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
  • 三不退 三不退

    修行佛道过程中,以既得悟之功德,而入于不退失之地位称为不退。三不退即: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2。行不退:所修之行法不退失。3。念不退:正念不退转。此三不退配以菩萨之行位,诸宗

  • 三世 三世

    指过去、现在、未来三者,此处含有"十方三世"的意思。这一佛教用语,大致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一切时间和空间,这也就是佛教所看待的时空宇宙。

  • 三世不可得 三世不可得

    《佛学常见词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实在的体质的意思。维摩经说:‘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又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

  • 三世诸佛 三世诸佛

    三世诸佛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诸经论所列举之名称、数目不一,长阿含经卷一、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等列举过去七佛之名,弥

  • 三业 三业

    读音:tri^n!I karma^n! 类别:梵语 一、身业——身不履邪径,不染恶习,不任伤生,即不杀、不盗、不淫,则身业清静。二、口业——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静。三、意业

  • 乐

    云何乐?谓离欲恶不善法者。已断身重性心重性。身不堪任性。心不堪任性。所得身滑性。心滑性。身软性。心软性。身堪任性。心堪任性。身离盖性。心离盖性。身轻安性。心轻安性。身无燋恼性。心无燋恼性。身调

  • 两垢 两垢

    有垢真如与无垢真如。有垢真如即自性清净的理体为烦恼所垢染,亦即在缠真如;无垢真如即佛果所显的清净理体,不为垢染所覆,亦即出缠真如。佛学术语,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之二真如也。自性清净之体,伏藏于烦恼

  • 两界 两界

    【两界】金刚界与胎藏界。密宗视宇宙中一切皆为大日如来所显现,表现其智德方面者称为金刚界;表现其理性(本来存在这永恒悟性)方面者称为胎藏界。金胎两部之所由区别,是由观察的方面和立场不同而表法因

  • 两舌 两舌

    【两舌】十恶业之一,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如:背后说其他人坏话,导致其他人对被议论的人产生负面认识,厌恶被议论的人。背后毁坏他人形象,诋毁他人名誉。

  • 两足尊 两足尊

    liǎnɡ zú zūn 两足尊 如来佛 的尊号。《法华经·方便品》:“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 宋 苏轼 《游净居寺》诗:“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

  • 梵天 梵天

    梵天(Brahma),俗称四面佛,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三相神。他的坐骑为孔雀,配偶为智慧女神辩才天。由于种种原因,印度教徒对梵天的崇敬程度相对来说不高,反而较崇保护神毗湿奴以及敬畏

  • 大元帅明王 大元帅明王

    【大元帅明王】 梵名A^t!avaka 。音译阿吒婆拘、阿吒薄俱。十六药叉大将之一。又作太元帅明王、鬼神大将、旷野神。为消除恶兽及水火刀兵等障难,镇护国土与众生之神。其形像,身呈黑青色,四面八臂,左

  • 顽石点头 顽石点头

    道生因入今苏州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一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现在虎丘山尚有“生公说法台”和“点头石”。

  • 一念不生 一念不生

    谓一念不生处即为佛的境界。《华严五教章》卷一云︰‘顿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华严经疏》卷二云 ︰‘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

  • 一念相应 一念相应

    一念相应有四义,即:(一)谓一念之心与空理相应。(二)谓五地以上之菩萨,一念之间,真谛与俗谛二智并起;以此二谛无差别,故能相应。(三)谓始觉与本觉灵知之自性相应合,冥然不二。

  • 一念相应慧 一念相应慧

    佛学术语,指与现前一刹那之念相应之定慧,或与真理契合之谓。达此境界,则物亡境灭,了了彻达其灵知之本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九三(大六·一○三五中):‘从此无间,以一刹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一切烦恼、所

  • 一念随喜 一念随喜

    谓信仰的最初信心位。一念是谓瞬时之心。随喜即随顺庆喜,信顺而欢喜之意。谓于众生瞬间生命中所涌现随顺佛法而获得的欢喜。又听闻一句一偈,而稍有信心者,亦谓一念随喜之人。亦用在四信五品(现在四信、灭后五品)中

  • 一断一切断 一断一切断

    【一断一切断】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断一切断者。谓上根之人。断惑无渐次也。中下根人。不知妄惑即是真智。所以断惑有其渐次。上根之人。了惑即智。达妄即真。惑外无智妄外无真。所以一断则一切断也。  

  • 鬼家活计 鬼家活计

    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便尽拨弃,一向闭眉合眼,做死模样,谓之静坐,观心默照。更以此邪见诱,引无识庸流曰:静得一日,便是一日功夫。苦哉,殊不知尽是鬼家活计。去得此二种大病,始有参学份。”

  • 臭皮囊 臭皮囊

    明·屠隆《昙花记·超度沉迷》:“任他天女,觑为革囊;岂放摩登,毁吾戒体。”即为直用此典。佛教还认为,人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的,虚幻不实,污秽不净,不值得贪恋,故喻之为“臭皮囊”。

  • 借花献佛 借花献佛

    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枝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

  • 药师佛 药师佛

      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为“横三世佛”,亦称三宝佛。在佛教内,东方药师佛与西方阿弥陀佛同被视为解决众生生死问题之两大并行法门。

  • 一合相 一合相

    一合相者。盖言众尘和合而为一世界也。世界本空。微尘不有。但众生不了。妄执为实。若是实有。即应世界不可分为微尘。若是实无。不应微尘合为世界。是知执有执无。皆不当理。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

  • 一地 一地

    《佛光大辞典》(一)谓同一境地。(二)譬喻众生之佛性。犹如一切草木种子均自地中而生出,一切善根功德亦由同一佛性而生出。法华经药草喻品(大九·一九中):“虽一地所生,一雨

上一页 1.. 14 15 16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