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法师
  •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 清净的自性

    清净的自性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因为它无染无别,无争无求,无怨无悔,无忧悲苦恼,无妄想执着,无七情六欲,无贪瞋痴慢疑,无邪知邪见及一切不善心等。 是谁污染了自性?又是什么遮蔽了它?自性无人、无事,无一物可染,说它有,便执「有」,即落入常见;道它无,便执「空」,即落入断见。它无实无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言「不可说」。 什么遮蔽了自性?向外望去,有花花世界七彩缤纷的事物,有令人心动流连忘返的景象,有错综复杂名利的道路,有争夺地位权势的幌

  • 力行实学

    力行实学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与未学,在于力行与否。能行,即实学之展现;不行,学即无学也。学当效法圣贤,故重贤轻色;贤人者!必竭其力,侍奉父母;舍身献命,尽忠君主;诚信仁义,对待朋友。仅此无私之心,牺牲奉献,唯贤者能之。 六祖未学,故不识字,但能事母尽孝,仁慈待人。后闻经语,心即开悟,唯求作佛,为法忘躯,终成一代祖师,千古流传。佛子应以见性为重,其他次之;见性之人,因无人法二执、三心四相,方能行一切

  • 饮水思源

    饮水思源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必能重始,追远必能知近。生子女者父母,生时尽孝,死时厚葬;生父母者祖先,近者祭祀,远者追思。上者若能孝亲报恩,下者必能知恩图报,民心自然归于纯厚。 一切万法终归自心,《楞伽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慎终者,必常观己心,念念不离自性。一切佛法源自般若,《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追远者,必深入般若,方能智慧似海。一切佛子皆出于佛,《法华经》云:「从佛口出,从法化生,得

  • 爱民为主

    爱民为主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国之由来,因民而有,故治国之道,当以民为主。上者不敬政事,下者难以信服,故当敬重其事,以建威信。君王爱民,则应节用财源,以造福百姓,征民服役,劳务建设,必以闲暇之时,否则民怨纷起,难以服人。为政者,当慎思所言!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陀于人间成佛,非于天上,故人处娑婆,应直下承担,于利他中完成自利。修行以敬为重,应效常不轻菩萨,礼敬众生同佛;因敬则能重,重事则敬事,重人则爱人,一切人事不离时机因缘,故该做事时去

  • 敦品励学

    敦品励学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于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敦品然后力学,进德重于修业。弟子!在家尽孝,兄友弟恭;出外敬人,恭谦礼让;与人交往,谨言慎行,真诚对之,尽心尽力;心存仁德,普爱大众,不分彼此,平等待人;亲近君子,熏习德行,远离小人,以免损伤。能行五事,好学一切,文质并重,君子德成。 不学何以知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故非先行后学,而是文行合一,方能解行相应。修行不离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之间。若己不悟,应亲近善知识开导,即是亲仁;自觉能度家人,即

  • 常省吾身

    常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传法于曾子,后人尊称宗圣。世间学问不尽,师所传授,不外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归纳而言,即是人事二件,故应善学「为人处事」之道,方不负师之所教;若学而不时习,岂能落实忠信之事?圣贤皆常省己身,何况一般凡夫,故学子应时时自省:在家是否孝悌?在外是否忠信?在学是否时习?若能日省吾身,定能改过迁善、改邪归正,他日必成仁德君子也。 知过为何不能改?知错为何不能修?皆因无「省思」之功夫!古德云

  • 君子戒之

    君子戒之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闻言知意,见色知人,由外知内,便知仁否。巧言者,不真;令色者,不诚。不真不诚,其心不善,少有仁德,君子戒之。为人其意当诚,其言当善,其行当正,则善根增长,仁心自厚。 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常告诫弟子,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言无益损人之言;若能以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常言有益利人之言。口业清净,身业随之,自然其意自净。

  • 君子之本

    君子之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子以孝悌为本,若能行之,岂会犯上及作乱。根本树立,仁道由此而生,故《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未立,末不成;始未起,终不至。本始为先,末终于后,能知先后,自明其道,万事万物,皆不离此理也。 佛子以持戒为本,若能修之,怎会犯戒造罪。持戒严谨,定慧因此而成,故《大萨遮尼干子受记经》云:「欲离诸生死,安隐到涅槃,一切如来说,持戒最第

  • 学做君子

    学做君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知当学,学明明德,自明其德;后亲于民,使人自新;让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于孝、谋止于忠、交止于信,一切皆止于至善。好学之要,在于时习二字,故应时时力行实践,直至豁然贯通,其心自悦。因温故知新,非记问之学,足以为师;他人闻知,远来求访,师者教之,学者得之,教学相长,彼此乐之;人虽不知,却无愠怒,唯君子能之。君子时习,故有学问;学有所成,方能致用;不为名利,则有道德。三者兼具,

  • 为学之道

    为学之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因好学,故有学问;因学成,故有辩才;因不愠,故有道德。温故知新而为人师,若无君子之德岂能为人师表,故学习以德为贵。此言谈为学之方法、乐趣及态度。 生:为何此章列论语之首? 师:《礼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学何以能知进德修业之理,待人处事之道,齐家安邦之法;不学何以能效孔孟圣人、释迦佛祖;不学何以能生大智,广演妙法,像文殊菩萨;不学何以能大行,六度万行,像普贤菩萨;不

上一页 1.. 16 17 18 19 下一页19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