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井的启示 圣凯法师 ——修行需要真正的凿深井的精神,要有不见水源,誓不罢休的气慨,需要锲而不舍地追求,要一门深入,几十年如一日。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圆满的人格,成就无量智慧与福德。 前几
八风吹不动 圣凯法师 苏东坡被派遣到江北瓜州任职,和他的好朋友佛印禅师所住的金山寺只隔着一条江。有一天,苏东坡坐禅欣然有得,便做了一首偈子,来表达他的境界,并且很得意地派书僮过江把偈子送给禅
一根刺的启示 圣凯法师 在《圣经》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在耶稣所有的门徒中,保罗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不但有学问、有才干,而且有统御的能力,是当时众教会的领袖。 可是保罗身上有一根刺。保罗在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上并没有明说这根刺代表什么。许多解经家猜测这根刺可能指的是保罗的眼疾,也可能是指保罗的牢狱之灾。不论是什么,以保罗灵命之刚强、信心之坚定,他以“刺”来形容,可见带给他的痛苦有多么深切,以至于三次来求告主,叫这根刺离开他。 不过上帝并未应允他,只告诉他“我的恩典
爱的无常、当下、柔软 爱的无常 有人说,情爱一场,在法国是一出喜剧,在英国是一出悲剧,在意大利则是一出歌剧;如果在美国,现在的情爱已成为一场闹剧。不知道情爱在我们中国,是什么剧呢?反正是一场剧。 从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可以看到许多怵目惊心的报导,情爱的结果不是毁容就是伤害、毒杀,制造了很多骇人听闻的丑陋事端。于是,很多人似乎觉悟了,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存在的感情;有的人执迷不悟,仍然在苦苦地追寻那心目中的王子或公主,期望奇迹的发生。 世间流传着一个神话,在很早的时
多情与无情 圣凯法师 多情与无情,有时看起来总是相待对立,可是有时却是统一的,佛陀是最好的榜样。 在佛陀即将涅槃前,对比丘作了最后的教诫:“是故比丘,勿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此是如来末后所说。”(《长阿含经》第二,《游行经》)在《遗教经》中则说:“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离,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这是最感人的情景,正如一位伟大的慈母,即将远行之际,唯恐儿女们不知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所以再三叮咛。佛
和佛菩萨在一起 圣凯法师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总有许多想不通的事物,对于我们这些出家人,也会有许多的疑惑。出家这么多年,也习惯了那些充满好奇与怀疑的眼光。 我是一个凡夫,我有许多烦恼习气,我不想装作圣人,作为人,总有那么一点寂寞。有一点,也是无可怀疑的,寂寞来临,会使人陷入一种不知所措的境地,那种感觉会使平时“呼风唤雨”的你感到英雄气短之时。 许多人给我来信,倾诉那种深深的寂寞之痛苦,我也只能告诉他一些世间的办法:看看旧信,翻翻相册,到外面去走走……。其实,万法唯
当下的幸福 圣凯法师 这个世间什么是最珍贵的?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一般人都会认为“得不到”和“已失去”是最珍贵的,因为生命不可能重复,也不可能再去拥有“已失去”的幸福与快乐;“得不到”的事物永远充满神秘与好奇,令人倍觉珍贵。下面,一个故事或许让你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蜘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蜘蛛佛性增加了不
无尽的叮咛 圣凯法师 您终于走了,走的那么安详,那么平静。您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您终于能够回到阿弥陀佛的怀抱,实现您一生的夙愿。这几天,我一直担心如果您在佛学院放假后往生了,我便不能为您念佛。现在,您终于让我能够实现我的诺言。 静静地站在您的遗体前,看着稍稍张开的嘴角,仿佛您还在和我谈话,与我交流。其实,有些事情应该让您知道,因为您最关心我,总是劝我应该留在中国,为中国佛教多做一点事情。我总以为等以后有机会再告诉您我自身的一些私事,可是您再也听不见了。其实,我应
