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
  • 五障 五障

    指女人身体所有的五种障碍,法华经提婆品说:‘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

  • 五食 五食

    能够长养出世善根的五种法食,即念食、法喜食,禅悦食、愿食、解脱食。

  • 漆桶底脱 漆桶底脱

    佛教说,众生痴暗愚昧,如处“无明暗室”或“无明长夜”,见不到智慧的阳光。禅宗把“无明暗室”或“无明长夜”形象地比喻为密不透风的黑漆桶。禅宗用“桶底脱”表示智光透入,豁然大悟的境界。

  •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作为“佛、法、僧”三宝之一的出家人以普渡众生、行菩萨道为己任。菩萨道的主要精神体现在替众生“与乐、拔苦”的慈悲心上。因此,南朝梁·沈约《究竟慈悲论》指出:“释氏之教,义本慈悲。”

  • 慈航 慈航

    佛教认为,佛菩萨以普渡一切众生为“大愿”,运用大智慧,把众生从生死苦海中运到解脱的“彼岸”,称为“慈航”。如南朝梁·萧统《开善寺法会》诗:“法轮明暗室,慧海度慈航。”

  • 慈心 慈心

    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种哀叫,并不能感动那肥人和几个打手的慈心,他们反而哈哈的笑起来了。”佛教说菩萨修习“四无量心”,第一就是“慈心”。

  • 观想 观想

      主要是佛家范围,观想略作想。集中心念观想某一对象,可以对治贪欲等妄念,或为进入正观而修的一种方便观。坐禅三昧经卷下(大一五·二八一中):‘行菩萨道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观身、骨、肉、皮、肤、筋、脉、流、血、肝、肺、肠、胃、屎、尿、涕、唾。

  • 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

    佛教净土宗四种念佛佛法之一,即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持名念佛就是《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佛说无量寿经》所说的“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通过信

  • 散善 散善

    佛教术语,为“定善”之对称。指以散乱心所修之善业。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中,立定善与散善二义。大师谓《观经》所说的十六观,前之13观为定善,后之3种则为散善。

  • 四修 四修

    净土宗所立。一、恭敬修,又名尊重修,即至心恭敬礼念彼佛和圣像,无有懈退;二、无余修,即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具修而无缺少;三、无间修,即勇猛精进,无有间断;四、长时修,即数十年如一日,到死方休。

  • 实相 实相

    佛教术语。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诸法实相。实、谓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这就是“空

  • 僧多粥薄 僧多粥薄

    “僧”与“粥”是很有缘分的。据《佛本行集经》等记载,释迦太子出家后,苦行六年,精疲力竭。

  • 僧不僧,俗不俗 僧不僧,俗不俗

    佛家称出家人为“僧”,在家人为“俗”。僧人剃除须发,披上僧服,受了大戒以后,从形貌服侍到起居作息,都与俗人有很大的区别。俗语中形容某人的穿着打扮或行为不伦不类,谓之“僧不僧,俗不俗”。

  • 禅悦 禅悦

    禅悦 进入“禅定”境界中,人会感到身心安然愉悦,谓之“禅悦”。《维摩诘经·方便品》说,维摩诘“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 禅和子 禅和子

    俗称参禅的人。也指禅僧,和尚。“和”,有亲和的意思。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二则评唱:“如今禅和子,问著也道:我亦不知不会。”

  • 掌中果 掌中果

    是“掌中庵摩勒果”的省略语。《维摩诘经·弟子品》说:“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僧肇注:“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此果梵名amara,是印度常见的一种药果。

  • 嗔拳不打笑面 嗔拳不打笑面

    古时江淮一带有“嗔拳笑面”之戏,双方带面具作胡人勇士状,一扮“嗔拳”,一扮“笑面”。

  • 睡魔 睡魔

    睡眠,为佛家所说的“五欲”之一。嗜睡之人怠惰昏昧,不能精进修持,无从出离生死,故称嗜睡怠业为“睡魔”。唐·吕岩《大云寺茶诗》云:“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 感应 感应

    语出《法华经》卷一:“无数世界,广说经法。世尊所为,感应如是。”又《大日经疏》卷一:“妙感妙应,不出阿字门。”指众生由虔诚祈念佛菩萨而得到佛菩萨的护念加持。

  • 想入非非 想入非非

    俗称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为“想入非非”。如端木蕻良《曹雪芹》十九:“霑儿就爱想入非非,不理他也就没事了。”此语出于佛经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处”。

  • 三福 三福

    指三种福业。为往生极乐之行因,即世福、戒福、行福。依《观无量寿经》所述,世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修十善业;戒福是持三归五戒乃至具足戒;

  • 四摄 四摄

    四摄,佛教用语,即四摄法,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为大众利益服务;

  • 五种不应施 五种不应施

    【五种不应施】五种不应布施给人家的东西,即非理之财物、酒及毒药、置罗机网、刀杖弓箭、音乐女色。

  • 五种不退 五种不退

    就净土门所立四不退中第四之处不退,而立五种之不退,即大悲摄持不退、佛光照触不退、常闻法音不退、善友同居不退、寿命无量不退。

上一页 1.. 10 11 12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