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僧 寺院里有几个法师,曾经在泰国、兰卡留过学。听他们说到在那儿的生活,社会大众对出家人的恭敬程度远远超过国内,所以回来后还有些不适应。 据说在公交车上设有出家人专座,提供给僧侣。女众为了保护比丘的律仪,不论在路上还是在公车上遇见比丘,总是与其保持一定距离。既成就了僧人的清净戒体,也庄严了自身。 有时,私下也妄想着何时在国内出现类似的情景。可是,仔细一分析思考,又觉得很难,很难。不仅对自己缺乏信心,更为关键是对三宝信心还不够。 尽管经典中提到出家利益功德的地方
此事楞严尝露布 窗外的雨声噼里啪啦,打在遮阳棚的上面,开了一个夏天的阳台门今晚终于关上,秋天似乎一点点向我们靠近。药食后,在殿堂的回廊里经行,风吹过身的时候,不知觉感到一阵阵凉意。秋雨,打在放生池的水面,整个西花园宛如一幅画。记得在研究所读书的时候,同学大鹏最喜欢这个季节,在雨中的西花园漫步。 周末,在去教室的路上遇见他,他合掌叫了我一声“成峰师”。本来,说好下课后去找他,可后来到了办公室,忘记这件事,想来也十分愧疚。一个普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很难面面俱到,皆大欢
窗前一片竹 喜爱竹,更多是受到家师的遗传。老人将自己的寮房称为白云丈室,屋前种了一排竹,隔断红尘。老人擅画竹笋,小小一棵,浓淡相宜,分外精神。下方配诗二句:“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无心。” 那是老人向往的品德,我想。老人从未正式讲经,可是每天四面八方来山亲近的学子、香客却络绎不绝。其中的原委和那二句应有紧密地联系。 无论作为一个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必须有根。 根在哪里? 那是一种保证,一种精神,一种意志,一种宣言。 人要有点节气的,大自然中,竹恰恰能够反应这点。 竹
城 南 旧 事 ——无尽烦恼滚滚来 下午接到一个电话,看了号码,知道是十多年前一起学佛的道友。电话里问起他本人和其他几位近来的修学与生活,听筒那一边传来的几乎都是负面的信息。 这几年,大家随顺世俗的惯性,相继进入围城。为了生活,为了养儿育女,照顾妻子,为了偿还房贷,为了衣食每天辛苦的忙碌。就象坐上了一辆高速列车,想停都无法停下。不知到车子会把他们带向何处,不敢想,只好等着奇迹的出现。 听出来,他对我现在的生活很羡慕。衣食无虞,精神充实,悠闲地生活。可能是他既向往又得
莲 花 学 社 十多年前,自己二十刚出头。学佛之后,认识了一个中年的居士,名字姓张。 张居士当时约40多岁,看上去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的样子。他经常跑到我工作的地方,带来一些佛教书籍。接下来,总是大谈世道如何糟糕,抓紧时间学佛等。 有年,春节刚过,我在上班。他跑进来,手里拿着一捆书,进门后见到我的同事就发。嘴里还大声说:“大家要注意,报纸上报道,今年可能有地震,所以住楼房的人睡觉不要关门窗,万一发生紧急情况跑起来方便。” 我听了后,感觉有点象奥姆真理教在鼓动,赶紧把他教到一
九三年七月,到九华山旅游,途中结识位安徽冯居士,一路为做向导,安排食宿,十分殷情,归来后时有电话联系。 听说九华观音峰宏成老和尚在南京恢复祖庭,他要过来拜访,邀我作陪。 在九华受人恩惠,不
假和尚说假话 走出大儒巷的尽头,几个放学归家的孩子嘴里吐出的几个字,是我始料未及的。 “假和尚、假和尚。”童言无忌,或许我与他们心目中的对象相去太远。 忍不住回头追问了一句:“说说看,我们是真的还是假的?” “假的”几个孩子异口同音。 这个时代,假的东西的确太多,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假心假意,假仁慈、伪君 子……自然,假和尚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古佛、清灯、黄卷被汽车手提电脑和手机代替的时代,我们经常会被人质疑——你们和我们究竟还有什么不一样? 这个时代的出家师傅们,经
生死一念间 时间:2007年10月28日下午 地点:西园弘法部接待室 人物:菩云、来访男子小A 隔壁的阅览室内,文法师带领专修班学员在热火朝天的讨论着。不时,还传来一阵阵笑声,小院子笼罩在一片祥和之中。 从外表看上去,小A也就二十五岁左右。穿着深色西服的他,坐在凳子上,一脸沮丧。话还没有出口,声音已哽咽起来。 “别着急,有事情可以慢慢说。”菩云安慰他。 “师傅,我是农村人。和大多数同龄人相同,高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几年来,也换了好几份工作。期间,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去年,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