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乐市龙泉寺
福建省长乐市龙泉寺位于福建省长乐市鹤上镇沙京村莲花山麓,据《淳熙三山志》载,旧志旧记作“梁承圣四年置”,而承圣年号仅三年,应为五五四年创建。初名为西山寺,据唐陈诩所撰《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载,长乐人怀海“落发于西山慧照和尚”(《全唐文》卷四四六),《淳熙三山志》龙泉院条目载:“时有僧师邑人曰怀海,甚谨,一日令浣巾,久之,师语诘其由,曰:“适见青黄二龙戏井中”。仍以钵往贮,以示师。师心异之,因令游方,后果于百丈开山着丛林规式,盛行于世。成通中尝录所受业及见龙之由奏之,仍赐今额。据《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载,怀海“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证灭于禅床,报龄六十六,僧腊四十七。”由此可知怀海示寂为八一四年,出家时间为七六七年,可知龙泉寺原名西山寺,怀海十九岁时出家于此,后因外出游历而成为一代高僧,故其示寂后,由邑人将其成就及当时于井中见龙之异事呈报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年)赐龙泉寺之额。
据《淳熙三山志》载,旧志旧记作“梁承圣四年置”,而承圣年号仅三年,应为五五四年创建。初名为西山寺,据唐陈诩所撰《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载,长乐人怀海“落发于西山慧照和尚”(《全唐文》卷四四六),《淳熙三山志》龙泉院条目载:“时有僧师邑人曰怀海,甚谨,一日令浣巾,久之,师语诘其由,曰:“适见青黄二龙戏井中”。仍以钵往贮,以示师。师心异之,因令游方,后果于百丈开山着丛林规式,盛行于世。成通中尝录所受业及见龙之由奏之,仍赐今额。据《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载,怀海“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证灭于禅床,报龄六十六,僧腊四十七。”由此可知怀海示寂为八一四年,出家时间为七六七年,可知龙泉寺原名西山寺,怀海十九岁时出家于此,后因外出游历而成为一代高僧,故其示寂后,由邑人将其成就及当时于井中见龙之异事呈报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年)赐龙泉寺之额。
龙泉寺还是历代人文会萃之地,留下许多名人墨客题字,如宋代朱熹曾到此游览,题有“朝阳”、“魁龙”等摩崖石刻。历史上许多文人游览龙泉寺后,留下许多诗文。如乾隆年间长乐县令贺世骏作《龙泉寺记》中,有这样描绘,“涧古松幽,顿浣尘怀。抵山门云窝静壑,花木清香。石柱屹然,龙井澄澈。玉带宛在,米佛犹存。摄衣高峰,排徊四望。则见御笏东朝,首石西峙,筹石拥其北,溟海珍其南。”所传诗歌,不乏有优美诗句,如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邑人高秉《游龙泉感怀》诗云:“惟有残僧愁独坐,松房半掩五峰青”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明代工部郎中邑人谢肇《初夏同陈鸣鹤宿龙泉寺夜闻僧课有作》诗云:“漏转莲花心池寂,一天松霞满阶苔”。透出一种孤寂的气氛。明代闽中诗坛领抽、闽县人徐《龙泉古寺》诗云:“祖师金骨何须问,且读清规悟正宗”。点出龙泉寺与怀海大师的血脉关系。
千年古刹,时逢盛世,将重新焕发出青春。
福建省长乐市龙泉寺
先是雪峰寺瑞森上人率徒广禅来山兴复,清污除秽,历尽艰辛。不久,瑞森示寂,广禅法师继志戳力。二十年来,广禅法师不辞艰劳,发愿使山门重新光大,为修复龙泉寺殚精竭虑。新修的山门巍峨庄严,上有赵朴初所题“龙泉禅寺”,道劲挺拔,左右两边两只巨大石狮仰首云天,气势不凡。进山门后新修的大放生池绿水澄静,新修的天王殿、大悲殿等与西山旧址连成一片,新塑现音像高3.2米,端庄静稳。正在续建的玉佛殿、法堂、禅堂等已初具建规模。新建各殿堂的柱联,遍布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潘主兰、谢义耕、蒋平畴、周书荣等字体。为培养僧才,寺内还创办了“龙泉佛学院”,一九九八年正式开学,经过严格考试、招收全国各地青年僧人二十多位。广禅法师对兴复龙泉寺的贡献受到大家敬仰,在近期召开的福州市佛教代表大会上,他被推选为市佛协副会长。
