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诠法师
  •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二节

    第二节 处与界 处是十二处,处亦云人,生长义。六根六境能生长心o所法之作用,六识必托根方能生起。内六根处是识所依,外六境处是议所缘。由报及境为增上缘,识得生起。意即认识的产生,有能取的六根和所取的大境。此中以六境为中心,没有此六境,能认识和所分别失去联络,不能分别境界。 界是十八界,界是种族义,谓十八法种类自性各别不同。又能持义,能持诸法自相义名界。又种子义,十八界种各别为因。六根缘六境而生起六识的觉了。识所依所线的六根六境为能生因,六识是所生果。此为十八界。

  •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三节

    第三节 佛说三科的意趣 如来说蕴、处、界三科的意趣,如《俱会论》说:“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众生愚执不同,法有区别,此为如来说的意趣。有愚心执为我,有愚色法执为实我,有愚执色心二法以为我。为破此三愚放说三科以对治其执,五蕴破愚执心,五蕴中多说心动所,分析无我之理。十二处除意法二处外,其余十处皆是色法,为愚执色法有情,广评色相。十八界破色心之愚,广详色心二法。此为愚执不同。二者根器不同,利根略说法义,便能解悟;施五蕴法;中根略加开演,方能了知,为说十二处;下根暗钝,

  •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四节

    第四节 有情的延续 有情是蕴、处、界和合的生命流,非一期死了为结束,在因缘合会时,他将无限止的延续下去。能无限延续、须因缘的资粮。如灯有不断加油,才能永放光明。约~期生命说,即须四食的资养。《杂阿含》云:“有四食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谓一粗持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食有资益增长之义,能使有情维持延长其生命扩展长大。经中常言道:“一切有情背依食

  •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五节

    第五节 有情的出生 有情是生死死生,生生不已。一旦前一生命结束,即转为另一生命。有清新生形态有四类:胎、卵。湿、化。 胎生、如人、牛、羊等。最初自体,必须寄于母胎中,待身形完成,才离母体而出生。出胎后。有相当幼稚期,不能独立求生,须依生母乳哺抚养。人类更需父母师长教

  • 第七章 业感缘起 第一节

    第七章业感缘起 第一节 缘起论 有神论者,以为一切现象,乃自神之创造而成,是为有神的宇宙论。佛教则不然,以缘起论说明宇宙万有。万有生起,完全属于自己之因果律。现在之果,起于过去之因;过去之困,必成以后之果。又从以前之果而来。果上又生因,因又成果,前无始后无终之因果连续循环,前后不断。 缘起即是因缘,因缘所生法,专就有为法说。因:指能生起诸法之种子;缘:彼法对此法有力能生,则彼法对此法即日缘。除因缘外,还有增上缴、所缘线等无间缘。对于此法相协增上之力为增上缘、所缘缘:前

  • 第七章 业感缘起 第二节

    第二节业感缘起论 业感缘起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皆由有情业力所感生。《俱舍论》云:“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但由有情业差别起。”一切有情由感作善恶等业,由业感生死等苦。惑业苦三道,展转互为因果,成三世起轮回,生死相续。有情业因不同,所感的正依也各自有异。 何谓业力感招?业是思想行为,有造作义,即内心之思惟造作而发动行为言语的作用。业力: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苦果之力用,力有用义,此物作用于他物。业感:以善恶之业因感苦乐之果报。感:与希求相应或与物相应为感。招

  •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一节

    第八章各宗要略 绪论 佛教虽产生于印度,自汉代传入我国,随着经典的翻译。以及研习修学者的增多,遂而各宗发挥光大,且有系统的研究,确在中国,在唐代有十三宗,后多归并,至今日以显密大小分之,尚有十宗。宗派的成立主要原因有三: (一)教理阐明,独辟暖径; (二)河护见深,人主出织; (三)时味说教,自谓承继道统。 佛法大部,可分显密二教,而显教中又有大小乘之 分。但佛法的总目的是求觉悟,在未觉之前,必定有许 多途径,所谓方法和历程。佛教总的归宿无二理,在途 径上,不妨有诸宗之不同。 第一

  •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二节

    第二节 唯识宗 一、学统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说明万法唯识所显及分析造法相状。 佛灭后九百年顷,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说了《瑜伽师地论》,最初发明此唯识理。无著造《显扬圣教论》,世亲造《唯识三十论》,护法等菩萨造《成唯识论》。 南北朝时,真谛及菩提流支手法相经论虽有翻译,但未竟全功。至唐代玄类大师亲往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先后十七年之久,回国后进行泽传,遂成立法相宗。有弟子窥基、慧沼、智周次第相承作论流,盛行一时。 二、典籍 本宗所依据的经论有六经十一论。六经:华严经

  •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三节

    第三节 华严宗 一、宗义及学统 华严宗是依华严经而成立。释等初成道,悟法界真理,于其管自心征得而直说与人。但其义理高深,仅有大菩萨知真理。述说有情同具如来之智慧德相,只是妄执而不能自知自见,为令征得此本具智慧,如来宣说法界缘起。此亦为本宗要义。 华严经有三种译本。晋佛阳跋陀罗泽六十卷,唐实又难陀译八十卷,唐般若泽四十卷。 唐代有社顺,又名法顺。依此经作法界观,为此宗之初祖。继其道智严,作十玄门。至法藏时,总判一代时教为三时五教,组织完密,称为此宗的大成者。后有澄观

  •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四节

    第四节 天会宗 一、学统 北齐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悟一心三观。南岳慧思承此一心三观,并依《法华经》的义旨构成诸法实相论,遂为此宗主要思想。陈时智者依此理居天台山,组成他的学说系统,为天台宗。此后相继有灌项、智威、立朗、湛然、道播。道速将法传日本,为日本天台宗之始祖。 二、判教 此宗判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筹时。华严为显示;阿含为诱引;方等为弹呵;般若为淘汰;法华涅架为归实,此是五时渐次。 八教分化仪、化法H种。化仪是指

  •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五节

    第五节 禅宗 一、源流 怫教分显密和教宗之别。宗指禅学,禅宗是以心传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佛在灵山会上站花示众,边叶契悟,相承至达摩,于梁代来华,初至广州,后到金陵,与梁武帝谈而不契,遂赴洛阳后往嵩山少林寺,面壁九载。有得法弟子慧可,付与衣法,为掸宗之源始。 二祖慧可传法与三祖僧保。僧保传道信为四祖。四祖道信以下,分两系:一为黄梅弘忍,为本宗正传,称五祖。一为牛头法融,称牛头禅,为旁系。 五祖弘忍以下,也分两系,正受法者为六祖慧能,化行南方,称南宗禅;次为神秀,化

  •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六节

    第六节 净土宗 一、史略 弥陀净土,源于晋代慧远大师,于庐山结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像前立音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东魏昙鸟大师才有所发展。驾师依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著《往生论流》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继承法系有唐代道绰、善导。绰原学涅筹,因睹昙驾事迹之碑文,深有所感,于是专修净业,并撰有《安乐集》,立圣道净土二门。善导听绰师讲净土之旨,后专修并弘扬净土法门。著有《观经疏》,完备净土一宗的宗义及行义。《观经流》传至日本,立净土宗,为日本净宗之始。此后

上一页 1.. 8 9 10 11 下一页11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