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凯法师
  • 从佛教立场迈向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 从佛教立场迈向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

      本文主要从佛教思想内部寻找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的智慧,以便为当前文明对话提供思想资源。首先,佛教将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称为外道,最后以真理观打破自他宗教的界限,充分表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倾向;其次,二

  • 修行境界-此时无声胜有声 修行境界-此时无声胜有声

      道究竟如何在行者当下去体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道不是一种客体,一种认知对象,而可以作理智测度。从禅宗来说,这种理智测度正是情识的分别作用,是无明烦恼的根本,必须勘破。所以必须引发般若智,以般

  • 对廿一世纪僧教育的一些想法 对廿一世纪僧教育的一些想法

      我出家十一年,在佛学院就呆了七年。对于佛教教育,我有不少亲身的感触,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不管说到什么,首先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上的先贤大德。关于佛教教育,那就是太虚大师。他是近代佛教教育的核心人物,

  • 佛教与深层生态学 佛教与深层生态学

      佛陀对宇宙生命最大的贡献,在于揭示了宇宙人生是一种缘起,这就是说宇宙万物之间是一种互相关联的关系。《华严经》用因陀罗网来形容这种缘起,表明了这种关联的广泛性与包容性。在这种关联的网络中,以人与万物

  • 佛教思想史与佛教“人学” 佛教思想史与佛教“人学”

      20 世纪的中国大陆的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考证与思想史两方面。90 年代以来,随着敦煌遗书的整理与研究的深入,佛学的文献学方法亦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哲学方法的佛学研究,利用存在论、认识论、语言哲学、现

  • “粘壁枯”的启示 “粘壁枯”的启示

      晚饭后,漫步于大雄宝殿的走廊上,夕阳西下,将那余辉遍洒在大地上,抚摸着渐渐褪色的红墙,心中充满着沧桑感。是啊!丈六之身的人类对于三千大千世界,何其渺小!几十寒暑的人生,对于无数劫的生死,犹如白驹过隙、电光石火,又是何其短暂!

  • 与圣凯法师的一次访谈 与圣凯法师的一次访谈

      禅茶一味,是近年来茶禅两界乐议的话题,那么此“一味”究竟味在何处呢?在我看来,涵盖于三点:功夫一味,恭敬一味,载体一味。功夫一味,是指茶与禅都讲落实,熬工夫。由禅达悟,论的是根器与修行,自古至今,哪一间禅堂没有蒲团坐烂?

  • 对福鼎佛教一些老和尚的片断记忆 对福鼎佛教一些老和尚的片断记忆

      出家二十年,为什么要出家被无数人问过,至今仍然是回答最主要的问题。其实,人生有时很简单,月下披云笑一声,何必需要那么多理由;如果有一个,缘就足够了,这是世界最好的答案。我们无法清楚地观照缘的世界,所以被

  • 佛教六和合精神的现代意义 佛教六和合精神的现代意义

      佛教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在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的训导与启示。如何深入挖掘佛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的有关和谐的思想资源,为和谐奥运、人文奥运服务?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向佛教

  • “信仰共同体”易受政治因素影响 “信仰共同体”易受政治因素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土信仰呈多元化的特点,但是缺乏共同性的信仰对象。以祭礼为例,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存在等级秩序,地位不同,祭祀对象有别。即使祖先的祭祀是遍行天下,但是仍然千差万别,缺乏一致性。如朝野遍行

  • 地论学派的判教思想与南朝佛教 地论学派的判教思想与南朝佛教

      南方五时教判传入北方后,地论学派中亦出现类似的判教。其中以智诞、道凭以及俄藏Φ180敦煌文献为中心,体现了这一趋势与变化。智诞综合北方的华严学与南方的涅学,完成新的顿渐五时教判;道凭吸收了菩提流支

  • 漫谈人生最初的财富 漫谈人生最初的财富

      对于财富的理解,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就是金钱。佛教有一种说法,金钱为五家所共,就是大水、大火、小偷、不孝子孙、贪官,因此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我们失去金钱。其实,财富有许多种,如健康的身体、如意的生活、顺利的前程、眷属的平安、丰富的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智慧。

上一页 1.. 7 8 9 ..13 下一页13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