红炉白雪── 一位“痴汉”的心 ──读印顺导师《华雨集》(五)有感 佛法的缘份真是不可思议,有些人虽然从未见过面,却结下深厚的法缘,我与印顺导师就是这样。出家后不久,便接受师父的指导开始学习佛法,而最先系统阅读的书竟是导师的《中观今论》与《中观论颂讲记》。从那时开始,便一直不断地拜读导师的著作,从中汲取思想的营养。导师以流畅的文笔,深入浅出的说理,带著深深的宗教感情的笔调引导我进入一个真实的世界──佛法的世界。他以菩萨的悲心,提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使我明
兰花的思索 昨天,窗前心爱的兰花开了,由一片片小绿叶围绕的小圆圈中,两朵小小的兰花盛开于其中,花中有三四条小小黄色的花蕊,显得小巧玲珑,清新悦目。它没有牡丹花的高贵,没有芙蓉花的娇艳,没有桃花的五彩缤纷,没有梅花不屈的气质,但我却感到它的飘逸、潇洒、清高、超尘脱俗。它犹如白衣天使,从辽阔无垠的莽野中给我送来绿的信息。我不禁用手轻轻地抚摸,因为我从来不知道它会开花,偶然而得之喜,非是言语所及。也许没有人知道它在盛开,惟独有我孤芳自赏。我想:如果我片时的疏忽,将会留
修行境界:此时无声胜有声 道究竟如何在行者当下去体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道不是一种客体,一种认知对象,而可以作理智测度。从禅宗来说,这种理智测度正是情识的分别作用,是无明烦恼的根本,必须勘破。所以必须引发般若智,以般若慧观察万物,了悟一切万法无非如如空寂。可是,悟道大事毕竟是禅者的切身体会,一切师友的言说启发,只是助缘的方便。 《五灯严统》卷二记载道谦悟道是由于参禅无着力处,而求助于友人宗元, 由宗元的提示而得契入。如《五灯严统》说: 元告之曰:……途
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 圣凯法师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
良因法师,于199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大学期间便参加莲因寺大专学生斋戒学会,并担任数届总务学员长,于其间亲近忏公上人,受上人慈悲摄受而发起出世之心,于上人座下披剃。良因法师之解行以“深入经藏、行归弥陀”为宗,曾于本院、莲因寺、北部斋戒学会等处讲学,授过之课程有南山律在家备览、在家律学述要、遗教三经、教观纲宗等相关课程,前两种并已制成录音带流通。
圣凯法师,197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苍南县,先后就学于中国佛学院、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10月,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4月,为日本大谷大学真宗综合研究所特别研究员。2007年10月,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道究竟如何在行者当下去体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道不是一种客体,一种认知对象,而可以作理智测度。从禅宗来说,这种理智测度正是情识的分别作用,是无明烦恼的根本,必须勘破。
通常凡是有心或有兴趣于禅修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宗教层次的信仰心,因为信仰本身是属于感性,而禅修的人,多重视自己的修行,希望从修行中得到身心感应,得到禅修的经验,因此很不容易接受宗教层次的信仰,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事。
井陉县信外道门的很多,我讲经的时候,他们的大老师,和弟子们都天天去听。有一天晚上,我和同住的房东先生闲谈,他也是一位外道的信徒,他说:
有人问:很多人认为,信仰只是为了寻找死后的归宿。若年轻时就信仰佛教,难免与生活和事业发生抵触。不妨等老了再考虑这个问题。
修每一法时,我们都要观察并思惟,这么修有哪些殊胜利益,不这么修有哪些过患。这很符合凡夫的心理,是人之常情。修布施也是同样,首先要思考执著色身、财富等有哪些过患。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凡夫通常处于无明状态,迷失真性,追逐妄心,随妄心流转,不知舍妄归真。所以,我们还要修行。
问:弟子总是过分在意别人的感受,深怕自己说的话或者做的事伤害到别人,弄得自己经常担心来担心去的,怎么办?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