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
  • 何谓悟者法追人,迷者人追法?

    如本法师答:法(梵语dharma,巴利语dhamma),证得菩提的圣者,已正觉人生宇宙之真相,是故,一切万法无非启示诸法无常(梵语anitya)、无我(梵语anatman)、变异生灭,山色无非清净身,溪水尽是广长舌,翠翠黄花皆般若,悟者自悟,悟者称之法追人;迷者自迷,不断苦心体证诸法实相,故云人追法。

  • 如果发愿早一点往生,是否可如愿往生?

    如本法师答:谓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之义,往生不是发愿就够了,还要履行修行的阶段,有了修行的实证功夫才能如愿往生,若没有修行的实证功夫,仅是发愿就想往生的话,这是不可能的,毕竟,身心亦受业报,业报未尽,由不得往生,尚未解脱故。

  • 不受五戒是怕不小心弄死蚂蚁而犯杀戒,及商人怕犯妄语戒等该如何?

    如本法师答:五戒梵语(panca silani),指五种制戒。杀盗淫妄称为四重戒,亦称为性戒,有受戒犯之则有罪,若无受戒犯之亦有罪,饮酒戒而言,有受戒犯之则有罪,无受戒犯之则无罪,故称为遮戒。 杀戒轻重等级有三种:一、逆罪。

  • 何谓五辛?

    如本法师答:辛(梵语parivyaya),西藏语spod(药味之义),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所载,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淫,生啖者增恙,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鬼等则舐其唇吻,常与鬼住而福德日消;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淫怒痴,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之五种辛菜。 关于五辛有诸多异说,然可约略归为如下二说:一、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此为梵网经所举。二指蒜、葱、兴

  • 天台宗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何谓“三观”?

    如本法师答:三观是天台宗重要法门,智者大师所立,为教义与实践之骨架。系对于一切存在作三种观法,即空观、假观、中观,称为空假中三观。此乃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 (一)空观:又作从假入空观、二谛观。空者,离性离相之义。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之为空;由观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之相,以空观荡除见思之相,以假观荡除尘沙之相,以中观荡除无明之相,三

  •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是何意义?

    如本法师答:菩提(梵语bodhi),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佛、 菩萨、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

  • 为何菩萨的净土在众生?

    如本法师答:众生是菩萨的净土,这话如何而说呢?因为菩萨为了利他才能自利,突破我执,增长智慧;为了自利才能利他,兴大悲心,广度有情。并不是菩萨离开众生而独居,即可成就净土的,净土有两大类:一则四圣所得之净土。二则为众生而有之净土。可见净土是不能独居一方,净土是众生须要而有,若大家都成佛了,净土当下即成历史上的名词,虚有其名。 菩萨的信愿、慈悲(梵语maitrya)、智慧(梵语jnana),皆与众生息息相关,若离开众生,一切的信愿、慈悲、智慧亦不可得,众生是菩萨的增上缘,众生是菩萨的一

  • 何谓“法王”?

    如本法师答:法王(梵语dharmaraja),法王即是佛之别名,能于法自在,佛之尊称。王即是最胜义、自在义,佛为法门之王,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法即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总称。 佛(梵语buddha)已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已成就三觉圆满,三觉即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也。也可以说福德与智慧修满之义,故名法王。 无量寿经云: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 释迦方志卷上云: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

  • 儒家之仁爱.基督教之博爱.与佛教之慈悲,有何不同之处?

    如本法师答:儒家之仁爱,亦仅限以人类为主;基督教是创造论、一神论,基督教之博爱也同样局限人类为主,不能遍及六道众生的博爱,儒家与基督教如何仁爱与博爱,始终无法突破六道众生的同胞爱,永处人道狭隘之观念,不能正见旁边亦有五道众生存在,是故

  • 何谓中观派?

    如本法师答:中观派(梵名Madhyamaka,Madhyamika),系以龙树(梵语Nagarjuna)之中论为基础宣扬空观之学派。 认为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获得之认识,皆属戏论范围,称为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觉观照,方能证得诸法实相,则称为真谛。从俗谛而言,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谛而言,一切皆无自性,皆毕竟空。然世俗有即是毕竟空,毕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谛,则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在理论上,统一性空与方便;在认识上和方法上,统一名言与实相,俗谛与真谛;宗教实践上,统一世间与出

  • 修行者饭前为何先供养三宝?

    如本法师答:我们的法身慧命是来自三宝(梵语triratna或ratnatraya),是三宝给我们一切修行上的理念与方针。饭前行供养之礼,以表感恩之心,尊敬佛法僧三宝,勉励道心之义,毕竟,三宝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乃出世间之宝,故云三宝。 宝性论云:三宝功德广大如海,具足六义,何等为六?一、稀有之义。二、明净之义。三、势力之义。四、庄严(梵语vyuha)之义。五、最胜之义。六、不变之义。 三界六道之有情,生死沉沦,倍受诸苦,知见不正,行为不当,广造恶业不得自觉,欣逢三宝,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

  • 为何比丘要带三分病?

    如本法师答:这是佛陀说法应机的鞭策语,鼓励修行者正解世间无常(梵语anitya),五蕴皆空的法义,因而树立修行的风范,才不至于进退不已,道心懈怠,抖擞不得。三分病在修行者的身上,这是何等亲切之事,日夜难忘,依此警惕人命无常之理,修行即易勇猛精进,早登正觉。 佛陀的慈悲立场,乃引发行道者专注一心,共趋圣域为目的,并非佛陀希望大家都带三分病修行,无病找病来安立,而是设定有点病苦在身,人之常情,会因此激发无常之道,住世不久,理应倍加修行,没有时间可犹豫了,自然能死心踏地的万缘放下,一

上一页 1.. 12 13 14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