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
  • 世界上风行所谓复制人的说法,以佛教的看法如何?

    如本法师答:科学再如何进步,纵然所复制而成的人,也绝对无法与被复制之对象百分之百的圆满成功,在某些基因上、因素上、条件上、关系上是可以复制而成,换句话说,在四大躯体上或许可完成复制顺利。 但是在精神界就甚难复制而成,何以见得?

  • ‘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意义何在?

    如本法师答:供养(梵语pujana),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卧具、医药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 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据遗教经论载,饮食、衣服、汤药、属身分供养;不共心供养,无厌足心供养,等分心供养等,属心分供养。 依据十住毗婆沙论第一卷所载,有二种供养:一、法供养,指善于听闻大乘(梵语mahayana)正法。二、财供养,指饮食、医药、卧具、衣服等四事供养。 纵然供养种类与方式之多,不外乎有物质

  • 为何说‘是人弘道,非道能弘’,意义何在?

    如本法师答:道(梵语marga,巴利语magga),音译作末伽,即是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依据俱舍论第二十五卷,道即通往涅槃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准此,道乃意谓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之修行法则。广义而言,亦指趣向证果之通路。依据大智度论第八十四卷,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四种道。人、天以十善、布施(梵语dana)为道,而求世间之福乐。二乘以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为道,而求涅槃之果。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为道,而求佛果。 此外,惑、业、苦,称为三道;惑为业之通路,业为

  • 大乘佛法有三身之说,何谓三身?

    如本法师答:三身(梵语trayah kayah),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 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梵语dharmakaya)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梵语sambhogakaya)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梵语nirmanakaya)。 又作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法佛报佛应佛,法身报身应化身,真身报身应身,自性身满资用身化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法身应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应化佛,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身凡夫所见身。 佛之身纵有

  • 体与用如何区别?

    如本法师答:世间一切万法不出体用的关系,体即是本体、理体。用即是作用、相用。离体无用,离用无体,体用是一体两面之说而已!当作用之时,体在用中;当不作用之时,作用归体。 譬如心性而言,性是体,心(梵语citta)是用,然而心是由性起用,性是心之体;若离性之体,则心之作用即不可得;若无心之作用,则性之体无从彰显。 又如水与波之关系,波是由水所起之涟漪,涟漪之波不离水,水不离波,水即是波,波即是水,水波不二,那么体与用之关系,亦复如是!

  • 何谓一心十法界?

    如本法师答:指迷与悟之世界,然而迷与悟之世界不离一心(梵语ekacitta),一心具足十法界。 何等为十法界:一、地狱法界。二、饿鬼法界。三、畜生法界。四、阿修罗法界。五、人间法界。六、天上法界。七、声闻法界。八、缘觉法界。九、菩萨法界。十、佛法界等。 此中前六法界为凡夫之迷界,也就是六道轮回之世界,后四法界乃圣者之悟界,此即是六凡四圣。前九法界为因,后一法界为果,称之九因一果。 地狱(梵语naraka)为受业报之苦而处牢狱,为受苦最重者。畜生(梵语tiryagyoni)是互相饵食,生存

  • 何谓有功用行?何谓无功用行?

    如本法师答:有功用行(梵语sabhoga),指假藉身口意之动作,而修习无相观。也就是不能任运修习无相观,尚须藉方便加行者。 若不假藉身口意三者而修行,于自然而然之状态下,任运自如者,则称为无功用行(梵语anabhoga)。 于菩萨十地中,七地以前之菩萨,未能自然而然地修习无相观,必须藉努力加行方可修习,故称为有功用地。 此外,天台宗以别教之初地以前,及圆教之初住以前为有功用,称为初地初住证道同圆。

  • 出家修行有什么功德?意义何在?

    如本法师答:出家(梵语pravrajyaj)修行若站在自度自利的立场并没有什么功德可言,因为出家修行出离三界是自己本份之事,那来功德可言呢?若是自己不修行而宁愿沉沦生死而自食其果,另当别论。要知道啊!不发心修行必得随造业而感召生死轮回的,生死轮回受苦是不好玩的,修行是发自内心自由意志的喜悦,是立足于断生死、出六道、证菩提、成佛道的大前题为动机,秉持这宗旨而自发性。 不出家修行是没有罪过的,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接受一件事实,就是在三界内造业受苦无量,如车轮般周旋而不得出,你

  • 佛教对孝道的看法如何?请慈悲开示。

    如本法师答: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孝顺父母师长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佛门对孝顺之道有四种层次论说: 一、物质界孝顺生活起居,行住坐卧,照顾得很周全,三餐饮食照料无欠无缺,行动无拘无束,物质界方面使父母觉得无忧无虑,但精神方面,为人子女每每不能让父母称心如意,譬如父母在家独守门庭、孤独、寂寞无聊、心生凄凉、恐惧不安,做子女的不知如何安慰或安顿才好;或当子女的三不五时以语言对父母有形无形的刺激讽刺,乃至尖酸刻薄的话伤及父母,虽然物质界给与父母充足不缺欠,已得到父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佛门中燃顶、燃臂、点戒疤是否冲突?

    如本法师答:我们的身体四大之躯,是来自父母所生育而成,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不可以任意毁伤父母给我们的发肤呢?若任意毁伤即构成不孝之罪,其意义何在?

  • 临命终前,能预知时至,是自己修行得知呢?或是佛来告知呢?

    如本法师答:修行有证有得者,三毒烦恼已净尽,内心光明如镜,当下生死自在解脱,预知时至之本领自得,不必外力告知。 譬如六祖惠能大师,在入涅槃(梵语mirvana)前的一个月,就事前预知时至告诉全寺僧众,证实入涅槃的时日,而当时惠能大师是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而坐化

  • 佛与神仙有何不同?

    如本法师答:佛(梵语buddha)、菩萨(梵语bodhisattv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声闻(梵语sravaka)、天(梵语deva)、人、阿修罗(梵语asura)、地狱(梵语naraka)、饿鬼(梵语preta)、畜牲(梵语tiryagyoni),谓之十法界,十法界不离一心,一心具足十法界也。 佛、菩萨、缘觉、声闻,称为四圣,已出三界的圣者,当中以佛的果位最高且已达究竟圆满者,佛是三界内的导师,六道四生的慈父,亦称九法界之本师也。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谓之六道,六道未

上一页 1.. 6 7 8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