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
  • 女众在生理期期间,常流不净,是否可上大殿礼佛上香?

    如本法师答:无妨,只要身心保持洁净,一切依法而行,上大殿礼佛上香,乃至做早晚课,佛高兴都来不及了,怎么不可以上大殿礼佛上香呢?佛深怕我们懈怠,在生理期的期间,能如此殷勤勤修佛法,佛会随喜你的精进,起欢喜心,预祝您早成道业,请安心吧!

  • 请问度众生优先呢?或者成佛优先?如何是好!

    如本法师答:菩萨(梵语bodhisattva)在修行的过程中,每位行者其个性志向皆有不同,有偏独善其身的,有偏兼善天下的,其心境不外乎三种性质:一、悲增菩萨。二、智增菩萨。三、悲智双运菩萨。 何谓悲增菩萨?就是行者慈悲心重于智慧性,悲天愍人,往往把自己的生死大事置之度外,视六道众生如己父母兄弟姊妹,度生之念炽盛。这种行为举动是可敬可贵的,但有缺乏智慧之导引,为了救度六道四生沉沦于苦海,致使自己的修证有所耽误,三毒烦恼(梵语klesa)未断,生死未了,三界未出,菩提未证,因此仍然受生死

  • 为什么人会生老病死?可以不死吗?

    如本法师答:凡夫(梵语prthagjana)不明生老病死之因,故感召生老病死之果,因(梵语hetu)是什么?就是无明,就是不明白为何会生死轮回不休不止的原因,简而言之,即是不明白人生宇宙真相,因而起迷惑,因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业束缚缠著身心,于是受业报沉沦三界受苦,如是惑业苦三轮周而复始。 大圣佛陀有详细开示生死流转概况于十二因缘中,即是:无明(梵语avidya)缘行,行(梵语samskara)缘识,识(梵语vijnana)缘名色,名色(梵语namarupa)缘六入,六入(梵语sadayatana)缘触

  • 吃素食之人,为何还会听到吃素鸡、素鱼等,若如此,是否心地不清净之嫌?

    如本法师答:当今的佛教界在台湾宝岛最为盛行,远胜过诸多宗教,这是大众有目共睹无争的事实。 诸君应明白,素鸡、素鱼、素排、素三层肉等等之素料,是做生意的老板方便权宜,好让素料花样众多,迎合大众口味以求得利润之方便法门罢了,对有心修行之人,没有什么好坏争辩之有!

  • 朝山的意义何在?

    如本法师答:修行之法门颇多,但归元无二路,朝山是学佛修行法门之一,其朝山真义有六,何等为六? 一、朝山可培养吾人低声下气,消除我慢贡高心。 二、朝山可接引初机学佛的行者,由浅入深之要阶,以熏习善根(梵语kusalamula)成熟故。 三、朝山可渐渐净化无明习气,智慧渐增。 四、朝山真正本意在于彼道场有大善知识(明师),可请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为朝山者开示解脱法要,以启迪智慧,顿破无明,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同出三界为宗。 五、朝山一步一拜或三步

  • 自修与人众共修,两者其意义有何差别?

    如本法师答:自修与大众共修都建立在修行佛法为出发点,目的在于明心见性,了悟生死(梵语samsara)大业,证成菩提,出三界为正宗。修道者若背离此意义,其自修与大众共修便成多此一举,虚度光阴,徒劳浪费青春与生命。 何谓自修?就是自己将心安住下来,独自一人独处一方而精进(梵语virya)佛道是也。自修应具备何等条件? 第一要正见为何要自修的动机与意义。 第二自修内容要符合了义解脱(焚语vimoksa)法门。 第三自修之人应具足有恒心毅力不拔之心,不达彼岸终不止休。 第四有深信不移之心,截断无

  • 请问明心见性,性要如何见?

    如本法师答:见即是性,离见无性,离性无见,见即是性,性即是见,见性不二。 性无形无相,非青黄赤白黑,非长非短,非大非小,非净非垢,非来非去,非增非减;性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言语道断(梵语saravadacaryoccheda),心行处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性亦非断灭,非顽空。 若问性在何处?答:性在作用,当作用之时,有其八处,何谓其八?在眼能见,在耳能闻,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身知触,在足能奔,在手能举,在心能分辨,若识者谓之佛性,不识者谓之精魂。 学道之人若欲见自本性,但莫于心上著一物,犹若虚空纤尘不

  • 何谓出了家忘了家?出家后是否能返俗家?

    如本法师答:出家修行,其本意实乃殊胜庄严之意,不解出家修行真谛之辈,往往对出家的动机与意义失去正面的共识,因而臆测错误,或道听涂说,或受传统邪说谬论而导归成邪论,自始至终不得正解出家修行真实义,也因此思想中毒巨深,障碍自己对如来(梵语tathagata)正法的认知,想要踏入佛门求得正觉,实乃飘渺,甚可怜愍! 出家(梵语Pravraiyaj)真正的含义是在出离五欲六尘的因缚,不受其所沾染,正解其境本空,幻化不可得,得亦得不住,如是精进修证,渐破无明烦恼,明心见性,与实相(梵语dharmata)中道法相

  • 修行者要如何坦然面对‘死亡’?

    如本法师答:谈到死亡两个字,一般人皆避开不说,或者 因为不知死亡与他自己有关系,因此个个都没有危机意识,大体上社会人士顶多只谈到生老病三大问题,死的问题就跳过干脆不谈,反正离我们甚远,何况谈到死字似乎是一种忌讳,如此死字便成人们不关心、不思考的问题,也因此成了大问题。 诸君大德!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自己面对死后的去处一概无知(万丈深渊,大黑洞一般),因无知生大恐惧感,若能正见(梵语samyagdrstui)死亡后的种种状况与现世所作所为有密切的关系,此人即可心安理得,高枕无忧

  • 欲出家修行,要如何选择道场?

    出家(梵语pravrajya),音译作波吠俨耶。即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与沙门、比丘同义。为在家之对称。又以出家乃远离世俗(梵语samvrti)之尘,故又称出尘。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著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 比丘(梵语bhiksu)、比丘尼(梵语bhiksuni)、式叉摩那(梵语siksamana)、沙弥(梵语sramaneva)、沙弥尼(梵语sramanerika)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的动机在于了生脱死出三界,自度度

  • 人的嫉妒心、不随喜心,有心改过,以佛教之法门,不知如何修证?

    如本法师答:别人有能力、有才华,比你强,诸事胜过自己,无形中内心生起不平衡的心态,被境所转,因此嫉妒心就现前了。别人的成功,别人所作所为光耀大众,而自己的心情起了难过不随喜的心,这不愧是凡夫,我执在作祟。 嫉妒心与不随喜心,在凡夫(梵语prthagjana)因地的我们

  • 古德云:‘来时空空,去时也空空’,这句话正确否?

    如本法师答:佛陀时常在经典里有谈到,众生业不重不生娑婆(梵语saha),爱不断不生净土。众生之所以众生就是随业漂流,导致六道生死轮回,若三业(梵语trinikarman)已净化,何来生而复死,死而复生之有!

上一页 1.. 5 6 7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