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悟法师
  • 小议“四料简”

    小议“四料简” “四料简”有抑禅扬净的倾向,乃应机之说,并不适用所有的修行人。虚云、来果等现代高僧,修禅得解脱,难道你还怀疑吗?修法平等,无有高下。适合你的修法,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修法。 问:“四料简”流传很广,究竟对不对? 释月悟答:没有对与错,只有适用与不适用。 【附录】虚云老和尚:修净土人误解四料简,带累永明禅师 因客问参禅不及念佛,永明寿禅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如五祖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乃至雁荡僧为秦氏子桧,云云。 虚云和尚答曰:《楞严经》文殊菩萨选

  • 《天台四教仪》与《教观纲宗》互参互补

    《天台四教仪》与《教观纲宗》互参互补 天台宗教(教相理论)、观(观行实践)体系既庞大,又缜密。《天台四教仪》与《教观纲宗》是两篇不朽的天台教相入门书。天台教相理论体系,既有次第,又有融通。《天台四教仪》侧重次第,《教观纲宗》侧重融通。天台智者大师谈“五时”,通、别俱谈。《天台四教仪》只谈别五时,《教观纲宗》强调通五时。《教观纲宗》作者蕅益大师对谛观大师《天台四教仪》不谈通五时,“意见”蛮大,说出“四教仪出而台宗晦(通五时晦)”之类的“气话”。其实,蕅益大师的真

  • 凡有言说,都是药

    凡有言说,都是药 《楞严经》说:“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凡有言说,都是药。 ??佛经里面,佛陀有很多“矛盾”的开示,其实是为不同根性的众生,开出不同的药。《维摩诘经》说:“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药无好坏,对症下药,便是好药。好药解除了你一时的病,你仍然继续吃这药,又吃成了

  •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与平常心是道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与平常心是道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马祖大师的这些禅语,表现出禅师接引学人的灵活多样,大机大用。 ?? ??刚读某“禅师”的博文,其中有一句话“即心即佛,本来不谈有什么意思”。这叫“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 ??马祖大师的公案:“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云,为止小儿啼。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即心即佛,为止小儿啼,有意思,给初机人一个下手处。可是执着这个“有意思”,执指为月,是“通教不通宗,长蛇入竹筒”。所以,大

  • 四种缘起

    四种缘起 ??缘起有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 ??业感缘起,缘起的众生所居世界,是众生业力所感召,是染缘起,如五浊恶世。 ??法界缘起,则是智证境界,是净缘起,如华藏世界、极乐世界。 ??阿赖耶缘起与业感缘起,皆是染缘起,是说生死流转事。不同之处:业感缘起,是有层次、区别的,如共业与不共业,主观内境(色心五蕴)与客观外境(环境)。阿赖耶缘起,则无层次与区别,统统是唯识所现,当下即是染缘起。 ??真如缘起,则是染缘起与净缘起的综合。如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 凡、圣的区别,全在于对一切法的运用

    凡、圣的区别,全在于对一切法的运用 打个比方,佛是表演病人的演员,不是病人。佛要度九法界众生,和光同尘,必须示现种种善恶相,这叫低眉与怒目,但不染善恶,不离本位(不生不灭、非善非恶)。从体起用,性具善恶,也可以说相具善恶。摄用归体,则非善非恶,您说“善恶无存”也讲得通。而众生有善有恶,是造业,染于善恶。性体上,仍是凡、圣无别,具足一切法。凡、圣的区别,全在于对一切法的运用,圣人妙用而不染,凡夫恶用而执着。讲的角度不一,并不冲突。所谓性体清净之说,是方便说。性具善恶之说,

  • 出家人一心行道,不愁衣食

    出家人一心行道,不愁衣食 《佛藏经》说:“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亿天神,愿共供养,但能一心行道,终亦不念衣食所须,如来白毫相中,百千亿光明,其中一分,供诸弟子。假使一切世间人皆出家,随顺法行,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出家人日常行事,一心在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于世间财物衣食,多得少得,不生欣戚。多得,赶紧布施出去,勿生贪着。少得,勿生忧恼。如此行道比丘,若无世间衣食,必有诸佛加被,天人送供。纵然遇到饥馑之灾,也无须恐慌,人终有一死,不如端坐僻静处观修,代一切众生

  • 无所求,才有所得

    无所求,才有所得 乌有集团公司吴总裁,今年九月正式退休,正在为接班人的问题,纠缠在心,烦恼不已。这家集团公司是兄弟三人合办的大型私营企业,他排行老大。当初兄弟三人共同制定总裁任职制度,总裁年至70岁必须退休,由兄弟三人的成年长子继任。同为成年长子,则由学历高的长子继任。吴总裁的独生子吴有为,连续两年参加高考,都落榜了。他平时成绩非常好,应当可以考上重点大学,但患有严重的怯场症,关键的时候,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吴总裁也想让他弟弟老二的长子接班,老二的长子只有高中学历

  • 关于《坛经·行由品》中的三个偈语

    关于《坛经·行由品》中的三个偈语 神秀大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渐悟的偈子,虽然“不见自性”,但是“依此偈修,免坠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大师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后,弘忍大师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

  • 关于因缘

    关于因缘 佛说一切法,不离因缘二字。世间之人,最有缘的莫过于夫妻。缘,有善有恶,有浅有深。《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我们学佛修法,就是与佛结缘,这是成就佛道必备的资粮。 今生与某人、某事、某物有缘,决定在前世种下过因缘。 居士对某师特别有缘、法师对某居士特别有缘,亦决定在前世种下过特别的因缘。 诸恶莫作,是淡化恶缘。众善奉行,是强化善缘。修习戒、定、慧,突破善恶对待的挂碍,才能了生脱死,身心清净,得大自在。具体的方式路径,通过发心与修法完成。在修法上,选择适应自己

  • 信仰与理智

    信仰与理智 释月悟 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导致热情有余,理智不足;而一般对佛法颇有研究的知识分子,理解力虽强,但缺乏信仰,没有热情。佛教是至高无上的,表现在信与智的统一。为此我深信不疑,毅然舍亲割爱出家,终生无悔。 各佛学院的办学方针没错,或“以学为主,学修并重”,或“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但是,就佛教的学与修、信与智,如何落实而不偏,仍无现成的模式供各佛学院具体操作。我实地考察了国内十余所各级佛学院,先后任教五处;就管理办法,大抵照搬中国佛学院八十年代制定的一套

  • 打比方

    打比方 乌有禅师主张禅净双修,他的门下,有两名弟子,修行上很用功。一位叫知念,专修念佛。一位叫参究,专修参禅。两人虽然修行精进,却好争第一。一旦闲下来,便争论起来。知念说,佛经云“末法时期众生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念佛第一,不念佛不能了生脱死。参究说,唯依参禅疾成佛道,了生脱死,参禅第一。 乌有禅师召二人用餐。禅师自己准备了一个勺子,一双筷子。两人几乎齐声道:“我们两人论理,总有一对一错。都对,就没必要辩了。”禅师说:“不用筷子,能吃饭吗?”知念一时脑子没转过弯:“不用

上一页 1.. 3 4 5 ..10 下一页1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