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

佛教基础 | 作者: [投稿]

  语出《法华经》卷一:“无数世界,广说经法。世尊所为,感应如是。”又《大日经疏》卷一:“妙感妙应,不出阿字门。”指众生由虔诚祈念佛菩萨而得到佛菩萨的护念加持。俗语中泛指神明对人事的反响。如明·沈鲸《双珠记·僧榻传音》:“恶有恶报,感应之常。”亦谓受影响而引起反应。如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作者的任务,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详细解释

  释义:(1).受影响而引起反应。

  【出处】:《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汉书·礼乐志》:“《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犹且感应,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示例】: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诸玩》:“﹝琴﹞凡动第一弦,则第四弦亦应,自然易动,即以羽毛轻纤之物试之,皆然,此气之自然感应者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序言》:“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释义:(2).谓神明对人事的反响。

  【出处】: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神通感应,不可思量。”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

  【示例】:明 沈鲸 《双珠记·僧榻传音》:“恶有恶报,感应之常。”《清史稿·世祖纪二》:“考之《洪范》,作肃为时雨之徵,天人感应,理本不爽。”

热门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