龙泉寺所以成为著名古寺,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仅其历史悠久,最主要龙泉寺是怀海的落发出家之地,怀海于唐兴元年{784年)弘法于江西洪州新吴县(今奉所县)百丈山,其对佛教最大的贡献是制定了《禅院规式》(又称,丛林清规”、“百丈清规”、“古清规”),这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丛林初立时,未订规章制度,怀海在《禅院规式》中制定了一整套不同于大小乘戒律的丛林制度,对寺院的作息制度做了详尽的规定,使寺僧早起晚睡。直至今日,《禅院规式》原本虽已失传,但从杨亿的《古清规序》及《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中仍可了解其大概,其主要内容仍然成为寺院共同奉行的管理条例。龙泉寺还与一些著名高僧关系密切,如清顺治年间,临济宗宗匠、福清黄檗寺隐元曾驻锡此寺,隐元后东渡日本,创日本佛教新派黄檗宗。
龙泉寺虽历经兴衰,却至今仍存有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如大殿的十六根大石柱,每柱高六米,周围三米,重约四.五吨,据传为怀海禅师时的遗物,石柱础旁,刻有施者姓名,当年龙井,至今犹存,水仍清例,今日仍然可饮用。家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七月大旱,王和县曾以诗投井请雨。寺的后崖有一形如元宝的巨石,巨石中雕有一尊站立佛像,人称“出米佛”,相传当时石佛脐部每天可不断流出米来,刚好够寺内众僧和土木泥水工匠之腹,有人希图多出米,捅大其脐,于是不再出米。“出米佛”位于元宝石中间位置,确有财源之意。明甲寅叶有禄刻百丈清规语录,三年后始成,板藏寺中。寺内还存有多种碑文和题字。
龙泉寺还是历代人文会萃之地,留下许多名人墨客题字,如宋代朱熹曾到此游览,题有“朝阳”、“魁龙”等摩崖石刻。历史上许多文人游览龙泉寺后,留下许多诗文。如乾隆年间长乐县令贺世骏作《龙泉寺记》中,有这样描绘,“涧古松幽,顿浣尘怀。抵山门云窝静壑,花木清香。石柱屹然,龙井澄澈。玉带宛在,米佛犹存。摄衣高峰,排徊四望。则见御笏东朝,首石西峙,筹石拥其北,溟海珍其南。”所传诗歌,不乏有优美诗句,如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邑人高秉《游龙泉感怀》诗云:“惟有残僧愁独坐,松房半掩五峰青”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明代工部郎中邑人谢肇《初夏同陈鸣鹤宿龙泉寺夜闻僧课有作》诗云:“漏转莲花心池寂,一天松霞满阶苔”。透出一种孤寂的气氛。明代闽中诗坛领抽、闽县人徐《龙泉古寺》诗云:“祖师金骨何须问,且读清规悟正宗”。点出龙泉寺与怀海大师的血脉关系。
龙泉寺历经多次兴衰。五代天福年间,僧普明开拓其寺基。宋淳化年间(990-994年、乡人潘宗捐资修寺,沿平年间(1064-1066年),都有大规模修葺。笔者于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二日考祭龙泉寺时。从新挖出的土堆中发现一青石柱尾部,剥去泥土,可辨认出“庚寅八月廿日”字样,查宋淳化元年恰有“庚寅”年号,或就当时所建。宋绍圣(1094年)后,有林户曹、郑建州、林龙图等文人来寺中赋咏,寺为之兴盛一时。明天顺(1458年)初,寺田荒芜,寺院被毁坏,法堂地沦为停柩场所。
明万历丙子至巳卯年间(1576-1579年)重新修复此寺,由知府陈玉、县丞叶时敏等地方官修复。叶时敏儿子叶有禄与住持僧隆琦同建弥陀殿、观音堂等。清初兵燹,寺毁僧散。乾隆间,光后礼请黄檗智幢和尚、鼓山常明禅师入主,僧众达二三百人。二十六年辛已九月(1761年),重建大殿及东西两舍各五间,又于大廊下分建伽蓝百丈庭等。一时与福州鼓山涌泉寺、福清黄檗寺鼎足而立。咸丰八年(1858年〉邑人李德憨重修。至民国,寺又式徽。抗战后期,长乐曾陷敌手,僧散寺墟。 六十年代,在经“文革”之厄,寺更凋零,曾一度沦为牧场,千年古刹,面目全非。
文革结束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龙泉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先是雪峰寺瑞森上人率徒广禅来山兴复,清污除秽,历尽艰辛。不久,瑞森示寂,广禅法师继志戮力。
二十年来,广禅法师不辞艰劳,发愿使山门重新光大,为修复龙泉寺殚精竭虑。新修的山门巍峨庄严,上有赵朴初所题“龙泉禅寺”,道劲挺拔,左右两边两只巨大石狮仰首云天,气势不凡。进山门后新修的大放生池绿水澄静,新修的天王殿、大悲殿等与西山旧址连成一片,新塑现音像高3.2米,端庄静稳。
正在续建的玉佛殿、法堂、禅堂等已初具建规模。新建各殿堂的柱联,遍布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潘主兰、谢义耕、蒋平畴、周书荣等字体。为培养僧才,寺内还创办了“龙泉佛学院”,一九九八年正式开学,经过严格考试、招收全国各地青年僧人二十多位。
