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悟法师
  •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 我的一位学生送给我一只新加坡出产的电子表,据他说,价格不贵却耐用,走时也准,换上新电池,至少可用两年。可是到了我的手上,换上新电池,仅使用了半年,时针便停止了走动。拿到钟表修理铺修理,却说没问题,换了电池,使用了一个月,时针又停止了走动。扔掉它,有点可惜。便将它搁置在书柜里,反正不会占据多大空间,仍将手机兼当手表使用。 近日,趺坐心静,听到从书柜里传来嘀嘀嗒嗒的声音,打开书柜一看,搁置了半个月的电子表突然走动了,完好如初。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

  • 念佛·研教·往生

    念佛·研教·往生 天台山国清寺 月悟 《释教三字经》说:“修行必择一捷径法门,方能有成。念佛法门,最为捷径。而持名念佛,尤为捷径之捷径法门也。最为要妙,宜笃信而力行。”诚然,除非不识字或半文盲,实在无法研习三藏教义,可以鼓励他一味持名念佛,并且笃信、

  • 研习天台宗的体会

    研习天台宗的体会 ◎月悟 一九九九年第十期《法音》发表我的学佛习作《念佛、研教、往生》之后,引起了一定反响,收到了许多读者信众的来函,问我如何研习天台宗?原因是天台典籍浩如湮海,名相特别多,无从下手。我研习天台宗时间不长,但一边学一边寻求事半功倍之捷径,获益良多。兹将我研习天台宗之体会贡献于读者信众,倘能于读者信众有所启迪,则其愿足矣。 我为何特别推介天台宗?其实,研习教理,无论修学何宗何派,都一样;宗无高下,契机即可。然而我之所以特别推介天台宗,是因为天台宗正依

  • 略释“教观总持”

    略释“教观总持” 月悟 出国清寺,站在丰干桥上,迎面一座由晚近著名书画家王震(一亭)大居士题有“教观总持”四个大字的照壁赫然入目。 明末高僧、天台宗第三十一祖藕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中指出:“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教观二门,即教相门与观心门之并称,全称教门观门,简称教观。此二门犹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佛教圣典各种说法,自形式而内容加以分类、整理、推判、科释而令学人掌握教法

  • “理具一心”与“理一心”

    【“理具一心”与“理一心”】 净土宗讲“一心不乱”,有浅有深,含义不同。理具一心,指的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当然也具足一心不乱之德能,但只是理具而已。理一心不乱,是净土行人的极高境界;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 一心不乱,有浅有深。但与六即位作比对,须反复斟酌。因为,天台宗“六即位”,有藏、通、别、圆教的区别,含义深广微妙,《教观纲宗》作了整合;而“六即佛”专指圆教不思议境界,立足点极高,一般念

  • 修行如弹琴

    修行如弹琴 法师开示: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 徒弟甲(琴师):质量好的琴,怎么乱弹,弦也不会断。 徒弟乙(琴史学者):师父所说的琴,印度的维纳琴?七弦琴是中国古琴。 徒弟丙(佛教学者):佛陀打这个比方,指的是什么琴,涉及到这部佛经的真伪问题啊! 法师:……

  • 智者大师传授“礼佛方法”

    【礼佛方法】 天台智者大师《法华三昧忏仪》第六:“礼佛之法,当随所礼佛,志心忆念。此佛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对目前,受我礼拜。余一一佛,亦复如是,用心不得散乱。复次,行者礼佛之时,自知身心空寂,无有礼相;亦知此身,虽如幻不实,而非不影现,法界一一佛前,悉有此身,头面顶礼。”

  • 略解“大九无譬,应有譬成小”

    略解“大九无譬,应有譬成

  • 佛知见

    佛知见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智慧,究竟圆满,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称为“一切种智”。就佛智而云“知”,就佛眼而云“见”。天台宗圆教“六即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理具佛之知见,称为“理即佛”。从大善知识或大乘经论,信解圆教一乘,教、观总持,解、行相应,知见渐明,于不次第中次第证入圆教“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系圆教“分证即佛”。位登圆教初住(与别教初地齐),具如理知见。如量

  • 每人都有一面镜子,望能善用

    每人都有一面镜子,望能善用 每人都有一面镜子,望能善用!照自己,缺陷、失落可以找到安慰,个矮的有鲁迅作伴,身残的有霍金作伴,爆牙的有孔子作伴,怀才不遇的有梵高作伴。照别人,见其长处则常生嫉妒,见其短处则常生骄慢,徒增烦恼。所以,向自心观照,不见他人过,能生自信与智慧!

  •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大方广佛华严经·贤首品》第十二之一:“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大智度论》卷第一:“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

  • 佛教讲“放下”,不是放弃、逃避!

    佛教讲“放下”,不是放弃、逃避! 学佛之人,应当放下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为世间八法所染所动,但是咱们生活在世间,不可放弃在世间的责任与义务。否则,做人都不合格,谈何学佛? 佛教讲“放下”,不是放弃、逃避,而是心无挂碍,不为物累,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大众服务。

上一页 1 2 3 4 ..10 下一页1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