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
  • 一切义成 一切义成

    (佛名)又谓之一切义成就。悉达太子之译名。《西域记》七曰:‘萨婆曷刺他悉达,唐言一切义成,旧言悉达,讹也。’是世尊之幼名。《华严经》十二曰:‘如来于四天下中或名一切义成,或名释迦牟尼。’《金刚顶经》说此

  • 一切唯心造 一切唯心造

    谓一切的物境,均由吾人的心念所感得,作恶行善,皆由心为主宰,善恶的报应,也就是由于心的主宰造业,所感得的业果。

  • 五轮 五轮

    地水火风空。此‘五大’(五种元素)圆满具足法性之德,故名五轮。又名五智轮。《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上〈序品)云(大正19·368b)︰‘五轮即是五智轮,五智便成五分身,五轮尽摄法界轮。’

  • 五辛 五辛

    辛(梵语parivyaya),西藏语spod(药味之义),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所载,

  • 五过 五过

    古代刑法规定可以宽恕的五种罪过。《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於五过。”

  • 五逆 五逆

    指五种极恶之行为。又名五逆罪、五无间业、五无间罪或五不救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或作害。其中前四是身业,后一为口业。造此五罪必堕无间地狱受苦,故称五无间罪、五无间业。又因杀

  • 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

    五蕴,是佛家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简单归纳和说明。为了说明“五蕴皆空”,《心经》上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进行解说。

  • 五种法身 五种法身

    【五种法身】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法性生身谓此法性。体本圆常。该通万有。如来之身。由此出生。故名法性生身。二功德法身谓如来以万行功德为因。而成法身之果。故名功德法身。

  • 五种甚深 五种甚深

    【五种甚深】 [出法华论] 甚深者。即如来所证真如理智境界也。以此五法深妙难解。非声闻缘觉之所能知故也。

  • 三种常 三种常

    【三种常】 [出佛地论]一本性常本性常者。即法身也。谓法身本性常住。无生无灭也。  二不断常不断常者。即报身也。谓报身常依法身。无间断也。  三相续常相续常者。即应身也。亦名变化身。谓应身于十方

  • 三种律仪 三种律仪

    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无漏律仪。别解脱律仪之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戒所以各别解除身口意之恶,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内的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静虑是禅定的别名,行者入

  • 三种忍行 三种忍行

    【三种忍行】 [出诸经要集]一身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舍身命财无有恡惜。虽被割截身体而能忍受。是名身忍行。二口忍行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嫌打骂。闻已能忍。不起鬭诤。是名口忍行。三意忍行谓菩

  • 三种念佛 三种念佛

    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有二种,一种是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一种是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观相念;实相念佛是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即是佛法

  • 三种思惑 三种思惑

    俱生思惑、依见思惑、界系思惑。俱生思惑是与生俱来的思惑;依见思惑是跟著见惑而生的思惑;界系思惑是三界九地所系的思惑。

  • 三种悔法 三种悔法

    一、作法忏,即我们做错了事,须向大众忏悔,看犯了什么罪,便用什么方法去忏;二、取相忏,即自认业障很重,便向佛菩萨忏悔,请求证明,以感瑞相为期,如见佛来摩顶,或佛菩萨现于其前是;  

  • 三种慈悲 三种慈悲

    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是对一切众生都视如父母兄妹眷属,常起与乐拔苦的心,这是凡夫或未断烦恼的有学人所起的慈悲;法缘慈悲是破除我之相,对众生随力随意拔苦与乐,这是已断烦恼达于法空的

  • 三种成佛 三种成佛

    理具成佛、加持成佛、显得成佛。诸佛理智,于凡夫身中,圆满具足,与大日如来相同,是名理即成佛;众生既具本觉的功德,再修习三密加持之行,使父母所生之身,与佛无异,是名加持成佛;依三密之修行,证入无上悉地

  • 三庄严 三庄严

    三种庄严国土的事物,即事庄严、法庄严、人庄严。事庄严是以色声香味等事物作庄严;法庄严是以种种胜妙的法音作庄严;人庄严是声闻菩萨等圣人。

  • 三归 三归

    三归指按常例缴纳给公家的市租。清郭嵩焘《释三归》:“此盖《管子》九府轻重之法,当就《管子》书求之。《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三归之名,实本于此。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

  • 三归五戒 三归五戒

    三归五戒来自佛法。什么叫三皈依呢?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个具有真知灼见、大觉大悟的人,他是我们人类最慈祥、伟大的导师,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 

  • 三德 三德

    【三德】 [出金光明经玄义] 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

  • 三念住 三念住

    又名三念处,佛大慈大悲,为了摄化众生,时常安住在三种之念中。第一念住是众生信佛佛也不生欢喜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第二念住是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心,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

  • 三性 三性

    唯识学所说的诸法的三种存在形态或层次︰又称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1)遍计所执性︰遍计为‘周遍计度’义。所执是指对象。

  • 三恶道 三恶道

    【三恶道】 一切众生造作恶业而生其处。一地狱道谓此处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狱。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也。八热者。想狱。

上一页 1.. 13 14 15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