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在我们中国已经流传了有二千年左右了。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那时候还没有道教,道教是东汉末年,才创造的一个宗教。而佛教是在东汉初年就来到了中国,东汉初年和末年头尾相差大约有两百年左右。这儒释道三家一直以来也是有点磨擦的,但彼此之间也是有所包容的,最后还是得到了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的理解和认同,之所以能够融合在一起,这是有原因的。
论真仙第一 吕曰:「人之生也,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何道可致如此?」 钟曰:「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质。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光入
老君曰:烦道不至,至道不烦,按如修行,诸男女官见吾诵诚科律,心自开悟。可请会民同友,以吾诫律着按上作单章,表奏受诚,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官、籙生,初受诫律之时,向诫经八拜,正立经前,
《道德真经三解》是元代全真教道士~玉宾子~邓錡所撰。邓錡在《道德真经三解》中以道家北宗清静丹法的角度对《老子道德经》进行了阐释。因邓錡在入道前,曾入仕为官,担任峄山州同知,所以他在以道家思想注解《道德经》的同时,参证儒学理论,并旁证佛学
了明篇序 盖尝论之,谓夫人之生斯世也,岂易得尔。戴天履地,灵于万物,余以奔名竞利,逐伪丧真,至于没齿不能闻道,虚度一生,略不少悟。诚可叹哉。殊不思宣尼尚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宣尼之圣犹急于闻
《仙经》云:从半夜子时服九九八十一,鹦呜时八八六十四,日出时六六三十六,食时五五二十五,禺中四四一十六。夫前法是世人及旧经相传,妄为习服,虚役岁月,徒履艰辛,功效无成,久而反损。盖由不服元气,
此书之命名,盖源于王重阳所造“七朵金莲结子”之故事。据称,金正隆四年(1159)王重阳于甘河镇遇二仙,指东方“见七朵金莲结子”。后来王重阳东去海边(山东)传教收徒,“徜徉数载,接诱训化,既得邱、刘、谭、马、郝、孙、王,以足满七朵金莲之数”
《金丹大要》,元陈致虚撰。道教内丹著作。全称《上阳子金丹大要》。十六卷。原为十卷,《正统道藏》将前七章各分为二,加上第九、十两章共成十六卷,第八章另行分出成一书,名《上阳子金丹大要图》。
《上清大洞真经》,一名《三十九章经》,天尊所传,道教上清派的代表经典,上清派称之为道教三奇的第一奇,说若得《大洞真经》,不须金丹之道,读之万遍,便可成仙,因此历代传授不绝。
《洞玄金玉集》又称《金玉集》,10卷,收于《正统道藏》太平部。金马丹阳撰。马丹阳为北宗七真之一。
《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题正阳真人钟离权着,纯阳真人吕洞宾传。简称《灵宝毕法》。上中下三卷。上卷“小乘安乐延年法四门”,为匹配阴阳第一,聚散水火第二,交媾龙虎第三,烧炼丹药第四。此系人仙。
《道枢》,宋代曾慥编集。道教类书。四十二卷,一百零八篇。书名取自《庄子·齐物论》。全书将道教哲学、阴符、黄庭、太极、服气、炼精、大丹、呼吸、胎息、大还金丹、金碧龙虎、铅汞五行、参同契、入药镜、灵宝等列为专篇,并举各家说法。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三字经》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太上感应篇》有因果报应的观念,但又与佛教观念有一定的不同。 佛教认为因果通前世、今世、后世三世,该书则更强调现世现报,作恶有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
都匠符三道 凡欲行符先服都匠符若病人服亦先吞此符 堂以当日书此符安膝下纳一符笔管中书符大有验 凡书三部符及一切符同用上符印印诸符 解秽符十一道 二符皇老角殗行符时先吞之 符纳水中漱
论真仙第一 吕曰:「人之生也,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何道可致如此?」 钟曰:「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质。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光入
玄要篇 仿古二章 元始祖气,朴朴昏昏。元含无朕,始浑无名。混沌一破,太乙吐萌。两仪合德,日月晦明。乾交坤变,坤索乾成。异名同出,一本共根。内外虚实,刚柔平均。阴阳壁理,变化分形。真精真气,
《仙经》云:从半夜子时服九九八十一,鹦呜时八八六十四,日出时六六三十六,食时五五二十五,禺中四四一十六。夫前法是世人及旧经相传,妄为习服,虚役岁月,徒履艰辛,功效无成,久而反损。盖由不服元气,
老君曰:大道无形,常居杳冥,随机化物,以应精诚,子能寂念,受吾真经。能受持者,口净神清。然后诵之,万恶不生。可以治病,可以延龄,百邪不干,群魔束形。所以然者,一切有情,受吾真气,乃得长生。今更
了明篇序 盖尝论之,谓夫人之生斯世也,岂易得尔。戴天履地,灵于万物,余以奔名竞利,逐伪丧真,至于没齿不能闻道,虚度一生,略不少悟。诚可叹哉。殊不思宣尼尚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宣尼之圣犹急于闻
《亢仓子》庚桑子 老子之役有庚桑楚者,陈人也。偏得老子之道,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絜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坏,复游吴,隐毗陵盂峰,道成仙去。后有汉
若非符契天绿事,故把天机诀与君。片言半句无多字,万卷仙经一语通。 一诀便知天外事,扫尽旁门不见踪。若言此理神仙道,天地虚无上下空。 说破木金无间隔,真铅真汞岂有形。谁知这箇天机理,便会日月
玄首序 驯乎玄,浑行无穷正象天。阴阳(土比),以一阳乘一统,万物资形。方州部家,三位疏成。曰陈其九九,以为数生,赞上群纲,乃综乎名。八十一首,岁事咸贞。 玄测序 盛哉日乎,炳明离章,五色淳
老君曰:烦道不至,至道不烦,按如修行,诸男女官见吾诵诚科律,心自开悟。可请会民同友,以吾诫律着按上作单章,表奏受诚,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官、籙生,初受诫律之时,向诫经八拜,正立经前,
序 嗟夫!人身难得,光阴易迁,罔测修短,安逃业报?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若临歧一念有差,立堕三涂恶趣,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当此之时,虽悔何及?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之门,教人修种,以逃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老子河上公章句》是西汉时期的道家学术著作,皇甫谧《高士传》云:河上丈人,不知何国人,自隐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号河上丈人,亦称河上公。汉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
《云笈七签》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北宋天禧三年(1019),当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其精要万余条,于天圣三年至七年(1025~1029)间辑成本书进献仁宗皇帝。
《抱朴子》东晋葛洪所撰,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中还涉及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道德经》,道家典籍,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先秦时的道家书,后来唐代时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只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没有名字籍贯。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