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感触 佛说一切法,为治众生一切病,心若无烦恼,何用一切法。虽说八万四千法,总不离心法,不论大小二乘,禅净律密,终归于观心一门,方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愚自鲁钝,虽知观心之重要,却始终得不到要领,今自述其感触:一变二乱三烦四脏五密六妙七净。 一变:虽知一切法,皆依真如本性,因缘幻化而生,故名无生。但自观其心:却是变化无常,生住异灭,无法体悟常住真心,就像《楞严经》所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二乱:无始劫来造恶不断,惑
与君一席话 人皆有一张嘴,不是吃喝、唱歌,就是聊天、讲话。多数的人说是非、谈八卦、常抱怨,或者高谈阔论、乱开玩笑,不是造口业,便是无意义的交谈,为何一般人都无自知? 找人聊天不是倒垃圾、便是浪费别人的时间,甚至还要人认同您、安慰您、静静听您的无病呻吟,或是跟您一起批判所谈论的对象,不但让自己更无知、更无奈、更可怜,也把倾听者拖下水,试问!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 人常不知不觉耗在不重要、且有损口德的言谈上,此错误的聊天方式应该杜绝。因此,我们当要好好的学习,怎样谈出对
情人!是什么人? 师徒两人,无事泡茶谈天,因情人节刚过,便聊起这个话题。 徒:情人是什么人? 师:情人是爱人、是仇人、是陌生人。 徒:为何这样说? 师:两人相爱时,是爱人;反目成仇时,是仇人;视同陌路时,是陌生人。 徒:为何会演变成为这样? 师:情的产生是因为贪爱,有贪爱故有执着,因执取而想占有,因拥有故不知不觉想掌控对方,因不能满己所愿,故疑心起、妒心起、瞋心起、无明起,故开始争执、吵闹、互不信任、彼此伤害、粗暴动手、甚至要摧毁对方、更可怕的是想同归于
禅心对话 001/公案是药 问:公案是什么? 答:公案是药。 问:给谁吃? 答:给不懂自心的人吃。 问:怎么吃? 答:没有口的人,才会吃。 002/佛法是什么 问:什么是佛法? 答:那一法不是佛法? 问:佛法是什么? 答:您是什么? 说:我是人。 答:人是什么? 说:我不知道。 答:等您知道自己时,就知道佛法是什么。 003/在家出家 问:禅师为何出家? 答:居士您为何在家? 说:我喜欢在家。 答:我喜欢出家。 问:那么在家跟出家一样啰? 答:您可以体悟两者,本无差别吗? 说:不可以。 答:那可以说是一样
正确学佛 说学佛,却不懂佛;谈修行,却不会修;论心性,却不识己。只会终日将这些名相挂在嘴边,自欺欺人,不知「误」了什么? 许多人未学佛之前,观念就不太正确,以致带着错误的知见来学习,又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或虽遇到,因自己贡高我慢、习气难改,始终不能调伏,因此学习不得力,甚至越学越偏差,与社会的看法产生对立,和人群的关系越趋疏远,故常被世人所批判及不认同。 像这种人,就像瞎子摸象,以自我的偏见、主观和好恶,认为这就是所谓的修行,因此总是执着一边;不是着有,整日做功课;不就落空,
花落水流自有归 云会飘,水会流,你我切勿怕念生; 心动缘起,不动反缚。 随缘来,随缘去;恶莫作,善奉行。 善心起!道心生! 为众生,谋福祉;为佛法,广弘通。 心起、心动,让它来! 读经去,念佛去,修行去, 工作去,生活去,随他去…… 懂因缘,不压抑; 知无常,不惊慌; 明无我,不苦恼; 自寂静,不贪着。 劝学人! 世间事,莫强求;红尘情,勿留恋。 缘生我,我生缘, 不知谁生谁? 落花不知花,流水不识水, 花落水流自有归。 三界内,六道里,世世流转已几回? 君莫笑,妾莫泣,事事变化千百回! 因缘虽彼此,缘起
悟道不难 悟道不难,切莫存疑;直从心入,不须外求。 心本无物,有物即迷;离心之物,无物即觉。 心不离物,妄想执有;不知一切,虚幻不实。 执五蕴身,着我所有;依境而转,染相成妄。 故有生灭,得失生死;故有善恶,天堂地狱。 故有好恶,贪瞋不断;故有取舍,愚痴不明。 故有真妄,凡夫见二;故有迷悟,智者了无。 故有六道,轮回不止;故有十界,只此一心。 了知幻化,岂有不觉;以假为真,则生诸苦。 苦因无明,惑业所造;念念迁流,何时止息。 诸君当明,人生似梦;梦中之人,了梦即醒。 诸君当知,人生像戏;戏中
三缄其口,过残冬! 有说即偏,无说也差,说与不说,因人而说;说者无人,说法无法,想说不说,真是啰唆。 虽说佛法,佛法无说,佛已入灭,法本空寂;说亦不得,闻亦不得,无人可得,无法可证,无有一法。若有得法,即是欺诳。 若能未说即明,不妨可说;若识无声之声,不妨可言。假设无人可知,则三缄其口,过残冬!
隨缘修行 心似明镜,本无动摇;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物有来去,境有生灭;生灭无常,本是无我。 心无来去,不生不灭;无生之心,本自寂静。 心勿作意,更勿预期;无须罣碍,隨顺因缘。 因缘变化,无有定法;若要执取,似掌捉空。 若於境上,妄生分別;像手左右,本是一身。 境无好坏,更无顺逆;此境缘生,必然缘灭。 世间一切,有情无情;有形无形,一合假相。 凡夫不识,境上计较;圣贤了然,回归本心。 愚者不明,执著此心;智者明心,本无一物。 凡圣两忘,愚智同泯;老实观照,方是隨缘。
正观身心世界 观身非我 观此身自然呼吸,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飢饿,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排泄,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入眠,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甦醒,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调节,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吸收,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运作,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成长,非我使唤。 观此身自然老死,非我使唤。 观此身四大假合,非我使唤。 观心非我 观此心自然觉知,非我使唤。 观此心自然起念,非我使唤。 观此心自然想像,非我使唤。 观此心自然感受,非我使唤。 观此心自然反应,非我使唤。 观
七夕之情 天下男女 因缘而聚 有缘不易 相处尤难 男刚女柔 知性可行 相互牵制 各成包袱 人好自由 任谁不拘 彼此尊重 自然宽心 缘聚交往 缘尽离散 因缘已具 切莫怨人 若明此理 不陷泥沼 一时忘情 后悔莫及 人贵知心 勿计长短 牛郎织女 流传人间
一心只读圣贤书 无知让我来世上又在世上添无知 年少不识愁滋味年长才晓愁更愁 早年有梦登云梯直入岭上悟空亡 壮时欲要平稳过人事纷纷却无常 老来无求功及名心中已无憎与爱 人生像戏曲终尽再有迷人轮流演 恩怨情仇吵不完争到头来还是梦 红尘滚滚何时止妄念扰扰岂能休 从今星月来为伴只见青山白云间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