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煜法师
  • 从内观到参禅

    从内观到参禅 从内观到参禅 内观的特胜 内观的时机 内观与四念处 逆增上缘 修行无逆障 莲心的启示 对妄想的态度 对治禅观 禅修与正知见 小结 顿悟法门 上升与下化 比照 从内观到参禅 在上次的主题「从数息到内观」,我们已大致说明了:以数息来修定的过程中,可

  • 八识表解

    八识表解 八识表解 境非实有 识有境无 见分 阿赖耶识 根身 作意根 身者 气脉 细身 种子识 电脑的比喻 阿赖耶识 末那识 第六识 前五识 从现行到熏习 软体与硬体 电脑升级 业识与气脉 拙火 八识表解 我们继续讲:「八识表解」。本来这题目不属于《楞严经》的范

  • 两类话头的参法

    两类话头的参法 话头的定义 参的法门 从思惟到不思惟 内观的准则 两类话头 滚雪球 剥芭蕉 参禅人的性格 鲤鱼跃龙门 得力时刻 自力与他力 禅宗的师徒关系 小结 前已说到「要开悟,必先使气入中脉;而欲摄气入中脉者,唯用参禅法门。」参禅法门若在中国,则多以「

  • 弹性空间

    弹性空间 87.11.19 弹性空间 涵容无限的真义 执着与不执着 弹性空间 资生之具 安全感的需要 社会认同 成就感 证悟与解脱 偏端与弹性 精进非偏端 中观的思想 弹性空间的伸展 大小乘的会通 标示语 弹性空间 昨天已预告了今天要讲的内容:心结解了后,其当如何?曰

  • 3.数息要略

    数息要略 今日讲的内容,对于已打过禅三的人来说,可说是老生常谈。但对刚开始用功的人,或许会有一些帮助。今日的重点在说明禅坐用功的方法及一些在用功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和要用什么心态来看待它,最后如何坚定信心,恒续用功。 从松入门 相信大家都学过初级

  • 3.照顾脚下

    照顾脚下 「照顾脚下」,这是禅宗常常用来提醒行者的一句话。这和「安于当下」似有些类似,但意义上还是有所不同。首先,照顾脚下,并不是指安坐在座位上的脚下,而是指正行动中的脚下,故它是动态的;而安于当下的「当下」,虽就无常而言,也是动态变化的。但我们要

  • 佛法原典 六入相应

    【六入相应】 想各位都知道,所谓「六入」,就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说六是入呢?如物品被我看了,则其印象即映入我们心中也。 前于〈五阴相应〉中已觉悟:为缘起故,无常、无我。故修行的重点,唯内销其无明 爱欲而已!然下手处,即是从〈六入相

  • 教理篇 略说大乘佛学

    略说大乘佛学 一、别说大乘三学 人天长夜,宇宙黯暗,众生昏沉,暗哑愚痴。无畏世尊,悯众生故,成正等觉,悲智行愿,转大*轮,二谛总持,三学增上,燃智慧灯,照破无明,灯灯相传,绵绵不尽,焰流所及,圣贤辈出,绾纶圣教,弘扬大乘,龙树中论,无着唯识,以续圣教,以惠后学,今

  • 不以觉受论功夫

      不以觉受论功夫  86 12 12  不以觉受论功夫  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修行的作用  业障现形  身的觉受  痛的经验  八触  心的烦恼  散乱  气的偏颇  什么才是真的?  结论  不以觉

  • 观参的妙用

      观参的妙用  一、只单纯地数息,能否发慧?  二、观相与观想,在意义和作用上,有何不同?  三、常谓「观心」法门,心当如何观法?  四、有曰「禅是思惟修」,当思惟什么?  五、「四念处」观行的

  • 具缘第一

      具缘第一  云何名缘?所谓行者,欲修止观,必须具足五缘。五缘者: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五得善知识。第一:夫欲修止观,必须持戒清净。如经中说〔遗教经─大正一十二册1111a:

  • 出家包袱

    出家包袱 出家包袱 听经闻法 行持律仪 修定调心 内证智慧 慈悲心 弘法利生 建道场 收弟子 佛教事业 宗派与传承 山头主义 信众往来 小结 出家包袱 在上之〈出家形象〉里,乃较偏重理论的探讨和理想的塑造。而此之〈出家包袱〉,则偏就现实中现象的描述与批判。

上一页 1.. 5 6 7 ..16 下一页16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