒律上各抱异见,一大律藏便生五部之派别,即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  指曾盛行于西

  • 五重唯识 五重唯识

    唯识学的宗旨,是"摄境从识”,即体悟万法唯识的中道实义。唯识宗修行,略说则有观境与修行二种法门。事实上,观境也就是修行中的一部分。观境,即是唯识三性观。三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

  • 五钝使 五钝使

    【五钝使】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五钝者。钝即迟钝也。谓此五种妄惑。由推前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说钝。故名钝使。一贪欲使贪即引取无厌也。谓诸众生贪着。世间色欲财宝。恣纵心情而无厌足。由此贪惑之所驱

  • 五阴 五阴

    【五阴】 一色阴二受阴三想阴四行阴五识阴,次名色而辨五阴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

  • 五阴盛苦 五阴盛苦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阴盛苦,为八苦之一。

上一页 1.. 9 10 11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