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参禅的人。也指禅僧,和尚。“和”,有亲和的意思。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二则评唱:“如今禅和子,问著也道:我亦不知不会。”又如《水浒传》第五八回:“当日便收拾腰包行李棚头笠,只做禅和子打扮。”也可以省称“禅和”。如元·无名氏《猿听经》第四折:“大众,还有精进的佛子,俊秀禅和,未悟宗机,再来问答,有也是无?”
和,谓和尚。宋苏轼《禅戏颂》:“已熟之肉,无复活理,投在东坡无碍羹釜中,有何不可!问天下禅和子,且道是肉、是素?喫得、是喫不得?是大奇大奇。一盌羹,勘破天下禅和子。”
《水浒传》第五十八回:“当日便收拾腰包行李,鲁智深只做禅和子打扮,武松装做随侍行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冯京﹞虽读儒书,却又酷好佛典,敬重释门,时常瞑目打坐,学那禅和子的模样。”
您知道「禅和子」的老祖宗是谁吗?没错!就是释迦牟尼佛。您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还未成道之前,曾参学过吗?确实是!他曾经以六年的时间,到雪山上去参访各式各样的苦行修道人,也曾经历过最苦的修行法门,每日只食一麻一麦,色身只剩下皮包骨的情况。但是经过之后,他发现这不是解决生命答案的究竟的方法,于是洗净了身体,也洗净了身体上的污垢,接受了乳糜的供养,恢复了元气。坐在菩提树下修行禅观思惟,他对自己说,不搞一个清楚的话他不起座。不知经过了多少的时间过去了,就在有一天凌晨之时,东方升起了一颗启明星,佛陀睹明星而彻悟。
以他累积无量劫以来修行的功德力,而于这一世在娑婆世界成道,完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果。佛陀证道之后,说了一句:「法尔如是」,但是对于障重垢重的众生,除了悲悯之外,他感觉到实在没办法说;因为说了,不会被人理解,而且没有办法接受。这个时候,幸而有梵天诸神请佛陀住世说法,请佛说法来度众生,佛陀才开始针对不同根器的众生,说不同的法门,这些都收集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当中;但除此之外,佛陀还有做一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印心法门,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阿难副二。」这就是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公案,也就是后世禅宗的由来
心心相印,而法的旨意却丝毫不差,这是要凭修养才能办得到的,所以禅宗首先要打破的,就是自我意识的执著,只要有丝毫的自我意识就是「魔」,而不是「觉悟」。所以古德常说:「直心是佛」,舍直心是佛者成魔,后世学佛的修行者,会把毕生投入禅之旅,为的是要体验佛陀的修行历程及心境体悟,才能完成相通于佛的证悟,否则如何完成灯灯不灭、薪火不断的传承呢?
这种专门从事于静虑法门的修行者,我们称之为「禅行者」,也可以称他们为「禅和子」。和是和气的和,因为这种修行人最随和,也可以说佛门行人中,禅和子通常是一个大修行人,不管文事武功,他都具备一身真功夫。禅和子在修行路上,对自己的要求相当高,缘于他们以禅道佛心为己任,由于这类禅和,必须是上上根器者,必须在三藏十二部文字之余,所谓禅通三藏,他还必须直契、直了佛陀的本怀。
所以说,于禅道佛心是真的,我们称之为禅和,不是的话,那就叫做「禅混」了。被叫做禅混是很丢人的,所以一位禅师可真要具备真修养的,那是千锤百链才成就的。禅门里面流行一句话说:「腊月三十一到,能否洒脱自在、来去自如呢?」什么是腊月三十?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指的就是人生要咽气的那个时刻,真正禅和子的修养是洒脱自在的,他早就已具有了像罗汉尊者一样的境界,舍报自在、来去自如,不同的是他们虽同于有尊者的修养,却是道道地地的菩萨行者,以众生为念,身系娑婆。
依止(佛教解释)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 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
心性(佛教解释) 心性。谓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
性空(佛教解释)性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佛教语。十八空之一。谓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生还灭,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
所依(佛教解释) 所依,指作为教义信条等存立之典据而被依用的经论。谓为物之所依托者︰‘能依’之对称。基本解释 所依(梵a^s/raya,巴a^ssaya,藏rten-gnas、rten-gshi)(
十八层地狱,分别为「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干直呼、区通途、陈莫」。十八层地狱又称十八地狱、十八重地狱、十八泥犁,阎王为地狱之首,属下的十八位判官分
共业(佛教解释) 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之中又包含不同的个业。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大家都生活同一地区,一样的天时,一样的空气污染,当刮台风时,
佛教六相是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凡是要明白任何一事理,必须要就各谛各句例的宗旨,得到六相融和不离的意味,方可以算是究竟。
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