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悟法师
  • 教下各宗对“三不退”的说法

    教下各宗对“三不退”的说法 “三不退”指菩萨行位,诸宗说法不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永不堕六道凡夫。2、行不退:所修之菩萨行愿,永不退失。3、念不退:中道正念永不退转。 天台宗藏教二乘(声闻、缘觉)无“行、念不退”,通教无“念不退”。藏教初果以上,位不退。通教共十地。第四见地以上,位不退。第九菩萨地、第十佛地,行不退。别教初住至第七住为位不退,断灭见思惑而永超三界生死;第八住至十回向为行不退,破除尘沙惑而不退失利他之心;初地以上为念不退,此时分破无明惑,永不退失中

  • 牛行虎步

    牛行虎步 修行的方式,不出坐禅与经行。经行,指在一定的场所中,为了调剂身心,旋绕往来或直来直去地行走。通常在饭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起而经行。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载,适于经行之地有五,即闲处、户前、讲堂之前、塔下、阁下。另据四分律卷五十九所说,时常经行能得五利:(一)能堪远行,(二)能静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于定中得以久

  • 既勤求多闻,又不着文字

    既勤求多闻,又不着文字 《大般若经》卷第五十四:“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发勤精进,作是念言:‘若此佛土、若十方界,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皆听习、读诵、受持,而于其中不著文字。’是为菩萨摩诃萨勤求多闻常无厌足,于所闻法不著文字。” 菩萨既勤求多闻,又不着文字,这才合乎中道。勤求多闻,但执着文字,结果增长我慢,好乐争辩;不着文字,但不勤求多闻,结果不学无术,盲修瞎练;皆与中道相违。

  • 三种念佛与念三身佛

    三种念佛与念三身佛 《观无量寿佛经》侧重观想念佛,若观想力弱,才执持名号,可保下品往生;《阿弥陀经》侧重持名念佛,经由持名念佛,不必借助观想,直达一心不乱,由“事一心”自然流入“理一心”。此“理一心”即是“实相念佛”之异称,因为实相念佛不但是一种念佛方法,而且是念佛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理一心”。 无论怎么念佛,都是念三身佛。观想念佛,念报、化佛。实相念佛,念法身佛。持名念佛,若得力,直达一心不乱,便是念法身佛;若不得力,也能种下往生净土之善根。 从契机的角度讲,观

  • 持名念佛不能代替一切修法

    持名念佛不能代替一切修法 持名念佛虽然殊妙,就简便易行而言,确实“三根普被,利钝皆收”,但是不能代替一切修法。参禅、诵经、持咒、拜忏等等一切修法,都不能互相代替。修法,好比药铺里各种各样的药,对治各种各样的

  • 菩萨独处,心系众生

    菩萨独处,心系众生 问曰:“菩萨之法,正以度众生为事,何故独处空山,弃舍众生,闲居自善?”答曰:“菩萨身虽舍离,而心不舍。如人有病,将身服药,暂息事业。病差,则修业如故。菩萨亦尔。身虽暂舍众生,而心常怜愍。于闲静处,服禅定药,得实智慧,除烦恼病,起六神足,还生六道,广度众生。”(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修禅波罗蜜大意第一》) 差,同“瘥”,病愈,读音chài。 闭户静修,不一定就是小乘。出门弘法,不一定就是大乘。一个人,究竟是大乘行人,还是小乘行人,取决于他的发心,而非外在

  • 聪明·智慧·般若

    聪明·智慧·般若 智慧离不开聪明,但智慧不等于聪明。智的本义是聪明。聪明,耳聪目明,六根聪利,是开发智慧的基

  • 自誓受八关斋戒仪轨

    自誓受八关斋戒仪轨 弘一大师依照《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录编一篇《受八关斋戒法》,现根据此文,结合居士、善信自誓受戒的具体情况,编订敬述《自誓受八关斋戒仪轨》。 于自家堂前请供佛像一尊或佛画一张,视同真佛,并随力供上供品,脱鞋,五肢(两手、两足、脸)沐浴,至诚问讯,顶礼三拜,两膝着地、合掌,发出离心及菩提心,恭诵: ?? ??(一)发愿 ?? ??归命一切佛,惟愿一切菩萨众,摄受于我。(一说) ?? ??我今归命胜菩提 ?? ??最上清净佛法众 ??我发广大菩提心 ??自他利益

  • 过度追求完美,是我执的表现

    过度追求完美,是我执的表现 心理学家指出,过度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不利于身心健康,他们建议,要降低其标准,学会偷懒。 站在佛教的立场,学会偷懒或无所谓,克服了完美主义的坏处,却导致生活消极,甚至于麻木不仁,仍然不利于身心健康。 消极者,玩世不恭者,不是学佛人的作为。完美主义者,轻忽了自身的福德因缘,希望外在的人事和环境,在在处处向自己俯首顺从,这怎么可能呢?直接的说,学佛人不充分认识自己,过度追求完美,是我执的表现,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 过度追求完美,会导致种

  • 净土宗历代祖师之确定

    净土宗历代祖师之确定 中国佛教八个大乘宗派,如天台宗、禅宗祖师,皆有传承、师承关系,建立了传法世系。唯有净土宗历代祖师,乃是根据他们在弘扬净土法门的实绩来确定的,即为后世所追认。 最早建立净土宗历代祖师确定关系的,是南宋四明宗晓(1151-1214),宗晓是天台宗山家派知礼系广智尚贤的传人,字达先,号石艺,浙江宁波人,继承天台宗祖师兼弘净土的优良传统,编纂了净土宗重要的文献资料《乐邦文类》五卷。 《乐邦文类》卷三提出:以庐山慧远为莲宗(净土宗)始祖,唐代善导为净土宗实际创始

  • 所有的修法都是最好的修法

    所有的修法都是最好的修法 佛法之中,不同的修法,对治不同根机众生的心

  • 对症下药,便是好药

    对症下药,便是好药 华严学者:性净性善。 天台学者:性具净、染、善、恶,性具一切法。 华严学者:提倡性染、性恶,有啥好处? 天台学者:性净、性善是药,性染、性恶也是药。药无好坏,对症下药,便是好药。 华严学者:佛与众生,有啥区别? 天台学者:性具一切法,是性德,凡、圣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修德有差别;佛善用一切法、一切药(示现),众生恶用一切法、一切药(造业)。最终,仍是性、修不二。

上一页 1 2 3 4 ..10 下一页1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