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乘佛教派别之一。中国称为瑜伽行派,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和《成唯识论》等为主要经典,;从事这派修持的人被称为瑜伽师。
传说瑜伽行派的祖师是弥勒,但弥勒是否实有其人,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一般认为,在瑜伽行派兴起时,大乘佛教中曾有弥勒论师,该派假托弥勒菩萨所说作了种种论著。该派理论的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等,史家称为前期瑜伽行派或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特别注意用因明的方法阐发瑜伽学说,是后期瑜伽行派或有相唯识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者有无性、护法、戒贤、法称等。迨7~8世纪密教兴起后,大乘佛教中的两派开始接近起来,逐渐融合为瑜伽行中观派或称中观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精神的总体——识所转变显现出来的(“内识生时,似外境现”),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按识的变现和作用可分为三类八识:①前六识——眼识、耳识、知识、鼻识、身识、意识。它们主要的职能是起了别和认识的作用,前六识都以各自相应的认识器官(眼、耳、鼻、舌、身、心脏)为其活动的根据,并以相应的、幻现的外境(色、身、香、味、触、法)为其认识的对象;②第七识——末那识。它的职甬起思维度量的作用,是前六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中介,它以阿赖耶识为其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认识对象,由于末那识的活动伴随有四种根本烦恼,从而使人们陷于痛若和生死轮回;③第八识——阿赖耶识(藏识)。是前七识的共同根据,宇宙万有的根源。它的本相有三:(a)能藏,即阿赖耶识能摄持和保存一切“种子”(潜在力),种子或潜在力在时机成熟时能够生出宇宙万有(种子生现行),宇宙万有也可发生(熏习)新的宇宙万有的潜在能力或状态(现行生种子),这种势如瀑流永恒不断的因果变化,亦即人间若海的无限变化过程;(b)所藏,即生起宇宙万有潜在力的所藏处;(c)我爱执藏,阿赖耶识原非自我(灵魂)而是识的流转,但第七识妄执为永恒主宰的灵魂,因之被称为我爱执藏,这个自我(灵魂)也就是轮回果报的主体。
该派对认识的职能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四分”(四种作用之分):①相分。是幻现的外界对象反映在人们认识中的形相,亦即客观对象反映在主观上的表象;②见分。是人们自己对于形相的认识能力或作用;③自证分。是证知、鉴定自己如何认识形相的了别作用,亦即见分、相分的自觉作用;④证自证分。是对于自证分的再证知、再鉴定,它是认识能力或作用的最高阶段和总结。他们曾以尺量布为例,说明这四分的关系。相分好比布,见分好比尺,自证分好比是根据尺所量知布的长短,证自证分好比是对于所量布的长短的证实。关于四分的学说在瑜伽行派内部有着不同的主张。安慧等人认为见分和相分是无体的、虚妄的实在(遍计无体),自证分才是相对的实在(依他实体)。因此这派称为无相唯识派;陈那、护法等人认为相分是有体的真实的存在,见分缘相分为外境时,见分上才会生起或显现相分的形相,因之被称为有相唯识派。
对于识所变现的宇宙万有,瑜伽行派概括为五位百法。五位是心法(精神现象)、心所有法(心的随属现象或作用)、色法(物质现象)、心不相应行法(非精神非物质的现象)、无为法(不生不灭的现象)。此外,他们也对宇宙万有的本性作了说明,认为从“存在”或“有”的方面看,可分为三性:①遍计性。即虚妄的表相(相);②依他起性。即假有的或相对的表相,由因缘或条件所引起;③圆成实性。即绝对的表相,圆成实性不借因缘或条件,是由自身所引起的一种真实的实在,它是由完成修行的人在瑜伽直觉中所亲证,圆成实性也就是真如佛性。从“非存在”或“无”的方面看,可分析为三无性:(a)相无性。一切体性都无;(b)生无性。没有生,没有自然所有之性。非有似有,一切犹如幻象;(c)胜义无性。远离妄执,无相空寂,一切清净,这是瑜伽行者修持所达的最高境界。
瑜伽行派把一切众生分为声关乘种姓、缘觉乘种姓、如来乘种姓、不定种和无种性五类。认为这五姓由于各自所具有的无漏种子(没有被烦恼所污的种子)和有漏种子(为烦恼所污、被束缚限制的种子)的不同,而修持所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声闻乘种姓可修证阿罗汉果;缘觉乘种姓可修证辟支佛(缘觉);如来乘种姓可修证为如来佛;不定种姓所修的证果很不定;无种性因为只具有有漏种子,要受业报轮回的限制不能成阿罗汉或菩萨。以上被称为五性各别说。
唯识思想在南北朝的北魏时代就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人传入中国,在北方地区成立了地论学派。在南朝的梁陈时期,真谛又把这一思想弘传于南方,在江南一带形成了摄论学派。但南北朝时代在中国流传的唯识思想基本上都属于印度前期瑜伽行派的思想或唯识古学。迨唐玄奘自印度回国译出《成唯识论》后,中国才传播鳊护法一系的唯识新学,从而建立了唯识学派——法相宗。唯识学在唐代曾风靡一时,但在唐末五代即开始衰微。新罗在玄奘以前即弘传地论和摄论,以后又有玄奘的直传弟子神昉、圆测和圆测的弟子道证等传入唯识新学,建立了新罗的唯识宗。日本的唯识学最初由直接从玄奘学习的道昭传入,以后又有玄昉等人到中国学习,带回大批经论,弘传唯识,逐渐建立了日本的法相宗。这个学派在奈良、平安朝和江户时代一直盛行不绝。 黄心川
巴利语Theravàda。thera,意为长老,上座;vàda,意为说, 论, 学说, 学派, 宗派, 部派。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此系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
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以八正道为根本,教法纯正。现存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南越、中国云南边境等地区。本世纪初开始进入西方社会,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中文世界。佛教中小乘佛教即
禅宗始祖菩提达摩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弥陀净土信仰最早兴起于西北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国。至晋宋时期受到了中国僧俗的高度重视和青睐。据《广弘明集》卷十五载,东晋初期,般若六家之一即色宗的支道林,尝命工匠造阿弥陀佛像,并撰赞文:“此晋邦五末之
原始佛教(primitive Buddhism)是部分西方部派佛教学者提出的概念,指称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并认为自己所在部派的佛教即是正宗原始佛教。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而古印度的书
在初期佛教发展史中,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後到大乘佛教兴起前的这个时期被称为部派佛教。 相传在佛陀灭度之後,由大迦叶於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结(又称为王舍城集结),由阿难负责诵出经藏(即後世所称的《阿含经》)
临济宗,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自洪州宗门下分出,始于临济义玄(?-867年)大师。义玄(?-867年)从黄蘗希运禅师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
石头宗,又称石头禅,与洪州宗并列为唐代禅宗两大派系之一,由六祖惠能门下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分出,下开云门、法眼、曹洞三宗。 其主要建立者,为石头希迁。因希迁禅师,曾在南岳一块巨石上结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