广禅法师对兴复龙泉寺的贡献受到大家敬仰,在近期召开的福州市佛教代表大会上,他被推选为市佛协副会长。
龙泉寺所以成为著名古寺,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仅其历史悠久,最主要龙泉寺是怀海的落发出家之地,怀海于唐兴元年{784年)弘法于江西洪州新吴县(今奉所县)百丈山,其对佛教最大的贡献是制定了《禅院规式》(又称,丛林清规”、“百丈清规”、“古清规”),这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丛林初立时,未订规章制度,怀海在《禅院规式》中制定了一整套不同于大小乘戒律的丛林制度,对寺院的作息制度做了详尽的规定,使寺僧早起晚睡。直至今日,《禅院规式》原本虽已失传,但从杨亿的《古清规序》及《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中仍可了解其大概,其主要内容仍然成为寺院共同奉行的管理条例。龙泉寺还与一些著名高僧关系密切,如清顺治年间,临济宗宗匠、福清黄檗寺隐元曾驻锡此寺,隐元后东渡日本,创日本佛教新派黄檗宗。
龙泉寺虽历经兴衰,却至今仍存有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如大殿的十六根大石柱,每柱高六米,周围三米,重约四.五吨,据传为怀海禅师时的遗物,石柱础旁,刻有施者姓名,当年龙井,至今犹存,水仍清例,今日仍然可饮用。家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七月大旱,王和县曾以诗投井请雨。寺的后崖有一形如元宝的巨石,巨石中雕有一尊站立佛像,人称“出米佛”,相传当时石佛脐部每天可不断流出米来,刚好够寺内众僧和土木泥水工匠之腹,有人希图多出米,捅大其脐,于是不再出米。“出米佛”位于元宝石中间位置,确有财源之意。明甲寅叶有禄刻百丈清规语录,三年后始成,板藏寺中。寺内还存有多种碑文和题字。
普照寺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椴楼为中轴线,组成四进式院落东西配以展庑、禅房、花园等。山门前高台砌筑,石狮列峙。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西北城上嵌碑碣8砖;东北墙下立着明、清时重修碑。
广西南宁天宁寺“先有天宁寺,后有南宁城”,历史悠久的天宁古寺,前身为始建于唐朝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龙兴寺,是南宁创建年代最早的佛敦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280年的历史了。
据清代《宜宾县志》和《叙州府志》载:千佛台,于中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开凿,并先后在千佛台上建千佛殿、观音殿。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始建佛祖寺。时香火鼎盛,成为蜀南佛教丛林。北宋黄庭坚留有“
安国寺俗名北寺。在县治西北二百五十步。唐开元元年(713)建。初名镇国海昌院。(安国寺志:会昌初〈841〉莲花涌地而出,僧法昕乃於放生池废址肇葺禅居,延齐安国常主院焉)。会昌五年(845)废。大中四年(
般若寺是都江堰市城北胜境之一 ,坐落在丹凤山南麓,始建于明代宣德四年,明末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有僧海林,自郫县金龙寺来开山修葺,又得楚僧东影飞锡于斯,募资纠工,于雍正四年重修殿宇。
广福寺,亦称“庄子沟寺”、“光福寺”。位于川口镇西北13公里处,在今北山乡西北4.5公里的庄子沟村。建于民国五年(1916),主寺莲花台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举行庙会,请来数僧念经。1958年有殿堂3间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
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也叫九江真如寺,真如寺位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云居山真如寺,因山峰常年云蒸霞蔚,李唐后改称云居山真如寺。古往今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称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