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诠法师
  •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二节

    第二节 声闻行果 声闻者,为小乘行果,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悟四谛理,证阿罗汉果。因闻佛声教,故名声闻。《瑜伽师地论》云:“请佛圣教,声为上首,从师友所,闻此声教,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J、果故名声闻。” 一、四谛*轮 *轮,从喻为名。法即佛所说法,轮指转轮圣王之轮宝,有回转摧破二义,回转四天下,摧破诸怨敌。佛所说法,能回转众生界,摧破诸烦恼,降伏诸邪见,灭诸苦痛。《大智度论》云:“佛转*轮,如转轮王转宝轮,转轮圣王,手转宝轮空中无碍。佛转*轮,一

  •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三节

    第三节 缘觉行果 一、名义 缘觉乘,又云中乘,亦云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不依如来声教,感飞花落叶之外线,证辟支佛果,泽云缘觉,或独觉。言缘觉者,一谓因观十二因缘,断惑证理,一谓因观飞花落叶之外线,感世无常,断惑证理。言独觉者,谓千元佛世,或观十二因缘,或现飞

  •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四节

    第四节 菩萨行果 一、大乘与小乘 乘者,运载义,引伸称运载诸有情,度生死海,到涅架彼岸之教法,名为乘。大简小而言,求佛之教法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之教法为小乘。佛果者,开一切种智,尽未来际,化益众生,即三觉圆满,万行所成,故云佛果。大乘又称菩萨乘,三大阿僧抵劫间,广修六度行,证无上菩提。菩萨,梵语菩提萨捶,译云觉有情。菩提是觉义,即智所求果;萨捷是有情义,即悲所度生。就是以大智上求无上正觉果;以大项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具有这种自觉觉地的修行者,具足自利和他的大愿者,名为

  •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五节

    第五节 三乘共学 一、三法印 印者,印定义,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内外之分,真伪之辨,正邪之别,皆以法印印定其说是否正确。如世公文,得印可信。一切经教,若有法印印之,即是佛说。若无法印,即为魔说。欲知佛法真义,不可不知法

  •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一节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一节 三界六道及九地 对于宇宙天体的构造,佛教认为是有情业力所感佛陀说教意在转迷启悟,所说诸法重在心法上之辨解,对于世界之形成不过于追究,诸般多随世俗而说,倘若细究则有碍于修道。 宇宙者,指空间(宇)和时间(宙)。”佛典中称为法界,法是诸法,界是分界。又回莫如,因同一体性故。宇宙即世界,分有情世间、器世间二种。有情世间,即有情众生,由前世之业力所招感的身心,即有情自体,五蕴假和合,成人天鬼畜等,别名有情世间。器世间,是有自体可依止之山河大地等。有

  •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二节

    第二节 三千大千世界 下从地狱,上至色界诸天,一日月周遍流光所照方 处名一世界。即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的小世界。一千日月,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含容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合称三千大千世界,此为一佛土,即一伟化境,号为婆婆世界。婆婆义为,此世界六道众生杂处故。又堪忍义,此界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忍。《悲华经》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

  •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三节

    第三节 四劫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环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泽云时分、大时、长时。此大时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计算,时极少为刹那,时极长为劫。从人寿无量岁,每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又从十岁每百年增至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即一千六百八十万年。

  •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一节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一节 百法分位 宇宙间之万有,其数无量无边,佛典名之万法,或称诸法。法是总该一切事物之称,也即万事万物。梵语达磨之本义为轨持,持即任持自性,轨是轨生物解。即是任载摄持自家之特性,能为轨范令他生解。宇宙间所有万事万物,无论大小,无形有形无不各自任持自家一定之持性,常不改变,而又令他生解等。 关于法界诸法有种种施设,《百法明门论》将其括为百法。又将此百法分为五位: (一)心法:略有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二)心所

  •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二节

    第二节 心法 心法,心作用的根本主体,自在线取各自所对境界,起分别虑知之作用。造善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由此心,又叫心王,共八种识,识是心的别名,本义为了别,了谓觉了,别调分另u,能于境觉了分别故名识。 眼识依眼根而起了别青黄等色长短等形之心。即是根对境而产生识——了别。根有胜义根和扶尘根之别,感取外界之现象,令内界之心识发动之功能名胜义根;扶持助成胜义五根其体粗显之四大所成之肉体为扶尘根。境是谓眼根等所缘境界故名为境。 耳识即耳根了别青声之心,鼻识依鼻根了别香境之

  •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三节

    第三节 心所法 心所法具云心所有法,心王所领有贪瞑等众多别作用。具有三义: (一)恒依心起,依心三方得生起; (二)与心相应,常与心王同依(根)同缘(境)及同时; (三)系属于心,离心不能自有,如王巨之不相离。 心工难缘取境界之总相,心所于彼不唯线取总相,亦缘取其另u相。如对一绿树,知绿色树之全体是心王,又了别树之大小,何种树等,乃至产生贪求和厌恶之情是心所作用。 (一)遍行:遍是普遍,行是行动。触、作意、受、想。思此五个心所周遍与一切心王相应俱起,一切心作用生起时,必随肩而发动,遍

  •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四节

    第四节 色,不相应行及无为法 有质碍的诸法调色。色有显色和形色,显现分明之色彩为显色,如红黄等。体势各别之形量为形色,如长短方圆等。还有不能表示心等令他了知的无表色。此色有五根五境及法处十一种。 (一)眼根:以青黄等色为所缘境,令眼识生起之作用。 (二)耳根:以声境为所

  •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一节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一节 五蕴 佛法以有情为中心为根本,情是情感活动,小至接蚁,大至人类,时刻在情感的生命狂流中。但有情各类有迷悟、有思想境界不同,总不外有情是物质和精神的和合物,故佛不偏物质,不偏精神,而二者合论。有情的身心不外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范畴,亦即以此三科观察有情之真相。 一、色蕴 五蕴,色受想行识。蕴是积聚义。色蕴,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即十一处色,此等色法有种种差别和会积集为一聚故名色蕴。色是质碍变坏义,身上皮肉筋骨等有形可见都是色蕴积聚。四

上一页 1.. 8 9 10 11 下一页11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