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
  • 佛教常提及“言语道断”,其真义如何?

    如本法师答:言语道断(梵语saravadacaryoccheda)。赞叹真理深妙不可说之用语。又作言语道断、言语道过、名言道断。常与心行处灭一语连用。 六十华严经卷五云:远离取相真实观,得自在力决定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大智度论云:言语已息,心行亦灭。即多表示第一义实相断绝言语,思虑时用之。

  • 听经闻法有“八种功德”,请慈悲开示!

    如本法师答:功德(梵语guni)根据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二所记载,听经闻法有八种功德,何等为八?叙述如下: (一)端正好色,指色身端正,无丑恶之相。 (二)力势强盛,指福力威势,降伏一切而不怯弱。 (三)心悟通达,指澈悟一切法相,了无挂碍。 (四)得妙辩才,指能以一句之义,演说无穷。 (五)获诸禅定(梵语dhyana),指能摄敛心念,不生妄想而入定。 (六)智慧明了,指开发本有之智慧,照澈无碍。 (七)出家(梵语pravrajya)殊胜,指出家学道,并能传法利世。 (八)眷属强盛,眷属指得法之人,指人听闻佛法

  •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何解释?

    如本法师答:所谓直指人心,即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所谓见性成佛,即无须分析思虑,而透澈觉知自身具有之佛性(梵语buddhadhatu),即达佛之境界。此语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皆为禅宗表澈悟境界之用语也。

  • 八风吹不功,何谓“八风”?

    如本法师答:又作八法、八世风。谓此八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为八风。苟心有所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所惑乱,则不为八风所能动。八风即: (一)利利乃利益,谓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 (二)衰衰即衰灭,谓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 (三)毁毁即毁谤,谓因恶其人,构成异语,而讪谤之。 (四)誉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以善言赞誉。 (五)称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 (六)讥讥即讥诽,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 (七)苦苦(梵语duhkha)

  • 何谓“五邪命”?

    如本法师答:指比丘以五种邪法求取利养而活命,何等为五?叙述如下: (一)诈现异相:谓诸比丘(梵语bhiksu)违反佛之正教,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 (二)自说功能:谓诸比丘以辩口利词,抑人扬己,自逞功能,令所见者心生信敬。 (三)占相吉凶:谓诸比丘攻学异术,卜命相形,讲谈吉凶。 (四)高声现威:谓诸比丘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所得利,指所受之供养:谓诸比丘于彼得利则称说于此,于此得利则称说于彼,令人动心。此五种皆是不正当之活命方法,为比丘者当深

  • 学佛之人为何必须先博通道理,而后修证,意义何在?

    如本法师答:道理(梵语yukti),简称为理。指正确之理,即事物之存在,变化必须准据之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中举出四种道理: 一、观待道理(梵语apeksayukti),又作相待道理,即真(胜义)与俗(俗谛)相待之道理。 二、作用道理(梵语karyakaranayukti),有因果关系之作用的道理。

  • 请解释“烦恼即菩提”之真实意义!

    如本法师答:烦恼(梵语klesa),菩提(梵语bodhi),这是显示大乘佛教之圆通法义,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 然贪、嗔、痴等烦恼,当体空性,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法藏之入楞伽心玄义载,烦恼为分别性,故其体非有;即见惑性空时,不必断除烦恼惑,而得入真如(梵语bhutatathata),故说烦恼即菩提。 又烦恼即菩提常与生死与涅槃并用,二者皆用以表

  • 常听到“焦芽败种”,不知含概何意?请慈悲开示!

    如本法师答:这是回小乘(梵语hinayana)向大乘(梵语mahayana)的呵责语,是指二乘行者不能发无上道心之意。如与草芽之枯焦,种子之腐败者无异,故称为蕉芽败种。如维摩诘经谓,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

  • 何谓“无想果”?

    如本法师答:无想果(梵语asamjnika),指修无想定,死后升入无想天之一种果报。又作无想报、无想事、无想异熟。心不相应行法之一。 谓生无想天者,其心,心所悉灭,而呈无意识之状态。外道谓此为真涅槃,故于现世修无想定,死后则生于彼天。盖以无想定为因,感得一种非色非心之境界,使心,心所不生,此非色非心之境界,乃无想定之异熟果,故称无想果。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四十四云:凡夫人入无想定,得无想果。 无想定(梵语asamjnasamapatti)。指能于定中心想不起,犹如冰鱼、蛰虫,但不能断惑而证入圣果,

  • 为何有些人听闻到佛法即能善根流露,但有些人善根却无法流露,何以故?

    如本法师答:善根(梵语kusalamula,巴利语kusalamula)。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 据中阿含卷七大拘烯罗经载,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 为何佛陀说要等到证得阿罗汉果,才可相信你的心?

    如本法师答:凡夫(梵语prthagjana)毕竟是凡夫,起心动念不定,变化多端,不易掌握,如同心猿意马,始终定不下来,如同水中的浮萍,漂流不定;凡夫的心也如此一般,若任意信自心,易被自心所害惨,分分秒秒皆在生灭变化故。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 香板的由来如何?为何有些人被打香板,而说是消业障,如此说正确否?

    如本法师答:香板的使用由来,原始于禅宗所流传,时间上不久,后来净土宗的大德亦以香板而行用,香板分为很多等级,略述四种如下: 一、警策香板:是用来勉励大家的道心,以资振作。 二、巡香香板:是用来巡察坐禅昏沉之用。

上一页 1.. 11 12 13 ..20 下一页20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